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道 串起美好生活(美麗中國·關注城市綠色空間①)
圖①: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一處濕地公園內(nei) 的健身步道。
朱海鵬攝(影像中國)
圖②: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千島湖環湖騎行綠道。
楊 波攝(影像中國)
編者按:一條條綠道,串起沿線風景;一座座公園,裝點著百姓生活;一棟棟節能建築,助力低碳發展……近年來,我國多地持續探索城市綠色發展新方式,讓城市不僅(jin) 更美,也更綠色、更宜居。
在城市綠色發展方麵,我國有哪些探索?為(wei) 百姓生活帶來了哪些新變化?即日起,本版推出“美麗(li) 中國·關(guan) 注城市綠色空間”係列報道,關(guan) 注城市裏的綠色生活空間,走近百姓身邊的“點點新綠”。
“一邊是垂直綠化、一邊是長江美景,每天走上1小時,精神頭特別好!”今年70多歲的孟永全住在重慶市麗(li) 水菁苑小區,與(yu) 九龍灘廣場的親(qin) 水步道僅(jin) 一路之隔。每天來這裏晨練,已經成為(wei) 他的習(xi) 慣。
道在林間走,人在畫中遊。近年來,我國各地因地製宜推進綠道建設,突出地域特色,扮靚城市風貌,為(wei) 居民構建起更多綠色生活空間。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建設綠道8萬(wan) 餘(yu) 公裏。綿延貫通的綠道,具有哪些生態價(jia) 值?其規劃和建設又有哪些講究?今後還有哪些需要提升的地方?
打造有活力、有溫度的綠色生活空間
“可以散步、遛娃,還可以鍛煉身體(ti) 。”順著孟永全指的方向望去,步道旁不但配備有帶滑梯和蹦床的童趣樂(le) 園,還種植了不少觀賞花草。據介紹,當前重慶正打造山城特色的街巷步道、親(qin) 水觀景的濱江步道、生態遊憩的山林步道,總長度約1207公裏。
“綠道以自然要素為(wei) 依托,通過舒適的園林化道路,連接居民區、公園景區及重要文化場所,為(wei) 市民打造了有活力、有溫度的綠色生活空間。”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此外,綠道建設還有助於(yu) 固土保水、淨化空氣、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為(wei) 生物提供棲息及遷徙空間。
該負責人介紹,我國綠道建設最大的特色是串聯城市自然山水人文,服務百姓休閑遊憩健身,促進城鄉(xiang) 綠色協調發展,讓人民群眾(zhong) 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同時,注重係統規劃、形成網絡,目前各地正在積極推動綠道體(ti) 係建設,構建區域級、市(縣)級、社區級綠道構成的綠道網絡,提供步行、騎行等功能。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群星路,綠樹矗立兩(liang) 旁,步行和騎行綠道延展向前,花店、咖啡館分布其間。“圍繞打造慢行優(you) 先、綠色低碳、活力多元、智慧集約、界麵優(you) 美的社區綠道網絡體(ti) 係,‘十四五’時期,成都每年將規劃建設1000條社區綠道。”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突出地域特色,因地製宜推進綠道建設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動城鄉(xiang) 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提出,科學製定城市慢行係統規劃,因地製宜建設自行車專(zhuan) 用道和綠道。“近年來,綠道建設區域逐漸由超特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縣城等延伸。各地在綠道建設過程中,應充分結合自身資源條件和特點,發揮優(you) 勢,突出地域特色,兼顧群眾(zhong) 的使用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與(yu) 改善。”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
事實上,不少地區已經基於(yu) 當地特色在綠道建設過程中融合智慧、融貫交通、融入運動——
在浙江杭州,打開“綠道管家”小程序,能便捷查詢周邊綠道及餐飲、遊樂(le) 等信息,部分綠道配備智能步道,步數、速度、卡路裏消耗等數據一目了然;在福建廈門,綠道與(yu) 城市自行車出行係統相銜接,構建起“步行+公交”“自行車+公交”微循環係統,與(yu) 主幹道形成快慢相宜、剛柔並濟的宜居城市交通體(ti) 係;在四川成都,已建成的天府綠道中增設體(ti) 育設施近1300處,2020年舉(ju) 辦綠道健康行主題活動突破600場次。
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認為(wei) ,因地製宜建設綠道,應當實施幹擾最小、成本最低的環境友好型建設,最大限度讓群眾(zhong) 親(qin) 近自然,“要避免‘畫蛇添足’。比如有的地方為(wei) 了追求美觀,過度用硬質鋪裝鋪設地麵,既浪費資金也不利於(yu) 雨水下滲。另外,綠道建設在前期規劃時應注意連通性和可達性,避免碎片化、孤島化。”
“比如江蘇南京在綠道兩(liang) 側(ce) 建設便於(yu) 消納雨水的綠地,采用微地形建設、水生植物淨化等眾(zhong) 多工藝做法,增加雨水資源利用率;湖北武漢則在綠道建設過程中提出‘三邊三不’(山邊、水邊、園邊,不征地、不拆遷、不砍樹)原則,讓過去塵土彌漫的張公堤變得森林茂密、四季有景。這些都是不錯的嚐試。”中國風景園林學會(hui) 秘書(shu) 長賈建中舉(ju) 例。
綠道建設還存在空間分布不均、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等短板
當前,我國綠道建設還存在空間分布不均、建設水平參差不齊等短板。“大規模的綠道建設在城郊地區相對集中,社區綠道特別是老城區綠道發展不足,位於(yu) 百姓身邊的綠道比較欠缺。另外,綠道服務設施設置和管理運營水平還有待提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王磐岩說,調研顯示,使用者對城市綠道在交通可達性、設施配套程度以及日常養(yang) 護管理方麵,還有提升需求。
王磐岩建議,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統籌綠道規劃、建設、運營,提升綠道建設品質和使用效率;加大社區綠道特別是老舊城區中的綠道建設。此外,結合城市更新,積極探索綠道休閑與(yu) 慢行交通相結合的模式,根據百姓活動和出行特點,有效盤活城市中心區的土地資源。
“串起城市各類空間資源,在生態修複功能完善、海綿城市建設、城市黑臭水體(ti) 整治、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中都可以建設綠道。”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有關(guan) 負責人說,下一步,將加強城市建成區的綠道建設,將城市建成區綠道服務半徑覆蓋率作為(wei) 國家園林城市創建的指標。同時,推動完善綠道服務設施,指導地方合理配置服務驛站和配套服務設施,滿足群眾(zhong) 親(qin) 近自然、遊憩健身等生活需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