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去年流向津冀技術合同5434項

發布時間:2022-05-09 10:39:00來源: 河北日報

  從(cong) 北京市發改委等部門獲悉,北京去年流向津冀技術合同5434項,成交額350.4億(yi) 元。截至2021年年底,中關(guan) 村企業(ye) 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達9032家,京津冀《關(guan) 於(yu) 共同推進京津冀基礎研究的合作協議(2021-2025年)》(第三期)順利簽約,三地在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zhuan) 項累計投入約5000萬(wan) 元,資助項目100餘(yu) 項。

  深化京津冀科技協同頂層設計,建立工作落實保障機製。圍繞頂層設計,北京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攜手津冀科技主管部門形成“1+3”工作機製,共同編製京津冀科技協同創新年度工作要點,共同簽署《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ti) 建設合作協議(2018-2020年)》等一係列框架協議,自2015年開始,設立京津冀協同創新推動專(zhuan) 項、京津冀基礎研究合作專(zhuan) 項,對接國家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工程專(zhuan) 項。

  深化協同創新平台共建,推動創新資源共享和聯合研發。設立基礎研究合作平台,在“京津冀一體(ti) 化交通”“智能製造”“精準醫學”等領域資助基礎研究項目68項,連續舉(ju) 辦7屆京津冀青年科學家論壇。設立京津冀聯合實驗室,支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yu) 長城汽車聯合建立首個(ge) 京冀聯合實驗室。設立京津冀科技創新券,實現753家創新機構服務京津冀科技型中小企業(ye) 。設立大氣、環境綜合治理聯合研發平台,建立京津冀區域高分辨率固定源和麵源排放清單,為(wei) 大氣汙染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科技成果跨區域轉移轉化機製,促進應用場景建設。依托應用場景提升科技成果示範輻射效應。充分發揮北京在5G、AI、工業(ye) 物聯網、邊緣計算等方麵的技術優(you) 勢,為(wei) 北京企業(ye) 特別是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應用開放“高含金量”的場景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科技金融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在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下設立國投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創業(ye) 投資基金。建立三地技術交易數據信息共享和工作聯動機製,定期交換技術交易監測數據,推動技術合同額穩步增長提升。

  深化區域分工與(yu) 布局,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圍繞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聚焦化工、鋼鐵、模具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圍繞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推動北京先進適用技術產(chan) 品在津冀地區示範應用。圍繞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化京冀農(nong) 業(ye) 科技協同創新,支持首都科技資源優(you) 勢與(yu) 張家口市赤城縣農(nong) 業(ye) 資源條件緊密結合,初步形成“示範園+科特派工作站+產(chan) 業(ye) 示範基地”產(chan) 業(ye) 模式,深化現代農(nong) 業(ye) 和產(chan) 業(ye) 科技合作,助力精準脫貧。

  深化重點園區建設,推進京津冀合作園區取得新進展。編製完成《雄安新區中關(guan) 村科技園發展規劃》。天津濱海—中關(guan) 村科技園圍繞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務業(ye) ,打造“3+1”產(chan) 業(ye) 體(ti) 係。京津中關(guan) 村科技城建成首個(ge) 人才社區,天津南開中學科技城分校簽約落地,中關(guan) 村協同發展中心產(chan) 業(ye) 綜合體(ti) 啟動試運營。保定·中關(guan) 村創新中心培育一批高精尖企業(ye) ,引領帶動當地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記者米彥澤)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