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巧思實幹,補齊場地短板(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

發布時間:2022-05-19 14:43: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開欄的話

  鋪上瑜伽墊,伴隨動感音樂(le) ,跳起毽子操——最近,這樣一幕出現在很多家庭的客廳裏,“線上運動直播”帶動全民健身持續升溫。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承載著大眾(zhong)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提出8方麵29項政策措施,推動加快體(ti) 育強國建設。場館設施如何完善、活動怎麽(me) 組織、群眾(zhong) 如何參與(yu) ?本版今起推出“全民健身添彩美好生活”係列報道,敬請關(guan) 注。

  漫步於(yu) 南護城河沿岸,頭上柳梢低垂,腳踩紅色路麵,一路風景宜人。這條位於(yu) 北京西城區的8公裏濱水健走步道,自去年底落成後,已成為(wei) 周邊居民日常鍛煉的好去處。

  健身去哪兒(er) ?這曾是群眾(zhong) 日常參與(yu) 體(ti) 育鍛煉的一個(ge) 難題。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百姓身邊的健身場地設施逐漸增多。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體(ti) 育場地397.1萬(wan) 個(ge) ,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2.41平方米。不過,與(yu) 大眾(zhong) 快速增長的多元化健身需求相比,健身場地設施總量不足、供需不平衡的缺口依然存在。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ti) 係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達到2.6平方米。打造更為(wei) 綠色便捷的健身場地設施,為(wei) 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解題思路。“要推動健身場地設施由服務大型競技賽事向服務老百姓日常健身轉變,由貪大求洋向綠色生態和經濟實用轉變,更好服務群眾(zhong)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

  大型體(ti) 育場館用起來

  4月16日,為(wei) 期1個(ge) 月的“冰立方”冬奧文化大眾(zhong) 體(ti) 驗季正式開啟,迎來北京冬奧會(hui) 賽後的首批觀眾(zhong) 。沉浸式體(ti) 驗冰壺項目,全方位感受冬奧氛圍,讓冰雪運動愛好者流連忘返。未來這裏還將通過“冰水轉換”切換為(wei) “水立方”,開放熱身池用於(yu) 群眾(zhong) 遊泳健身。

  賽後敞開大門,積極向社會(hui) 開放,北京冬奧會(hui) 場館在可持續利用方麵探索新路。在北京賽區,絕大多數冬奧會(hui) 場館是對北京2008年奧運會(hui) 場館的再利用,早在改造建設之初,就作出了賽後麵向大眾(zhong) 的規劃,為(wei) 其他大型體(ti) 育場館實現“持續利用、反複利用、綜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鑒的範本。

  五棵鬆體(ti) 育中心通過“冰籃轉換”,在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轉換為(wei) 冰球賽場。當初作為(wei) 訓練館的五棵鬆冰上運動中心“冰菱花”,賽後轉型為(wei) 一站式家庭樂(le) 活體(ti) 驗中心。“未來,這裏將成為(wei) 以冰場為(wei) 主導的體(ti) 育商業(ye) 相融合的服務綜合體(ti) ,公眾(zhong) 既能體(ti) 驗冰上運動,還可享受多種休閑娛樂(le) 服務。”北京五棵鬆文化體(ti) 育中心有限公司品牌推廣總經理袁穎慧說。

  以往,大型體(ti) 育場館總給人以“高大上”的距離感,有些賽後利用率不高甚至閑置,群眾(zhong) 滿意度不高。而今,越來越多的體(ti) 育場館走上綠色低碳轉型、提升服務質量的“自我造血”之路。目前,國家體(ti) 育總局正組織編製綠色體(ti) 育場館運營評價(jia) 通用規範。去年國家體(ti) 育總局在浙江、江蘇等6個(ge) 省份啟動了公共體(ti) 育場館開放綜合試點,內(nei) 容包括場館信息化、節能降本改造等。國家體(ti) 育總局群體(ti) 司公共服務處處長趙愛國表示:“體(ti) 育場館需要營造便捷的運動健身環境,建立更靈活的管理機製,也要積極引入社會(hui) 力量運營,將場館打造成體(ti) 育組織和體(ti) 育賽事的大本營,才能吸引更廣泛的健身群體(ti) ,形成良性循環。”

  服務大型賽事打響招牌,通過賽後利用聚集更多人氣。在湖北,荊州市體(ti) 育中心是2014年第十四屆省運會(hui) 開、閉幕式舉(ju) 辦地,而後依托場地優(you) 勢,培育起多家體(ti) 育培訓機構,形成一個(ge) 體(ti) 育項目多家俱樂(le) 部良性競爭(zheng) 的局麵,還有30名教練長期受聘於(yu) 城區中小學進行訓練指導。同時,通過聯絡有關(guan) 組織,以低收費形式合辦具有當地特色的群眾(zhong) 賽事及趣味運動會(hui) ,打造一站式服務模式。

  場館用得好,關(guan) 鍵在動腦。解決(jue) 賽後利用難題,需要因地製宜找出路、想辦法。趙愛國建議:“各地可以依托現有場館積極開展社區運動會(hui) 等體(ti) 育賽事活動,把‘冷場館’變成‘熱資源’。”

  城市“邊角地”活起來

  在四川成都的一處高架橋邊角地,“長出”一座多功能健身樂(le) 園。這個(ge) 位於(yu) 二環路刃具立交橋下的運動空間,不僅(jin) 能開展籃球、乒乓球等健身項目,還打造出9個(ge) 時尚運動主題區。來鍛煉的市民稱讚說:“這個(ge) 運動場所烈日曬不著、下雨淋不著,非常實用。”

  將城市“邊角地”開發成運動場地,優(you) 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打造現代時尚的健身場景,正是《意見》所倡導的發展方向。溫州大學體(ti) 育與(yu) 健康學院教授易劍東(dong) 表示,打通群眾(zhong) 健身的“最後一公裏”,需要跳出“場館思維”,要在機製創新的基礎上建設方便居民、服務生活的新型體(ti) 育空間形態。

  在福建,利用公園綠地、公共建築屋頂等空間就近建設社區“運動角”,福州的“福道”、廈門的環東(dong) 海域浪漫線已成為(wei) 群眾(zhong) 健身的網紅打卡點;在山東(dong) 日照,結合舊城改造,盤活城市空閑土地,全市近200個(ge) 老舊小區內(nei) 或小區周邊配建了健身設施……

  廣泛發掘城市土地潛力,運用市場機製盤活低效用地,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各地的積極探索,讓更多城市的“邊角地”在全民健身方麵發揮積極作用。“改建體(ti) 育場地設施要因地製宜,最重要的是符合標準,注重安全。”趙愛國說。

  近年來,群眾(zhong) 的健身需求日趨多元,與(yu) 傳(chuan) 統的在硬質運動場館進行鍛煉相比,人們(men) 更喜歡在自然環境中享受運動的愜意。合理利用自然場景布局,將健身場地設施與(yu) 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結合,成為(wei) 很多地方完善體(ti) 育設施的發力點。廣西南寧的李寧體(ti) 育園與(yu) 青秀山風景區相鄰,自2011年投入運營以來,逐步完善體(ti) 育配套服務,每年接待大眾(zhong) 健身超過300萬(wan) 人次。

  控製大型體(ti) 育場館的規模和數量,推進體(ti) 育公園建設,補齊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將成為(wei) 拓展全民健身新空間的重要導向。“場館要堅持綠色生態,盡量做到耗能低,周邊環境也更加符合生態的要求,讓大眾(zhong) 走向大自然,在綠色生態的環境中參加體(ti) 育鍛煉。”趙辰昕說。

  “百姓健身房”多起來

  對浙江嘉興(xing) 市民來說,一天隻花1元錢就能在家門口“燃燒卡路裏”。截至2021年底,嘉興(xing) 已建成285個(ge) 智慧體(ti) 育社區(村),161個(ge) 百姓健身房,用戶數超過22萬(wan) 。打造群眾(zhong) 身邊的體(ti) 育生態圈,距離是關(guan) 鍵,便民是導向。“百姓健身房和多功能運動場由於(yu) 服務模式的迭代升級和全要素管理,場館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老百姓參與(yu) 運動的熱情不斷提升。”嘉興(xing) 市體(ti) 育局局長王蕾表示。

  在場地設施之外,嘉興(xing) 還擁有體(ti) 育社群3458個(ge) 、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1234人,通過智能物聯模式形成了“健身場地一張圖、健身組織一張網、賽場活動一入口、科學健身一條鏈、運動檔案一記錄”的服務閉環,可滿足群眾(zhong) 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像這樣的 “百姓健身房”,如今正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推廣普及。《意見》提出“構建多層次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鍾健身圈”,還規定了“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nei) 人均建築麵積不低於(yu) 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yu) 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清華大學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認為(wei) ,這些措施從(cong) 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出發,兼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全民健身搭載“智慧快車”,跑出了新的加速度。在江蘇,每一處室外健身設施對應一名“場長”,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群眾(zhong) 還可以登錄“江蘇體(ti) 育”小程序直觀了解本地區場地設施,並進行“一鍵報修”,這些有效的措施為(wei) 群眾(zhong) 常態化健身提供了便利。

  “現在,群眾(zhong) 對健身的需求在提升,無論是場地設施建設還是運營,要更多引入社會(hui) 力量。”華中師範大學教授陳元欣建議,“政府可通過購買(mai) 服務的方式,將一個(ge) 區域的健身設施委托給專(zhuan) 業(ye) 的社會(hui) 力量,統一進行巡檢維護。依托智能化的設施管理平台,讓居民健身更加便捷安全。”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16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