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路上的“新農人”
劉峰鑽在果園裏。受訪者供圖
五月中旬,重慶連下了幾場大雨,雨水衝(chong) 洗掉枝葉的塵土,也讓成片橘園吸足養(yang) 分,經曆花開花謝,結出湯圓大的果實。
劉峰鑽披著雨衣,穿梭在橘林間。他戴著一副眼鏡,穿著一套休閑的運動服,除了皮膚黑一點,其他的和城市白領青年沒兩(liang) 樣。
“這個(ge) 季節的濕度與(yu) 溫度,很適合柑橘生長,但也容易出現病害。”劉峰鑽說。
“春季主要防治炭疽病、灰黴病、潰瘍病、沙皮病等。新梢期與(yu) 老熟後都容易感染炭疽病,花期是灰黴病的高發期……”劉峰鑽一邊說,一邊仔細地檢查著橘樹的生長情況。雖是半路出家,但對於(yu) 種植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他不敢有一點含糊。
35歲的劉峰鑽,是“最憶小橘”果園的園主。5年前他從(cong) 央企辭職,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為(wei) 生態種植新農(nong) 人,在重慶市大足區中敖鎮經營千畝(mu) 橘園,全國首創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又借力互聯網營銷拍短視頻走紅,打造創業(ye) 孵化基地帶動了百餘(yu) 人創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最憶小橘”果園。受訪者供圖
種地需要年輕人 更需要新技術
“大足還有些果園,要不要回來經營?”家裏人的一句話,讓劉峰鑽辭掉了旁人眼裏前途無量的工作,回到老家種橘子。
“我是一個(ge) 不安於(yu) 現狀的人,我的想法很簡單,種地需要年輕人。”但光有想法是沒用的,劉峰鑽在這上麵沒少吃過虧(kui) 。剛接手果園的時候,他覺得隻要團隊年輕有幹勁,資金充裕,加上有種植經驗的師傅,應該不是難事。可是,一年後,柑橘種植成本投入越來越多,但果園產(chan) 量和收益卻不樂(le) 觀,劉峰鑽開始反思自己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模式。
他發現,相較於(yu) 資金和團隊,技術才是做好柑橘種植的關(guan) 鍵。“那段時間,我不停地在網上查資料。可互聯網上的信息相當碎片化,很難係統性地獲得有效信息。”劉峰鑽說。
而加福社區的農(nong) 家書(shu) 屋為(wei) 他打開了種植業(ye) 的大門。“沒想到農(nong) 家書(shu) 屋有這麽(me) 多和柑橘種植相關(guan) 的好書(shu) 。”從(cong) 此,村民在書(shu) 屋中經常會(hui) 看到這個(ge) 年輕人的身影。
他也從(cong) 書(shu) 屋中尋求到一條屬於(yu) 自己的柑橘產(chan) 業(ye) 路:“用生態環保的種植方式,不用除草劑,不依賴化學肥料,拒絕農(nong) 藥汙染。”為(wei) 此,在種植技術上,劉峰鑽通過自己的摸索和中國農(nong) 科院柑桔研究所指導,果園降低了傳(chuan) 統農(nong) 藥除草方式的使用,而是采取培育種植蒲公英的方式生態治草。
“嚐試了20多個(ge) 草種,發現蒲公英喜歡貼地生長的方式,可以將陽光完全阻擋,雜草便無法生存,且它的根係又淺又少,與(yu) 柑橘根係互不影響。”劉峰鑽解釋。而它還能為(wei) 柑橘提供養(yang) 料,也能讓土壤變得疏鬆,使其透氣性更佳。
為(wei) 實現差異化發展,他還到四川去學習(xi) 考察,也邀請了眉山的專(zhuan) 家來做技術指導。將大雅耙耙柑、沃柑等優(you) 質新品晚熟雜交柑橘引進到橘園種植,這兩(liang) 個(ge) 品種成熟期要從(cong) 每年1月持續到4月,能搶占柑橘市場的“空窗期”。
就這樣,劉峰鑽的“最憶小橘”,“喝”著清澈山泉水,“吃”著蒲公英有機肥。再加上通過疏花疏果,果樹行間距的科學調整,3年時間“最憶小橘”果園首次掛果迎來了優(you) 質柑橘120萬(wan) 斤高產(chan) 量。生態種植的柑橘,2019年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主銷高端社區,走精品路線。
村民在“最憶小橘”果園采收柑橘。受訪者供圖
管理跳出傳(chuan) 統圈 讓年輕勞動力返鄉(xiang) 就業(ye)
“不過,1000多畝(mu) 的果園按照傳(chuan) 統方式進行管護,需要聘請幾百名工人務工,這樣不僅(jin) 勞動成本加大,還影響生產(chan) 效率。”劉峰鑽說。
於(yu) 是他另辟蹊徑,在果園采取了返包製的管理模式。將1000畝(mu) 果園劃分成五個(ge) 場,每個(ge) 場尋找當地生產(chan) 隊隊長做場長。每名場長返承包200畝(mu) 果園,場長自己招攬工人,按照公司提供的生產(chan) 技術、農(nong) 資等進行標準化種植,最後再將種植的柑橘交回公司,他會(hui) 以每個(ge) 車間果子的優(you) 劣進行定價(jia) 收購,從(cong) 而保證果子的品質。
這樣一來,不僅(jin) 提高了柑橘的產(chan) 量,還吸引了鎮裏很多年輕勞動力返鄉(xiang) 就業(ye) 。
今年52歲的陳紅菊是果園的場長之一,她的200畝(mu) 果園正值梳果期,用人之際,她老公、女兒(er) 、兒(er) 子、兒(er) 媳婦以及親(qin) 戚家的孩子都來地裏幫忙。
“果園建立時我就從(cong) 外省回來了。當時想著能回家照顧老人,在家附近工作是最好的。” 陳紅菊說。自己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當了場長。隨著果園的技術革新,以及管理製度完善,讓陳紅菊看到了希望,她把果園的情況告訴了家裏人,讓家人回來一起幹。就這樣她老公和兒(er) 子在果園裏當上了技術人員,她女兒(er) 和兒(er) 媳婦做銷售。
“柑橘的產(chan) 量是逐年遞增,前幾年掛果少,一年收入幾萬(wan) 元,跟在外務工差不多,但好的是在家門口工作支出少。今年應該會(hui) 達到豐(feng) 果期,200畝(mu) 地預計產(chan) 量可以達到60萬(wan) 斤,銷售出去後,除去成本應該有小10萬(wan) 。” 陳紅菊算著賬,臉上也笑開了花。現在兒(er) 子農(nong) 閑時也會(hui) 做些副業(ye) ,一大家人收入可觀,又能長期聚在一起,這是陳紅菊最大的盼頭。
此外,劉峰鑽還免費為(wei) 當地貧困戶發放種苗,手把手扶持當地群眾(zhong) 掌握種植技能。還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ye) 崗位、集體(ti) 經濟分紅等方式累計帶動812戶農(nong) 民增收,43戶貧困戶脫貧,常年提供30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
“小劉很照顧我們(men) ,每次需要用工總是脫貧戶優(you) 先。我們(men) 在果園做得多掙得就多。在遊客較多的采摘時節,他還鼓勵我們(men) 到果園售賣自家的土貨。”脫貧戶楊桂玲說,從(cong) 采摘園建立之初便在此務工,幾乎每個(ge) 月都能從(cong) 果園掙錢,加上家裏4畝(mu) 地每年還可獲得3000多元土地流轉費,讓家裏的危房得到了改造,還養(yang) 了30多隻雞、鴨,日子越過越舒心。
2019年,劉峰鑽入選了中國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hui) 會(hui) 員,他也被評為(wei) 2020重慶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劉峰鑽拍攝視頻推銷果園柑橘。受訪者供圖
線上無償(chang) 種植教學 打通全渠道銷售
柑橘種出來了,如何解決(jue) 銷路問題,把橘子賣到應有的價(jia) 值?
劉峰鑽領著工人用手機記錄果樹修枝、整形、施農(nong) 家肥的生長過程,同時製作成短視頻,通過“最憶小橘”微信公眾(zhong) 號、抖音號等互聯網傳(chuan) 播平台加以推廣宣傳(chuan) ,進行線上營銷。
“請問老師,一斤複合肥兌(dui) 多少斤水,來衝(chong) 施果樹不傷(shang) 根呢?”
“師傅,現在還可以撒肥料不?”
在劉峰鑽拍的技術教學視頻下,越來越多的網友留言谘詢種植技術,這讓在農(nong) 業(ye) 路上也走過彎路劉峰鑽很有感慨,便開始在視頻教粉絲(si) 們(men) 如何“避雷”。
慢慢地劉峰鑽的抖音賬號粉絲(si) 已有5.3萬(wan) ,且多以種植新手為(wei) 主,越來越多的青年農(nong) 場主跟著他學習(xi) 種柑橘。因為(wei) 在互聯網平台積累的高人氣,橘園每年都有很多青年農(nong) 場主前來考察、交流。谘詢的人越來越多,劉峰鑽幹脆創建了創業(ye) 孵化基地,開展疏果、割草、剪枝、施肥各類培訓。
就連全國首創的蒲公英以草治草模式,劉峰鑽也總結成文字,無償(chang) 分享給種植者。
以上種種,也為(wei) 劉峰鑽打通了全渠道銷售。在剛剛過去的銷售季,劉峰鑽的電商平台每天平均發貨2000~5000單,提前20天就賣完耙耙柑。
經過5年發展,劉峰鑽的管理團隊有25人,多為(wei) 城市白領返鄉(xiang) 創業(ye) 者。另有常年在橘園的打工者150人。同時,他又在渝北木耳、永川黃瓜山建立了2個(ge) 直營果園,還向墊江和渝北大盛的1000畝(mu) 果園進行技術性輸出合作。
“我想帶動更多青年農(nong) 場主奔向成功。”劉峰鑽表示,他的目標是在2030年,在川渝地區的直營或者聯盟果園數量達到100個(ge) 。果園建起來後,再把果園變成網紅打卡點,聯動周邊農(nong) 家樂(le) 、家庭農(nong) 場、其他果園等推出新的旅遊體(ti) 驗項目,實現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與(yu) 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融合的同頻同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