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穀區鎮羅營鎮下營村“微網格”製收獲鄉親們交口稱讚
七點出頭,高立國吃完早飯,口袋裏揣個(ge) 本子,就出門“上班”了。
“為(wei) 啥這麽(me) 早?”記者問。“我現在是網格員,周邊18戶鄰居的大事小情我都得管,可不就得早點兒(er) 上班麽(me) 。”他說。
鎮羅營鎮的下營村相當偏遠,哪怕從(cong) 平穀城區出發,也還得趕22公裏路。這裏山路悠長曲折,果園麵積廣闊,再加上林田河流,光靠村委5個(ge) 人,實在有些管不過來。三個(ge) 月前,村裏開始實行“微網格”製,也就是把村域劃分為(wei) 多個(ge) 格子,由網格員負責精細化的服務和管理。高立國就是20名網格員之一。
“我管的18戶裏,有兩(liang) 戶獨居老人、三戶殘疾人,還有七戶家裏有娃,家家戶戶都有果園。”高立國對自己包的戶如數家珍:“要想當好網格員,熟悉情況是最基本的。”
一路走,見到路邊有煙頭、塑料袋,高立國總是順手撿起來,短短幾百米的路,這彎腰又起身的動作,就做了五六次。“小高,我現在可以打第三針了。等你有空,能帶我去一趟鎮醫院不?”走到獨居的曹大娘家門口,高立國聽見了招呼。“沒問題!您先收拾東(dong) 西,等會(hui) 兒(er) 我開車帶您去。”
高立國43歲,是村裏遠近知名的能人,黨(dang) 齡也有20年了。得知村裏要實行“微網格”,他一點兒(er) 沒猶豫,就去報了名。“工資一分錢也沒有。”他笑說,都在一個(ge) 村裏住著,叔叔、嬸子叫著,該搭把手肯定搭,街裏街坊的就講究這麽(me) 個(ge) 熱乎勁兒(er) 。如今當了這網格員,更不能惜力了。
和他一樣,20名網格員全是優(you) 秀黨(dang) 員、村民代表以及護林、管水等八大員,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孫寶軍(jun) 的話來說:“網格員都是大家選出來的,年輕能幹,精力體(ti) 力足,電腦用得溜兒(er) !”
就拿疫情防控來說,一接到上級部門通知,村裏就要迅速摸底。從(cong) 前光靠村委幾個(ge) 人,包片入戶要大半天時間才能完成。如今,網格員們(men) 隻用20分鍾,就能把所有信息準確、快速反饋過來。
孫寶軍(jun) 有個(ge) 形象的說法兒(er) :“出門一把抓”。“網格員走村入戶,把大事小情都抓下來,打包回家,然後再分類解決(jue) 。”孫寶軍(jun) 說,這樣一來,村民事務就從(cong) 被動受理轉向了主動了解村民需求,未訴先辦。
網格員不僅(jin) 管村裏的事兒(er) ,村外的也得管。孫寶軍(jun) 給記者看了一張村域地形圖:“您看,網格把村內(nei) 、村外都覆蓋了。”村內(nei) ,主要是服務村民,網格員得做得精細;村外,主要是管理山水林田湖,網格員得“腿勤”,河流、道路、森林、果園,包括機井、變壓器,都得巡視。
如今,下營村的千餘(yu) 畝(mu) 糧田不撂荒,2000畝(mu) 山林沒火星,800畝(mu) 果園裏枯枝還田不焚燒,都有網格員盯著、管著。“有事兒(er) 找網格員,真靈!”大夥(huo) 兒(er) 總是這樣說。
記者手記
放下大喇叭,服務更精細了
網格本身不新鮮。十年前,京城核心區的胡同裏就已有相關(guan) 嚐試。可在廣袤的鄉(xiang) 村,實現精細化治理的難度更大,於(yu) 是,“微網格”製度就顯得更有意義(yi) 。
這是一套科學的治理方式。就拿網格劃分來說,下營村根據衛星繪製的地圖,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網格劃分,確保每一戶村民、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管。
這也是一套高效的治理方式。在“事”上,把環境整治、疫情防控、文明城區創建等業(ye) 務整合起來;在“人”上,把黨(dang) 員幹部、積極分子、村民代表、八大員落到網格裏去,賦予權力、壓實責任。實現人、事有效融合,形成有效的管理單元。
從(cong) 一隻大喇叭的粗放管理,到如今分區域的精細化管理,平穀各街鄉(xiang) 鎮都在探索“微網格”的治理方式,推動接訴即辦向未訴先辦轉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