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小企業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權威發布)

“一季度,規模以上中小工業(ye) 企業(ye) 營業(ye) 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14.1%和6.5%,充分體(ti) 現了中小企業(ye) 的韌性和活力。盡管新一輪疫情對中小企業(ye) 經濟運行帶來了較大衝(chong) 擊,但我們(men) 要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5月18日下午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lan) 說,針對今年以來中小企業(ye) 發展麵臨(lin) 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工信部會(hui) 同相關(guan) 部門和各地,通過部門橫向協同和部省縱向聯動、示範引領帶動,落實落細各項政策,全力以赴支持中小企業(ye) 紓困解難和健康發展。
4個(ge) 方麵、10條具體(ti) 舉(ju) 措,助力中小微企業(ye) 渡難關(guan) 、增信心、促發展
“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為(wei) 中小企業(ye) 紓困解難,近期密集出台了一係列政策舉(ju) 措,從(cong) 實施組合式稅收優(you) 惠、提高穩崗返還標準、促進中小微企業(ye) 融資、減免物業(ye) 房租等多個(ge) 方麵加強對中小企業(ye) 紓困幫扶力度。”徐曉蘭(lan) 說,同時,各地結合實際,在保障物流暢通、支持複工複產(chan) 、降低經營成本、優(you) 化助企服務、助力開拓市場等方麵采取了一係列配套措施,幫助中小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
徐曉蘭(lan) 介紹,去年1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ye) 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今年5月9日,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ye) 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又印發了《加力幫扶中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若幹措施》,在原有紓困舉(ju) 措進一步延續執行的同時,又從(cong) 多個(ge) 維度提出了一些實招和硬招,主要包括了4個(ge) 方麵、10條具體(ti) 舉(ju) 措:
一是在加大資金支持方麵,推動各地積極設立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的紓困幫扶專(zhuan) 項資金,對生產(chan) 經營出現暫時困難的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在房屋租金、水電費、擔保費、防疫支出、貸款貼息和社保補貼等方麵,給予專(zhuan) 項資金支持。
二是在緩解融資難、回款難方麵,明確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ye) 銀行力爭(zheng) 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1.6萬(wan) 億(yi) 元;對受疫情影響的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合理采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匯率避險服務和出口信用保險等對中小微企業(ye) 的融資支持力度;開展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的專(zhuan) 項行動。
三是在推動降成本和擴需求方麵,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用電實行階段性優(you) 惠和用水用電用氣“欠費不停供”、6個(ge) 月內(nei) 補繳;將中小微企業(ye) 寬帶和專(zhuan) 線平均資費再降10%;推動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節點中小微企業(ye) 複工複產(chan) ;努力擴大市場需求。
四是在加強服務保障方麵,開展“中小企業(ye) 服務月”活動以及“一起益企”中小企業(ye) 服務行動,健全完善政策服務數字化平台,開展全國減輕企業(ye) 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ye) 發展綜合督查,推動政策落地生效。
徐曉蘭(lan) 說,下一步,將抓好各項政策的落實,推動壓實地方政府和相關(guan) 部門責任,解決(jue) 政策落地過程中的“卡點”,最重要的是暢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裏”,力爭(zheng) “該免的免到位、應減的減到位、能緩的緩到位”,讓中小企業(ye) 切實享受到政策紅利。同時,發揮703家國家級、3800多家省級中小企業(ye) 公共服務示範平台作用,以及392家國家級、2600多家省級小型微型企業(ye) 創業(ye) 創新示範基地作用,動員各方麵資源,給中小微企業(ye) 送政策、送管理、送技術,幫助中小企業(ye) 知曉政策、理解政策、享受政策,提振企業(ye) 發展信心,助力中小微企業(ye) 渡難關(guan) 、增信心、促發展。
擴增量、穩存量、強保障,為(wei) 助企紓困貢獻金融力量
“銀保監會(hui) 在加力幫扶中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若幹措施中,提出多條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可以概括為(wei) 以下三個(ge) 方麵。”中國銀保監會(hui) 普惠金融部負責人毛紅軍(jun) 說。
一是擴增量,保持對小微企業(ye) 的信貸增量支持。在過去幾年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迅速增長的基礎上,指導國有大型銀行保持信貸投放力度,要求今年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1.6萬(wan) 億(yi) 元。引導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擴大對中小微企業(ye) 的業(ye) 務覆蓋麵,更好發揮增信擔保作用。截至今年4月末,全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53.54萬(wan) 億(yi) 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總額20.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速21.64%;有貸款餘(yu) 額戶數3577.25萬(wan) 戶,同比增加781.24萬(wan) 戶。
二是穩存量,緩解困難企業(ye) 的貸款周轉難題。為(wei) 了幫助小微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銀保監會(hui) 提出銀行要合理采用續貸、貸款展期、調整還款安排等方式予以支持,避免出現抽貸、斷貸。對2022年被列為(wei) 中高風險地區所在地市級行政區域內(nei) 的困難行業(ye) ,包括餐飲、零售、文化、旅遊、交通運輸、製造業(ye) ,在2022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銀行如果辦理貸款展期和調整還款安排,應堅持實質性風險判斷,不單獨因疫情因素下調貸款風險分類,不影響征信記錄,免收罰息。
三是強保障,幫助市場主體(ti) 更好應對風險。支持銀行為(wei) 中小微企業(ye) 提供匯率避險服務,比如遠期結售匯業(ye) 務,降低匯率波動的影響。進一步加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麵,針對性降低短期險費率,優(you) 化理賠條件,加大對中小微外貿企業(ye) 的支持力度。鼓勵保險機構針對中小微企業(ye) 的風險特征和保險需求,豐(feng) 富保險產(chan) 品供給,例如,為(wei) 企業(ye) 因疫情原因停工停產(chan) 造成的財產(chan) 損失、營業(ye) 中斷造成的利潤損失等提供保險保障,積極發展貨物運輸保險、道路貨物運輸承運人責任保險等,為(wei) 物流業(ye) 提供風險保障。
開展專(zhuan) 項行動,加大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清理力度
“當前,受多種因素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問題是許許多多中小企業(ye) 心中的痛點。”徐曉蘭(lan) 說,黨(dang) 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部署2022年在全國範圍開展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專(zhuan) 項行動,集中化解拖欠,嚴(yan) 防新增拖欠,健全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長效機製。
一是加強情況排查,集中力量化解。針對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大型企業(ye) 向中小企業(ye) 采購工程、貨物、服務所形成的賬款拖欠,5月底前,各地區、各部門要完成全麵排查,並建立台賬,加大集中化解力度。對於(yu) 無分歧欠款,要發現一起清償(chang) 一起,如果確有還款困難的,6月底前必須要提出明確的還款計劃和還款方式。對於(yu) 有分歧欠款,要推動協商解決(jue) 或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jue) ,工信部組織有關(guan) 法律機構為(wei) 有困難的中小企業(ye) 提供公益法律服務。
二是加強統籌協調,壓實主體(ti) 責任。各省對本地區防範和化解拖欠中小企業(ye) 賬款工作,要負總責,明確具體(ti) 措施、時間節點,限期辦結。各有關(guan) 行業(ye) 部門和監管部門要督促指導地方,積極做好本領域拖欠化解工作,加強對所監管對象的監督管理,對違法違規行為(wei) 要及時予以處理。
三是加強信息披露、強化約束懲戒。建立拖欠信息共享機製,加強大型企業(ye) 、大型上市公司逾期未支付中小企業(ye) 賬款情況的信息披露,做好商業(ye) 匯票逾期信息披露工作。今年,國務院大督查、減輕企業(ye) 負擔和促進中小企業(ye) 發展綜合督查,將對各地方防範和化解拖欠工作情況做重點督查。
四是加強源頭處理、健全長效機製。嚴(yan) 格執行《政府投資條例》,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審批管理和政府投資資金預算管理,對於(yu) 沒有落實資金來源的,一律不得開工建設,嚴(yan) 禁未批先建,嚴(yan) 禁政府投資項目以各種方式要求企業(ye) 墊資建設。
五是加強融資支持、強化對企服務。規範發展供應鏈金融業(ye) 務,發揮動產(chan) 融資統一登記公示係統、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台等作用,通過應收賬款資產(chan) 證券化進一步流轉盤活應收賬款。通過“一起益企”中小企業(ye) 服務行動、中小企業(ye) 服務月活動等,組織各地和有關(guan) 機構為(wei) 中小企業(ye) 提供法律谘詢、法律維權等服務,幫助其加強合同管理,防範應收賬款逾期等風險,保護中小企業(ye) 合法權益。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19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