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聚合力 鄉村振興添動力
安裝在武夷山村綜治中心的監控大屏。劉賓攝
嘩啦一聲,王啟輝俯身在辦公桌上攤開一份“武夷山村產(chan) 業(ye) 布局圖”。上麵十多個(ge) 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區域版塊,分別被他用黑色簽字筆做了標注:龍蝦養(yang) 殖、柑橘種植、低窪田改造、擬建汽貿市場、擬建農(nong) 民工培訓中心、招商中、提質建設中……
乍一聽“武夷山村”,很容易讓人聯想起位於(yu) 江西與(yu) 福建兩(liang) 省交界處的武夷山。其實,它是湖南省汨羅市汨羅鎮下轄的一個(ge) 村莊,位於(yu) 汨羅市城鄉(xiang) 結合部,緊鄰240國道,有50個(ge) 村民小組、5400多人。
武夷山村於(yu) 2017年由原先的南托、北托、茶木3個(ge) 村合並而來,王啟輝是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若從(cong) 2005年擔任南托村村主任算起,他已在這裏工作了17年。
2019年,武夷山村入選“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名單”;2021年,獲得“湖南省省級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創建村”稱號,同年,武夷山村黨(dang) 總支獲評“湖南省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靠產(chan) 業(ye) 支撐,又得抓好基層治理。”王啟輝說,堅持黨(dang) 建引領是做好這些工作的核心與(yu) 關(guan) 鍵。
武夷山村村民服務中心。劉賓攝
黨(dang) 員帶頭當先鋒 鄉(xiang) 村建設展新貌
一棟棟“別墅”連排成片,平坦的柏油路兩(liang) 旁,桂花樹枝繁葉茂,迎風搖曳。初夏時節,緊鄰武夷山村村委會(hui) 的南托片區集中建房點——南托新村處處綠樹成蔭,盡展美麗(li) 鄉(xiang) 村圖景。
“不僅(jin) 綠化好,還有專(zhuan) 門的保潔員,安裝有路燈、24小時監控,一點不比城裏差!”72歲的村民楊培放笑著說,搬進來6年多,他在這裏一直住得很舒心。
2014年,在汨羅市推進屈子生態濕地公園建設中,武夷山村如今的南托片區——當時的南托村——被納入拆遷範圍。時任南托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的王啟輝和村幹部商議後認為(wei) ,可以利用這一機會(hui) 進行集中建房。
“村民集中居住,有利於(yu) 實行社區化管理,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節約土地資源,對於(yu) 本身就地處城郊的武夷山村而言,這是邁向城鎮化的必要一環。”王啟輝說。
盡管集中建房點距離原先的居住區僅(jin) 有短短700米左右,但安土重遷的村民一開始並不願意搬遷。他們(men) 的顧慮不難理解:在老地方居住多年,早已習(xi) 慣,新的建房點當時還是一片荒地,以後建成什麽(me) 樣,看不見、摸不著,誰會(hui) 輕易點這個(ge) 頭?
為(wei) 了贏得群眾(zhong) 支持,王啟輝拿著集中建房片區規劃圖、房屋設計圖,和村委會(hui) 班子成員一起,挨家挨戶上門解釋政策、征求意見。
水泥屋麵改成瓦屋麵,房屋增加後門,西側(ce) 開一扇窗,降低樓梯坡度以方便老年人出行……村民提出的所有要求,他都認真記好,並一一兌(dui) 現。一番誠心實意的溝通,讓群眾(zhong) 的態度從(cong) 拒絕變成了觀望。而要讓大家從(cong) “一旁看”變成“跟著幹”,還得再使一把勁,靠黨(dang) 員來帶動。
有著30多年黨(dang) 齡的老黨(dang) 員楊培放第一個(ge) 在搬遷協議書(shu) 上簽了字。他所在的李家屋九組第一批同意搬遷的4戶村民中,有3戶是黨(dang) 員。之後,從(cong) 十幾戶到幾十戶,最終南托片區260多戶村民都相繼同意拆除舊房子,搬進了新小區。
舊的宅基地退回村集體(ti) ,武夷山村由此節約出450多畝(mu) 土地,均進行了複綠。南托片區開了頭,北托、茶木兩(liang) 個(ge) 片區也不甘落後,進行有規劃的集中建房。如今,全村已有400多戶村民搬進了集中建房點。
去年,選址緊鄰武夷山村的汨羅市一中動工開建,計劃將在2022年9月竣工開學,這一利好消息令許多村民喜笑顏開。45歲的村民薑湘利坐在自家明亮的客廳裏笑著說,在集中建房這件事上,她和村裏很多人都有一個(ge) 相同的看法:村幹部顧全大局、想得長遠、辦得實在,是在全心全意帶領村民謀福利、謀發展!
武夷山村集中建房點的房屋整齊劃一。劉賓攝
黨(dang) 建引領聚合力 基層治理見成效
2017年合村前,南托、北托、茶木三個(ge) 村的集體(ti) 經濟收入狀況各不相同。南托家底最殷實,此前通過集體(ti) 土地征收、老企業(ye) 征收以及拆遷補償(chang) 等,集體(ti) 經濟賬戶上有3000多萬(wan) 元,北托也有一定積蓄,茶木的家底最薄。
這錢怎麽(me) 用?有人提出,不如各村把各自的錢分掉。“資金分下去,是一錘子買(mai) 賣,能聽見幾個(ge) 響?” 對此,王啟輝有不同看法:“合了村就是一家人,如果經濟基礎薄弱的茶木片區發展跟不上,拖累的難道不是全村的形象?”
他和班子成員商議後達成共識:散是一盤沙,聚成一團火。武夷山村要發展,三個(ge) 片區就得擰成一股繩!
話說得漂亮,能做到嗎?有村民在心裏犯嘀咕。
過去,北托和茶木兩(liang) 個(ge) 片區基礎設施落後,村容村貌是短板。拓寬主幹道、安裝路燈、治理黑臭水體(ti) ……合村後,武夷山村支兩(liang) 委用了半年多的時間,花大氣力對兩(liang) 個(ge) 片區的居住環境進行改造。
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村民心底的疑慮逐漸被打消:合村不是做做樣子,三個(ge) 片區不分彼此,集體(ti) 的錢集體(ti) 花,生活也比過去更有奔頭了!
鄉(xiang) 村發展三分靠建設,七分靠治理。“鄰裏矛盾多、管理難度大”是合並村普遍存在的老大難問題。怎麽(me) 既能讓村民參與(yu) 到村莊管理中來,又能真正地為(wei) 他們(men) 解難題、辦實事?武夷山村探索出“黨(dang) 建+社團”這一舉(ju) 措,進一步完善鄉(xiang) 村自治路徑。
外出務工的村民憂心家中孩子的學習(xi) ,村裏便發動退休教師和熱心黨(dang) 員群眾(zhong) 成立“助學社”,由誌願者每周為(wei) 需要幫助的孩子免費提供作業(ye) 輔導;根據村民不同的興(xing) 趣愛好,成立腰鼓隊、健身隊、舞蹈班、舞龍會(hui) 等多個(ge) 文體(ti) 小組……武夷山村共有4個(ge) 黨(dang) 支部、24個(ge) 黨(dang) 小組,黨(dang) 員200多名,合村後,在村黨(dang) 總支的引領、組織以及黨(dang) 員的積極參與(yu) 、帶動下,村裏相繼成立了老年協會(hui) 、紅白理事會(hui) 、矛盾糾紛調委會(hui) 等9個(ge) 協會(hui) 社團,目前吸引了3500多名村民參與(yu) 其中,逐步形成了“人人進社團、事事有人管”的良好局麵。
無本市及以上上訪、無治安刑事案件、無公共安全事件,群眾(zhong) 滿意度高,近年來,武夷山村基層治理工作交出了一份“三無一高”優(you) 異成績單,並先後獲得了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村、湖南省平安村(社區)創建示範單位、湖南省民主法治示範村、湖南省文明村(社區)等一係列榮譽稱號。
武夷山村一片低窪地經改造後,已發展成果園。劉賓攝
布局產(chan) 業(ye) 促發展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添動力
在王啟輝攤開的那張“武夷山村產(chan) 業(ye) 布局圖”上,被標記了“柑橘種植”的區域,如今已是連片的果園。熊海平3年前種下的100多畝(mu) 柑橘和臍橙,今年已經掛果,進入了收獲期。“預計能有5、6萬(wan) 斤的收成。”他說。
今年53歲的熊海平老家在湖南瀏陽,之前從(cong) 事園林綠化工作。2017年他轉變思路,準備發展果樹種植業(ye) 。為(wei) 了選一個(ge) 合適的種植基地,他到多地進行了考察、比較,最終定在了武夷山村高家坪。2019年9月,熊海平和村裏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
“這裏不僅(jin) 交通方便,而且土地成規模。村裏提前從(cong) 村民那把地流轉了過去,並修好了灌排渠、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我直接和村裏簽協議,省心、方便。”熊海平道出了他的考量。被他相中的這塊地,過去其實屬於(yu) 低窪田,易內(nei) 澇,常年撂荒。
據了解,為(wei) 了充分盤活土地資源,近年來,武夷山村以每畝(mu) 300元的價(jia) 格,把一些耕種條件差、分布零散的小塊土地統一流轉到村集體(ti) 。之後,通過平田埂、降梯度等手段進行升級改造,使小丘變大田,讓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
為(wei) 了保障村民的利益,流轉土地時,村裏把土地周邊的溝渠壩路等公共麵積都算入了流轉麵積當中。“等於(yu) 多給村民算了錢。”王啟輝說,經過升級改造,這些土地被分門別類地劃分成不同區域,該種糧的種糧,該招商的招商。
下一步,武夷山村還將把農(nong) 業(ye) 基地升級為(wei) 田園綜合體(ti) ,增加采摘、研學、農(nong) 事體(ti) 驗等文旅項目,帶動鄉(xiang) 村旅遊,並在周邊規劃建設農(nong) 貿批發市場、汽車修配市場等商業(ye) 物流集散中心,通過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布局,把武夷山村打造成為(wei) “城鄉(xiang) 融合示範點”。
“在這兒(er) ,還要建一個(ge) 麵向全國的農(nong) 民工培訓中心!”站在他辦公室的會(hui) 議桌前,王啟輝指著眼前的村莊產(chan) 業(ye) 布局圖上一塊被紅線描出的區域,用頗為(wei) 期待的語氣說:“以後省內(nei) 外的農(nong) 民朋友來到汨羅,都能在這裏進行交流和學習(xi) 。”
村莊被納入城區發展規劃,土地資源今後隻會(hui) 變得愈發緊俏,為(wei) 何要特意建這樣一個(ge) 農(nong) 民工培訓中心?紮根基層十多年的王啟輝有自己的思考:要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農(nong) 民職業(ye) 化是大勢所趨,這離不開培訓平台與(yu) 載體(ti) 的支撐。作為(wei) 武夷山村的 “領頭羊”,他說自己有責任在這方麵做出探索和努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