鄉村振興“新勢力”
編者按
青春是什麽(me) ?青春是一團火,點燃內(nei) 心沸騰的熱血;青春是一首歌,奏響生命最絢麗(li) 的樂(le) 曲;青春是一本書(shu) ,有著讀不完的哲理和奮鬥故事。在這個(ge) 充滿機遇與(yu) 挑戰的新時代,廣大青年在人生最好的時光,砥礪奮進,為(wei) 個(ge) 人夢想,更為(wei) 祖國和民族,綻放出最閃耀的光芒。
本報今起推出“青春賽道 築夢未來”係列報道,重點關(guan) 注“90後”年輕人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知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勵誌故事,為(wei) 奔跑路上的青年群體(ti) 加油呐喊。
本期報道關(guan) 注的是一群“新農(nong) 人”。與(yu) 父輩不同,他們(men) 憑借滿腔的學識和對“三農(nong) ”的熱愛,充分利用新技術、新本領,腳踩泥土,心向陽光,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開拓了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道路上貢獻卓越力量。
大學生種田 逐夢新天地
韓海建 記者 洪懷峰
眼下,正值稻油輪作繁忙時節。在餘(yu) 幹縣梅港鄉(xiang) 赤嶺村一塊剛收割完油菜的稻田裏,一名農(nong) 機手正熟練地操控農(nong) 機,來回翻耕稻田。這名農(nong) 機手是返鄉(xiang) 務農(nong) 的“90後”大學生程鵬。
程鵬出生在餘(yu) 幹梅港鄉(xiang) 一個(ge) 地道的農(nong) 民家庭,跳出“農(nong) 門”曾經是他的夢想。但7年前,他從(cong) 大學畢業(ye) 後,選擇了返鄉(xiang) 當農(nong) 民。
“回鄉(xiang) 種田有啥出息?”“種田還用得著去讀那麽(me) 多書(shu) ?”……程鵬返鄉(xiang) 種田,不僅(jin) 他的父母有看法,村民更是一片質疑聲。為(wei) 此,他下決(jue) 心要在種田這件事上搞出點“名堂”來。
“用牛耕地,人工插秧、收割稻子……很苦很累,還收益不高。”程鵬說,種田絕不能走父輩的老路,要用科技種田。
2015年,程鵬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立了江西林發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現代工廠化育秧技術,這也是我省首個(ge) 民辦工廠化育秧企業(ye) 。但對於(yu) 工廠化育秧技術,很多村民擔心產(chan) 量不高,不願意購買(mai) 他培育出來的秧苗。
“剛創業(ye) ,就欠下了300多萬(wan) 元債(zhai) 務。”幸好餘(yu) 幹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了解到程鵬的困境,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一方麵發放100萬(wan) 元貸款,一方麵讓他把一批又一批農(nong) 戶帶進縣鄉(xiang) 農(nong) 技免費培訓班,讓農(nong) 戶開了眼界,也推廣了相關(guan) 科技種田的技術。很快,原本不相信工廠化育秧技術的農(nong) 戶,紛紛訂購程鵬培育的稻秧。
有了業(ye) 務,程鵬的公司緩了過來,但這僅(jin) 僅(jin) 是開始。程鵬意識到,隨著農(nong) 村勞動力的轉移,農(nong) 村種田的人越來越少,科技種田一定有前景。於(yu) 是,他惡補種糧知識,並刻苦鑽研拋秧機、無人植保機等操作技術。
“大學生種田就是不一樣,操控一台無人機,一天可以噴灑農(nong) 藥好幾百畝(mu) ,頂得上二三十個(ge) 勞動力。”談及程鵬,餘(yu) 幹縣梅港鄉(xiang) 老虎口種田的“老把式”胡祖榮自歎不如。以前他家16畝(mu) 稻田,每畝(mu) 化肥、農(nong) 藥、打田、收割等成本投入需800元左右,辛苦不說,刨去成本,利潤微乎其微,交給程鵬托管後,農(nong) 事一概不用管,年終每畝(mu) 還有500多元的收入。
通過規模化、機械化、智能化種田,程鵬科技種田的路子越走越順暢,不僅(jin) 還清了創業(ye) 時的所有貸款,還擴大了規模,公司員工由成立時的5人擴充到36人,全程自主經營的農(nong) 田達到3000餘(yu) 畝(mu) ,托管農(nong) 田達到6萬(wan) 畝(mu) 。
富而思進,程鵬通過建立村企聯盟,及時把種田的先進技術手把手教給周邊的小散農(nong) 戶,引導他們(men)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轉變,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統一田間管理和代育秧、代整田、代銷售等服務,小散農(nong) 戶每季每畝(mu) 可增加200元以上純收入。程鵬也先後被評為(wei) 江西省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江西省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等。
“大學生的舞台不僅(jin) 在城市,廣袤農(nong) 村一樣可以成就自己。”程鵬說,這是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玩轉無人機 助力新農(nong) 耕
陳慧嫻 記者 蔡穎輝
“飛高點,小心撞到樹枝。”采訪陳建時,他正在果園中操作無人機給果樹撒藥。這對於(yu) 習(xi) 慣在遼闊的農(nong) 田上飛無人機的陳建來說,是一個(ge) 新的挑戰。新餘(yu) 市下村鎮千秋嶺村的“95後”小夥(huo) 陳建僅(jin) 有初中學曆,卻通過不斷學習(xi) ,熟練掌握了無人機操作與(yu) 各種農(nong) 業(ye) 機械的駕馭,成了村裏的農(nong) 機專(zhuan) 家。
“我初中畢業(ye) 就離開家在外打工。”陳建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他輾轉多地,從(cong) 事過電焊、電梯安裝、耳機生產(chan) 等多項工作。2020年11月,陳建回到家鄉(xiang) ,想在此發展,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村裏農(nong) 田雖多,但機械化生產(chan) 並未得到有效推廣,人力農(nong) 耕仍是主要的種田方式。我想這是不是一個(ge) 發展方向呢?”2020年底,村裏種糧大戶陳春平告訴陳建,新餘(yu) 市陽光農(nong) 資公司飛防隊缺人。“反正年輕,不如就從(cong) 這開始。”2021年初,陳建正式成為(wei) 了一名飛防隊隊員。
“不僅(jin) 要學習(xi) 無人機構造理論知識,還要學習(xi) 氣象與(yu) 農(nong) 耕知識、動力學與(yu) 飛行原理……”陳建每天都會(hui) 和小組成員一起帶著植保無人機,前往各地試驗飛行。通過日複一日的練習(xi) ,2021年7月,陳建拿到無人機駕駛證,成為(wei) 村裏第一名“飛機駕駛員”。
前進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陳建回憶,這一年來因操作不當或自然原因,無人機發生故障不下數十次,機身炸毀兩(liang) 次。“失敗次數越多,我就越能發現自身弱點,從(cong) 而不斷改進、完善。”
目前,陳建正在琢磨用無人機給果園施肥殺蟲。果農(nong) 告訴他:“果樹不像秧苗,長得高且密,上大下小,用無人機施肥殺蟲很難做到播撒均勻……”但陳建並沒有放棄,這成為(wei) 他接下來研究的新“課題”。
花“癡”有智慧 走向智能化
邵德初 記者 徐黎明
初夏,德興(xing) 市萬(wan) 村鄉(xiang) 蔣家花卉產(chan) 業(ye) 基地成了花的海洋,一朵朵非洲菊競相綻放,令人心曠神怡。花卉基地負責人蔣傳(chuan) 旺此時正在30公裏外的花卉市場了解行情,他打開手機APP,查看大棚的溫度、濕度和光照等信息。這名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正感受著“智慧溫室大棚”科技所帶來的新變化。
今年28歲的蔣傳(chuan) 旺,退伍後進入南昌一家建材行業(ye) 從(cong) 事營銷工作。在跑業(ye) 務中,他發現許多城市都有大量花卉裝扮市容,而在德興(xing) 周邊幾乎沒有成規模的花卉基地。2016年,蔣傳(chuan) 旺辭去工作,回到了萬(wan) 村鄉(xiang) 蔣家村創業(ye) 。他將準備結婚的10多萬(wan) 元全部拿出來,承包了5畝(mu) 地,種植玫瑰花、非洲菊等花卉。
但經過近一年的管理,蔣傳(chuan) 旺發現自己種的玫瑰花朵小、花瓣少,而小麵積種植的非洲菊長勢良好。他決(jue) 定著重發展非洲菊,並向銀行貸款15萬(wan) 元,在原有規模上新增了10畝(mu) 種植基地。
蔣傳(chuan) 旺發現,非洲菊對溫度濕度都很敏感,溫度低會(hui) 造成休眠,濕度過高又會(hui) 爛花,他的簡易棚很難控製。為(wei) 此,他反複實踐,終於(yu) 掌握了控製溫差的訣竅。他搭建了自行設計的連體(ti) 拱形科技大棚,覆蓋環保新型塑料薄膜,在棚內(nei) 安裝溫度和濕度等監控裝置,使每株幼苗充分得到陽光的嗬護。
2018年,蔣傳(chuan) 旺成立了德興(xing) 市鮮花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吸納了全村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53人入股,為(wei) 貧困戶成功脫貧發揮了積極作用。今年,他又新增了非洲菊種植基地,使種植麵積達到50餘(yu) 畝(mu) 。每年脫貧戶不僅(jin) 可以分紅,還可通過在基地務工增加收入。
接下來,蔣傳(chuan) 旺準備拓展產(chan) 業(ye) 鏈,開發親(qin) 子遊、種花體(ti) 驗等服務,並搭配特色餐飲,讓花卉基地變成人們(men) 休閑旅遊之地。
直播解“鄉(xiang) 愁” 火了小山村
劉學武 記者 鄒曉華
“噠噠噠……”在永豐(feng) 縣三坊鄉(xiang) 下坊村田野裏,幾台“鐵牛”來回穿梭,翻田插秧。不遠處,一名紮著馬尾辮的女孩背著相機在田間地頭來回忙碌,記錄春耕。
她叫王玉萍,土生土長的三坊鄉(xiang) 下坊村人,是一名“95後”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2020年大學畢業(ye) 後,王玉萍應聘到深圳亞(ya) 馬遜公司。雖然有一個(ge) 薪資不錯的崗位,但對家鄉(xiang) 的思念卻始終揮之不去。在深圳工作不到一年,王玉萍毅然返鄉(xiang) 。她說:“家鄉(xiang) 建設需要我們(men) ,我們(men) 不回誰回?想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奮鬥過上好日子。”
回村後的王玉萍擔任七彩岩龍灣景區品宣負責人。她找準定位,從(cong) 喜歡的新媒體(ti) 開始學起,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方式,宣傳(chuan) 推介村裏的美景、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等。
“七彩岩龍灣”景區由下坊村7個(ge) 自然村組成,由下坊村鄉(xiang) 賢共同出資成立江西岩前觀光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負責經營岩前泉米、白蓮、土蜂蜜、油茶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王玉萍身著粗衣麻布,以鄉(xiang) 俗為(wei) 主題,親(qin) 手製作南瓜餅、糍粑、金橘酒、七層糕等山裏美食……原生態的山村生活場景展示,激發了網友的購買(mai) 欲。她的抖音號“廬陵玉萍”吸引不少粉絲(si) 關(guan) 注,拍攝地——三坊鄉(xiang) 下坊村七彩岩龍灣火爆走紅。越來越多人知道永豐(feng) 三坊有個(ge) “吉安李子柒”。
“以前想都沒有想過,我在山上摘的楊梅,自產(chan) 的茶油、蓮子竟能通過網上銷售出去。”下坊村69歲的村民劉滿香說起王玉萍豎起了大拇指。她說,起初大家對王玉萍放棄一份好工作返鄉(xiang) 不理解,現在已逐漸理解她、支持她。僅(jin) 今年一季度,王玉萍就通過短視頻、直播,售出了價(jia) 值20餘(yu) 萬(wan) 元的山貨。“玉萍回來給村裏帶來很大變化,真希望多幾個(ge) 像她這樣的‘新農(nong) 人’回到大山,用知識振興(xing) 家鄉(xiang) 。”下坊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氣新說道。
如今,在王玉萍的感召下,表哥胡劍鵬也辭去了外地的工作,幫她拍攝。“外出學習(xi) 開闊了視野,短視頻積累了流量,如今有了幫手,更增強了我紮根大山的信心。我將繼續運用新媒體(ti) 宣傳(chuan) 推介三坊,將三坊打造成‘最美豐(feng) 收小鎮’。”對於(yu) 未來,王玉萍信心滿滿。
小夫妻同心 “苗”繪好光景
侯藝鬆
暮春時節,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筆者走進位於(yu) 南昌市灣裏管理局羅亭鎮義(yi) 坪村的南昌嘉敏苗木有限公司的種植園,映入眼簾的是形態各異的羅漢鬆、鬱鬱蔥蔥的茶樹、含苞待放的海棠……公司負責人祝鑫穿梭於(yu) 苗木林中,仔細查看苗木長勢。
“今年羅漢鬆長勢最好,隻要修剪好造型,一株賣2000元沒有問題。”看著綠油油的苗木,祝鑫笑容滿麵。
祝鑫是土生土長的義(yi) 坪村人,2017年,22歲的他大學畢業(ye) 後放棄城市的工作機會(hui) ,決(jue) 定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當時還是女友的劉寺敏不僅(jin) 支持他的想法,還願意與(yu) 他攜手逐夢鄉(xiang) 村。
“年輕人不過是一時頭腦發熱,瞎折騰。”決(jue) 定創業(ye) 之時,祝鑫的父母對他們(men) 並不看好。麵對質疑,這對情侶(lv) 毅然在山上開辟了10畝(mu) 荒地,並從(cong) 外地進了幾百棵海棠苗,開始了苗木創業(ye) 之旅。
創業(ye) 初期,資金短缺,他們(men) 借遍了所有的親(qin) 戚朋友;技術不紮實,他們(men) 就經常到周邊和省外去學習(xi) 技術和經營方法。創業(ye) 之初的艱辛,祝鑫曆曆在目。
2020年2月,祝鑫以1萬(wan) 元的價(jia) 格賣掉了270株海棠苗,賺到了創業(ye) 以來的第一桶金,並與(yu) 安義(yi) 縣一家企業(ye) 達成了長期合作協議。
祝鑫從(cong) 網上了解到,某種化學試劑可以使海棠苗變異出新品種,產(chan) 生更多的經濟效益。為(wei) 了獲得高回報,他進了5000棵苗,並嚐試用化學試劑浸泡其根部,期望能提高海棠苗的附加值。然而,這一做法卻導致海棠苗接二連三地枯萎死亡,讓祝鑫損失了近10萬(wan) 元。
有了教訓後,祝鑫一步一個(ge) 腳印,在苗木品質上下功夫,並逐步擴大規模。2021年2月,他們(men) 注冊(ce) 了灣裏區鑫華苗木種植店和南昌嘉敏苗木有限公司,夫妻倆(lia) 的苗木園走上了正軌。
“去年的營業(ye) 額突破了100萬(wan) 元。”祝鑫翻著他的賬本笑著說,這個(ge) 賬本記錄著他們(men) 一路走來的所有合同、訂單、票據。隨著訂單越來越多、金額越來越大,這對年輕夫妻的創業(ye) 夢也一步步走向現實。
從(cong) 荒地到翠綠,5年時間悄然而過,祝鑫和劉寺敏認為(wei) ,這一路最難的就是堅持。“鄉(xiang) 村創業(ye) 很慢,回本周期太長,難留年輕人。”慶幸的是他們(men) 堅持下來了。“一直以來我們(men) 做的都是線下生意,下一步要讓苗木產(chan) 業(ye) 搭上電商的銷售快車,規模和收入還會(hui) 有很大的上升空間。”談及未來,這對“95後”夫妻滿懷信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