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陽泉礦區:民生為底 發展著墨 書寫轉型新篇

發布時間:2022-05-17 16:32:00來源: 山西日報

  獅腦山下、桃河之濱。在陽泉礦區,這裏曾燃起保礦運動星星之火;這裏曾回響百團大戰隆隆炮聲;這裏曾用滾滾烏(wu) 金支援前線……如今,陽泉礦區緊緊圍繞省委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持續改善民生、加速產(chan) 業(ye) 升級,闊步走上新征程。

  行走在這片熱土上,在蒼山翠嶺間、在項目工地上、在幽幽巷道中、在張張笑臉上,都可以領略到礦區新貌。

  礦山綻新顏 轉型正當時

  “祖國為(wei) 我驕傲自豪,我為(wei) 世界捧出一輪火紅的太陽……”有歌,從(cong) 井下悠悠傳(chuan) 來,帶著曆史的呼嘯,湧向山城大地。

  陽泉礦區,因煤而設、因煤而興(xing) 。如今的“5G+智慧礦山”,早已讓礦山褪去了舊時模樣。

  一個(ge) 按鈕,千米井下“鐵牛”開始了工作;一個(ge) 手柄,礦山的“飛行員”進行著一天的巡檢。

  “有了智能綜采設備,以後咱礦工穿著西裝、喝著茶就把煤采了。”華陽集團一礦綜采組工人戴良軍(jun) 的玩笑之言,卻道出了一代又一代煤礦人的夢。

  “以前線路巡檢得跋山涉水、翻山越嶺,現在大家用上‘無人機’,當上‘飛行員’了。”華陽集團一礦供電隊職工史昱龍在自己的崗位上,體(ti) 會(hui) 著日新月異。

  地上不見煤、地下不見人,從(cong) 采掘到傳(chuan) 送,全程統一協調、高效運轉……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的不斷引入,隨著越來越多的“新戰友”不斷加入,隨著大數據、雲(yun) 計算、5G技術與(yu) 煤炭安全生產(chan) 各環節深度融合,礦山早已舊貌換新顏。

  一座座礦山的蝶變,也正映射陽泉礦區的轉型發展之路。

  華越機械機器人焊接工作站建成使用,恒匯液壓公司成為(wei) 全省首家具備生產(chan) A類液壓支架閥企業(ye) ,新能源電動重卡、煤層氣製備金剛石、飛輪儲(chu) 能等15個(ge) 產(chan) 業(ye) 項目投產(chan) 達效……麵對轉型發展,陽泉礦區緊緊圍繞省委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目標要求,按照市委“14510”總體(ti) 思路和部署,以“一城三區”建設為(wei) 發展路徑,保持戰略定力,跳出傳(chuan) 統思維,不斷優(you) 化投資結構、補齊發展短板,2021年全區39個(ge) 轉型項目深入實施,完成投資37.3億(yi) 元,全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增加值增長21.1%,占全市比重達40.2%,二產(chan) 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一,三產(chan) 增加值增速較上年提升2.9個(ge) 百分點。礦區轉型,初見雛形。

  暖暖社區情 服務沁人心

  初夏時節,晨光初上。5月9日一早,家住陽泉段南溝社區的劉尉娟已梳洗完畢走出家門。

  “單位在壽陽,得趕6點半的接送車。”劉尉娟告訴記者。

  段南溝社區位於(yu) 華陽集團四礦,在一條狹長的大山褶皺中。這條山溝曾經是陽泉人的驕傲,華陽集團四礦,一座百年老礦,新中國成立後四礦曾為(wei) 祖國建設貢獻了1億(yi) 多噸煤炭。這個(ge) 陽泉乃至全省最老、最高年產(chan) 260萬(wan) 噸的大型煤礦,在2002年11月割完最後一刀煤後政策性破產(chan) ,而劉尉娟家的社區就坐落在四礦洗煤廠的原址上。

  “我和愛人以前都是礦上的職工,礦上破產(chan) 了,大夥(huo) 兒(er) 都分流到了外地。”迎著晨曦,大巴車載著30多名職工平穩行駛著,“剛開始,最擔心的就是沒法好好照顧老人和孩子。”

  劉尉娟和他的同事們(men) 如大雁般,在兩(liang) 地往返遷徙著。成百上千的職工分流到外地工作,不僅(jin) 是段南溝社區,這樣的情況在陽泉礦區普遍存在,空巢老人和留守兒(er) 童成為(wei) 擺在礦區麵前的難題。

  麵對百姓所需、麵對百姓所盼,陽泉礦區積極探索,努力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陽泉礦區將三級黨(dang) 建組織架構鏈條,拓展為(wei) “街道黨(dang) 工委—社區大黨(dang) 委—網格黨(dang) 支部—樓院黨(dang) 小組—黨(dang) 員中心戶”五級架構,在全區建立101個(ge) 網格黨(dang) 支部、613個(ge) 樓院黨(dang) 小組、621個(ge) 黨(dang) 員中心戶,縱向延伸為(wei) 民服務鏈條。同時,充分利用網格化管理經驗,開展點單式、跟進式服務,其中段南溝社區打造了服務型“鴻雁”黨(dang) 建品牌,全方位開展關(guan) 愛空巢老人雁巢行動、雛雁之家天使之愛關(guan) 注留守兒(er) 童、鴻雁之星黨(dang) 員承諾等黨(dang) 員服務工作,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家每戶。

  針對空巢老人、留守兒(er) 童等特殊群體(ti) ,陽泉礦區還在各社區建立起群眾(zhong) 服務需求清單,形成“群眾(zhong) 點單、社區接單、誌願者領單”的“三單製”服務,僅(jin) 2021年就有1182人次享受到了領單服務。同時,在符合政策規定的前提下對辦事流程進行“瘦身”,讓群眾(zhong) 一眼看明白、一次辦得了。

  與(yu) 此同時,全區44個(ge) 社區與(yu) 270餘(yu) 個(ge) 駐地單位黨(dang) 組織、70個(ge) 機關(guan) 黨(dang) 組織、101家非公企業(ye) 黨(dang) 組織建立了結對共建聯合體(ti) ,共促治理服務提升,實現在職黨(dang) 員管理由“八小時內(nei) ”向“八小時外”有效延伸。

  深耕小網格 守護大平安

  “快來看看,路邊大樹上的樹枝快折斷了,這要是掉下砸到人可咋辦?”看著搖搖欲墜的樹枝,家住陽泉市礦區虎尾溝社區的一位居民一邊提醒路過的行人,一邊向社區的網格員反映情況。

  不一會(hui) 兒(er) 的工夫,一位全科網格員和工作人員就趕到現場,解決(jue) 了問題。

  “過去,各相關(guan) 職能部門在基層都配備了協輔人員,僅(jin) 一個(ge) 網格內(nei) 就分布著安全員、調解員、流管員、計生員、食安員等。”虎尾溝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胡曉介紹,傳(chuan) 統方法增加了管理難度和投入,現在每個(ge) 網格配備一名專(zhuan) 職網格員,將原先分散的職責集於(yu) 一身,全麵取代各類村級協輔人員,這就是“全科網格員”。

  網格小平安,更匯聚著全區的大平安。

  “楓橋經驗”的鮮明特點是抓牢基層基礎,依靠群眾(zhong) 解決(jue) 問題。作為(wei) “楓橋經驗”的堅持和深化,全科網格員成為(wei) 遍布陽泉礦區基層一線最為(wei) 活躍的“平安細胞”,成為(wei) 破解基層社會(hui) 管理信息不對稱“最後一公裏”問題的利器。

  在虎尾溝社區,這樣的全科網格員還有很多,他們(men) 是基層治理的“全科醫生”,集社情民意收集、基層黨(dang) 的建設、基層綜合治理、涉穩風險防範、公共安全管控、民生保障服務、政策法律法規宣傳(chuan) 等職責於(yu) 一身。

  胡曉告訴記者,在虎尾溝社區有專(zhuan) 職的工作人員每天發現、記錄、上報相關(guan) 問題,再由社區和街道快速受理、妥善處置。同時,社區還建立了自上而下的黨(dang) 建聯動機製,讓居民從(cong) “旁觀者”變為(wei) 社區事務“參與(yu) 者”,各項工作做到群眾(zhong) 全流程參與(yu) ,民主協商全流程體(ti) 現,決(jue) 策實施全流程公開,從(cong) 源頭上預防矛盾。

  如今,“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區、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在陽泉礦區有了新的探索。目前,陽泉礦區305個(ge) 城市網格和18個(ge) 村級網格,全部配齊323名專(zhuan) 職全科網格員,18個(ge) 部門84類信息納入數據係統,103個(ge) “楓橋家園”小區初步建成,刑事、治安案件實現雙下降,總體(ti) 形勢持續穩定向好。

  【記者感言】

  戴良軍(jun) 對未來的憧憬,讓記者感受著這個(ge) 老礦區轉型的動能;晨光下,劉尉娟的笑容更讓記者體(ti) 味到基層社區為(wei) 群眾(zhong) 帶來的溫暖。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wan) 戶。看似瑣碎的小事,於(yu) 百姓而言卻是民生大事,其中不少還是急事、難事。解決(jue) 民生問題,社區的治理和建設是重要抓手。

  看似是件件小事,人民群眾(zhong) 卻期盼落地落實。陽泉礦區,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帶著責任、帶著情懷,形成了“黨(dang) 建+治理”“黨(dang) 建+服務”的模式,並積極探索創建讓人民群眾(zhong) 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社區建設。(記者蘇曉晨)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