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水路鐵路各展所長:分擔公路運能 新通道更高效
江蘇通江達海,水運資源得天獨厚,建成鐵路裏程已達4204公裏,運輸能力大幅攀升。隨著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日益完善,近年來,圍繞打造“宜鐵則鐵、近水則水、宜公則公”運輸格局,江蘇不斷推進運輸結構調整,提升綜合運輸效率,降低社會(hui) 物流成本。今年3月起,受疫情管控影響,公路運輸曾出現出運困難、成本推高、集疏運體(ti) 係節點堵塞等問題,全省交通運輸部門提速推動“公轉水”“公轉鐵”“鐵水聯運”,暢通物流堵點。
公路運輸難,水路紓解壓力
5月6日上午,太倉(cang) 港碼頭,一聲汽笛長鳴,一艘發往上海洋山港的集裝箱貨輪駛出。
“以前這些貨物通常選擇公路運輸,近期改走水路,客戶享受到上海組合港的轉運便利,還保障了成本的可控。”太倉(cang) 正和國際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操作部經理徐寧龍介紹,目前寶潔、百德、新大洲等企業(ye) ,都以太倉(cang) 港進出為(wei) 運輸首選。
不久前,受疫情影響,公路貨運運力下降,許多貨車無法及時往來於(yu) 上海港口和蘇南企業(ye) 之間。而從(cong) 太倉(cang) 港到洋山港隻需大約5小時,企業(ye) 選擇“公轉水”進行貨物運輸的意願強烈。港口部門迅速實施提升水路保供保暢能力,紓解周邊企業(ye) 的物流壓力。
太倉(cang) 港口管委會(hui) 副主任周曉荷表示,蘇州鬆下、無錫村田、昆山必優(you) 等多家企業(ye) ,由原公路運輸直運上海港改為(wei) 在太倉(cang) 港水路中轉到上海港,提升了運輸效率。
全省各地近期陸續推出“陸改水”進出口新通道,緩解疫情造成公路運輸能力不足的狀況。
近日,搭載著72箱太陽能電池組件的駁船從(cong) 金壇港起航,經水路至蘇州港進行集並,再運至上海洋山港口岸出境。“這批貨物交期緊,看到集裝箱上了船,客戶才放心。”常州億(yi) 晶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物流總監朱捷勇說。
“億(yi) 晶光電企業(ye) 產(chan) 品銷往國內(nei) 外市場,以前主要依賴公路運輸。”金壇港主要負責人陸琪介紹,“這次我們(men) 通過另辟一條物流出海大通道——就近依托金壇港作為(wei) 起運港,經內(nei) 貿水路中轉發運至洋山港,一次性減少物流成本約25萬(wan) 元。”
“‘水水中轉’這種高效、經濟的水路聯運體(ti) 係能最大化提高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在張家港港務集團生產(chan) 業(ye) 務部負責人黃英凱看來,“水水中轉”是實現通江達海、聯網運輸的“快車道”,“目前張家港港‘水水中轉’業(ye) 務增速明顯高於(yu) 全港業(ye) 務增速。”
運輸成本高,鐵路化解難題
據了解,從(cong) 太倉(cang) 到浙江義(yi) 烏(wu) 的40尺集裝箱公路貨運,疫情前正常運價(jia) 在3500元,疫情期間最高漲到7000元。
“鐵路貨運和公路貨運相比,具有運輸價(jia) 格和運輸效率的雙重穩定性,能有效降低運輸成本。”太倉(cang) 港口管委會(hui) 發展服務局局長王敏勇介紹,通過積極協調,疫情之下,太倉(cang) 港到河南鄭州的鐵路運價(jia) 基本穩定在6000元/大櫃,到浙江金華鐵路運價(jia) 則保持在4000元/大櫃。
目前我省沿江沿海的連雲(yun) 、西壩、新生圩、大港等4個(ge) 港區和內(nei) 河的徐州、無錫、蘇州、淮安等4個(ge) 港口已建成並投用疏港鐵路。去年底,太倉(cang) 港疏港鐵路專(zhuan) 用線開通運營,強化了港口與(yu) 鐵路的聯通。近來,太倉(cang) 港疏港鐵路貨運量明顯增加,發運和到達箱量增長一倍以上。“疫情期間,客戶不僅(jin) 要考慮價(jia) 格,還要考慮到運輸的通暢性,很多企業(ye) 現在願意選擇鐵路運輸,從(cong) 太倉(cang) 港進出。”蘇州龍達國際貨運代理有限公司負責人魏德強表示,疏港鐵路增加了運營班次,一些原先計劃通過卡車從(cong) 上海、浙江等地運往太倉(cang) 的生產(chan) 原材料,現在改道安排至太倉(cang) 港鐵路站作為(wei) 目的地,直接由鐵路貨運完成運輸。
公路運輸不暢期間,長三角鐵路協同江蘇省鐵路辦製定發布《疫情期間江蘇鐵路貨運保供工作指南》,公布省內(nei) 31個(ge) 主要貨運站點的聯係方式、辦理流程、班列排圖情況,指導各地做好“公轉鐵”工作。
全省各地積極引導相關(guan) 企業(ye) “棄公改鐵”。其中,4月份,無錫至上海蘆潮港海鐵聯運發送3692標箱,同比增長89%。
5月2日,連雲(yun) 港港口,進口化肥集中“上岸”。“我們(men) 發揮鐵路專(zhuan) 用線優(you) 勢,與(yu) 企業(ye) 人員合署辦公,做到應運盡運、快裝快運。”徐州貨運中心連雲(yun) 港經營部東(dong) 聯班組組長孫申韓說。
當前,鐵路部門正將線路能力、機車車輛、人員力量等資源向貨運係統集中。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貨運部主任郭堅說,“圍繞提升鐵路通道運能,還增加海安—蘆潮港、常州—穿山港、鹽城北—北侖(lun) 港等4個(ge) 班列,並對京滬線徐州北—南翔間、滬昆線南翔—新塘邊等多條線路貨運列車按最高時速90公裏組織運行,提高主要通道運輸能力。”
業(ye) 內(nei) 人士坦言,長三角中歐班列、中老鐵路國際貨運列車、海鐵聯運班列常態化開行,讓本土企業(ye) 吃下“定心丸”,為(wei) 國內(nei) 外企業(ye) 搭建了一條安全、高效的國際物流通道,緩解了航空、公路等因疫情防控需要停開或者減少開行造成的供需矛盾。
暢通物流鏈,多式聯運無縫銜接
“除了太倉(cang) 港疏港鐵路專(zhuan) 用線,目前,南京港龍潭港區、徐州港順堤河作業(ye) 區鐵路專(zhuan) 用線也已投入運營。”省鐵路辦相關(guan) 人士表示,“鐵路進碼頭,‘鐵’與(yu) ‘水’無縫對接,鐵水聯運高效提升了貨物流通效率。”
5月7日,南京龍潭港碼頭,一批裝著白色家電的集裝箱列車從(cong) 南京龍潭站發往上海蘆潮港站。
龍潭集裝箱公司總經理助理段昌尉介紹,長期以來,南京及周邊企業(ye) 集裝箱出口運輸方式是通過水路駁運或公路直拖至上海。水運物流成本低但運輸時間長,公路直拖運輸時間短但物流成本高,“今年2月開通的龍潭港至蘆潮港站沿江班列貨運訂單不斷。”
“今年1—4月,龍潭港區鐵路專(zhuan) 用線集裝箱公鐵水聯運完成2.57萬(wan) 標箱。”段昌尉表示,“南京及周邊地區集裝箱貨物經水路或公路運至龍潭港,通過龍潭港至蘆潮港站沿江班列到達上海洋山港,再由海運出口世界各地。該‘公鐵水多式聯運’物流方式將企業(ye) 貨物周轉效率較水運提高近2倍,物流成本較公路降低近一半。”
整合“公、鐵、水”運營能力,強化“港、航、貨”發展動能。省港口集團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唐洪生介紹,“最近,我們(men) 組建成立南京晟海多式聯運有限公司,推進多式聯運高質量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輸成本,全力保障物流鏈、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日前,運載著100個(ge) 35噸敞頂煤炭集裝箱的專(zhuan) 列徐徐駛入龍潭港區。南京晟海多式聯運有限公司總經理時青鬆說,公司成立後推進“水鐵聯運+集散轉換”業(ye) 務新模式,截至5月8日,共接卸90列8870箱共計28.38萬(wan) 噸煤炭。
“依托進港鐵路線、聯運場站、班列等多式聯運資源,我們(men) 推動多式聯運資源的一體(ti) 化配置、一體(ti) 化調度和協同運營,成功打通了安徽、江西、寧夏、重慶等地至南京鐵水聯運進出口通道,開啟了大宗散貨運輸新模式。”時青鬆介紹,其中,為(wei) 南京及周邊地區的家電、家紡以及光伏等新能源企業(ye) 提供國際班列、“南京—上海”沿江海鐵班列以及集裝箱水鐵聯運服務;為(wei) 江西、寧夏以及重慶等地的建築材料企業(ye) 提供集裝箱水鐵聯運服務;為(wei) 安徽、河南等地的傳(chuan) 統能源企業(ye) 提供大宗散貨水鐵集散聯運等“一站式”全程物流服務。
一批批家電、家紡、光伏組件、水泥熟料、石膏礦、煤炭等物資正通過鐵路和港口快速流通。有企業(ye) 負責人感歎說:“關(guan) 鍵時刻,鐵水聯運是企業(ye) 物流的‘生命線’。”
麵臨(lin) 新形勢,運輸結構調整空間大
係統推進物流提質降本增效,更高水平支撐構建現代流通體(ti) 係。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吳永宏表示,要力爭(zheng) 實現運輸結構調整更大突破,大力推動運輸結構調整重心由“公轉鐵”轉向“鐵水並舉(ju) ”“以水為(wei) 主”,強化各種運輸方式樞紐場站銜接。
按計劃,今年江蘇要建成南通港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鐵路專(zhuan) 用線一期工程,加快推進洋呂鐵路和濱海港、大豐(feng) 港、宿遷港、中新鋼鐵等鐵路專(zhuan) 支線建設,到年底重點港口鐵路專(zhuan) 支線覆蓋率達40%。打造鐵水、公鐵、江海河精品多式聯運線路,今年新增10條以上穩定運行示範線路。
“鹽城濱海港鐵路專(zhuan) 用線正在加快進行連續梁澆築施工,南通港通海港區至通州灣港區鐵路專(zhuan) 用線一期工程等項目按序時進度推進。”省鐵路辦工作人員說,濱海港鐵路專(zhuan) 用線預計2023年建成投運,屆時可進一步拓寬港口腹地,直接優(you) 化貨運結構、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
5月8日,洋呂鐵路建設現場,600餘(yu) 名建設者奮戰在一線。“洋呂鐵路建設進入全麵開花階段。”中鐵上海院洋呂鐵路項目負責人吳文軍(jun) 表示,洋呂鐵路是通州灣新出海口國際一流港口建設“鐵路進港區、內(nei) 河到碼頭、港口通大洋”綜合集疏運體(ti) 係的關(guan) 鍵工程,將串聯起南通洋口、通州灣、東(dong) 灶和呂四等沿海港區。
“我省運輸結構調整工作尚麵臨(lin) 新的形勢和挑戰。”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綜合運輸體(ti) 係結構還不夠合理,港口鐵路專(zhuan) 用線建設和多式聯運發展仍顯滯後。公鐵水各種運輸方式間的信息交互還不夠順暢,運輸資源整合效率和運輸組織化水平不高,直接影響運輸效率。
持續推進運輸結構調整高質量發展。省交通運輸廳運管局局長宋國森表示,下一步,要加快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繼續推進疏港鐵路建設,支持大型工礦企業(ye) 以及大型物流園區加快鐵路專(zhuan) 用線建設,構建各方式高效銜接的基礎設施體(ti) 係。同時,要加快形成以港口為(wei) 節點的高效順暢的公鐵水聯運係統,引導推動大宗貨物運輸進一步向鐵路、水路轉移,加快提升大宗貨物中長距離鐵路、水路運輸比例。培育壯大運輸龍頭企業(ye) ,鼓勵道路、水路運輸企業(ye) 向綜合物流服務提供商轉型升級。加強與(yu) 鐵路的信息共享合作,推動沿江沿海主要鐵路進港港口實現鐵水聯運信息交換共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