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加速振興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推動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yang) 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ge) 瑰寶。”近年來,中醫藥發展頂層設計不斷完善,中醫藥服務體(ti) 係進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國中醫醫院已達5482家。中醫藥傳(chuan) 承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全麵參與(yu) 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貢獻。中醫藥正加速走向世界,已傳(chuan) 播至19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十四五”時期是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規劃》部署了10方麵重點任務,包括建設高水平中醫藥傳(chuan) 承保護與(yu) 科技創新體(ti) 係、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ye) 等。當前,各地加快傳(chuan) 承精華、守正創新,推動本地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
青海
藏醫醫療服務輻射全省
本報記者 王 梅
“在省藏醫院嚐試藥浴治療,明顯感覺到腿部關(guan) 節疼痛緩解了很多,藏醫藥比我想象中的更好!”家住青海省西寧市的吳玉芳患類風濕關(guan) 節炎多年,跑過不少醫院、試過很多方法都沒有治好,一遇到陰天下雨,連行走都困難,苦不堪言。在青海省藏醫院接受藥浴治療後,吳玉芳腿腳逐漸鬆快了。
據青海省藏醫院藥浴科主任關(guan) 卻才讓介紹,青海為(wei) 藏醫藥浴法的學術研究和成果推廣作出了重要貢獻。藥浴科是青海省藏醫院的特色專(zhuan) 科,一年的門診量達5307人次,青海省藏醫院臨(lin) 床中開展的藏醫傳(chuan) 統診療技術達200餘(yu) 種。“現在,我們(men) 與(yu) 全省6家州級藏醫院和6家縣級藏醫院共同組成民族醫藥醫聯體(ti) ,形成了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藏醫診療新模式。”關(guan) 卻才讓說。
2018年,“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guan) 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yu) 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青海是藏醫藥重要的發源地和傳(chuan) 播地,為(wei) 維護高原各族群眾(zhong) 的身心健康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中藏醫藥工作,印發《青海省促進中藏醫藥傳(chuan) 承創新發展實施方案》《青海省扶持和促進中藏醫藥發展若幹措施》等,各市州黨(dang) 委政府也出台扶持和促進中藏醫藥事業(ye) 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全省中藏醫藥事業(ye) 向高質量發展。
目前,藏醫醫療服務已經輻射青海全省,截至2021年底,青海省中藏醫醫院非藥物療法使用比例已達到20.57%,近300種中藏藥製劑品種在省內(nei) 238家醫療機構調劑使用。
同時,青海實施基層中藏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全省97.3%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7.1%的鄉(xiang) 鎮衛生院能夠提供中藏醫藥服務;建立8個(ge) 市州級中藏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基地,開展中藏醫適宜技術培訓,並指導中藏醫館推廣應用中藏醫適宜技術,不斷提升基層中藏醫藥服務能力和水平;在全省開展中藏醫藥大講堂活動,陸續舉(ju) 辦“河湟杏林講堂”“青海湖中藏醫藥大講堂”“柴達木中蒙藏醫藥大講堂”等活動,全麵提升各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和中藏醫醫療機構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青海依托優(you) 勢資源,以創新驅動、人才驅動為(wei) 引領,不斷加大政策、資金引導支持力度,青海藏醫醫療、科研、教育、產(chan) 業(ye) 等各項事業(ye) 得到高質量發展。”青海省衛生健康委中藏醫藥管理局監察專(zhuan) 員李淵海說。
河南
培育“中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本報記者 朱佩嫻
藥香撲鼻的仲景經方養(yang) 生藥浴、隨時可供飲用的中醫養(yang) 生茶、古色古香的中藥講堂室……走進河南省南陽市康養(yang) 旅遊基地之一的龍灣溫泉,很容易被這裏濃厚的文化底蘊和中醫元素所吸引。“這裏的經方養(yang) 生湯泉與(yu) 中醫藥浴異曲同工,是傳(chuan) 統中醫外治療法的精髓,它是用藥液浸泡身體(ti) 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藥療水療熱療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yang) 生保健的目的。”龍灣溫泉研學部主任張朋介紹。近兩(liang) 年,已有近1.7萬(wan) 人次的市外遊客慕名而來,體(ti) 驗中醫康養(yang) 項目。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創造和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河南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發祥地,中醫藥文化底蘊深厚。當前,河南正加快推進中醫藥強省工作,著力發展現代中醫藥產(chan) 業(ye) ,打造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中醫藥高地。
南陽是醫聖張仲景的故裏、中醫祖庭醫聖祠所在地。南陽已成功舉(ju) 辦15屆張仲景醫藥文化節和9屆仲景論壇,張伯禮、石學敏、張大寧等中醫界泰鬥、國醫大師、兩(liang) 院院士在此講學論道、研學經方。同時,南陽積極參與(yu) 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其中醫筋骨針法作為(wei) 中醫藥特色服務項目,已推廣到全球7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隨著仲景文化被人們(men) 熟知,中醫康養(yang) 項目愈發受到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近年來,南陽依托仲景文化優(you) 勢,加快文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成為(wei) 發展中醫藥康養(yang) 健康發展的一劑“良方”。2021年底,南陽市出台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打造全國健康養(yang) 生之都。包括培育“中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中醫藥+”健康旅遊、養(yang) 生養(yang) 老、醫養(yang) 結合、健康食品等,創建全國中醫藥健康旅遊示範區;依托老界嶺、丹江大觀苑、寶天曼等旅遊資源稟賦,把南陽建設成為(wei) 全國中醫藥健康旅遊和養(yang) 生養(yang) 老首選目的地;鼓勵支持南陽各旅遊景區和星級以上賓館提供中醫藥特色健康服務和產(chan) 品,設立艾灸健康館、中醫養(yang) 生館、南陽中醫藥特色產(chan) 品商店等,鼓勵支持和引導發展中醫藥特色民宿;發展中醫藥食療和藥膳等健康產(chan) 品,開發特色藥膳產(chan) 品、養(yang) 生食品、藥食兩(liang) 用配方飲片等功能食品;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調理和慢病防治等方麵的優(you) 勢,建設一批中醫藥醫養(yang) 結合示範基地。
四川
中醫藥強省重在強基層
本報記者 宋豪新
今年“五一”勞動節假期,正在值班的侯天舒醫生收到新消息,她駐點幫扶時接診的彝族同胞吳萍順利生產(chan) 後向她報喜。
去年1月,來自四川省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中心的侯天舒醫生響應省裏號召,前往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中彝醫院駐點幫扶。當地村民吳萍與(yu) 愛人結婚多年,但一直未能受孕。懷著試一試的想法,吳萍來到了侯天舒的中醫門診診所。經過望聞問切並結合針灸等傳(chuan) 統中醫治療手段,吳萍體(ti) 質增強了不少,後來順利“有喜”。
“一開始,彝族老鄉(xiang) 們(men) 不太了解中醫,吳萍成了‘活廣告’,我的門診量一下子就上來了。”回想駐點幫扶的經曆,侯醫生笑著說道。在雷波縣的一年時間,侯天舒將自己多年積累的醫療技術、專(zhuan) 業(ye) 知識、臨(lin) 床經驗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了雷波縣中彝醫院的醫護人員,為(wei) 當地培養(yang) 了一支“帶不走、留得住、能戰鬥”的中醫醫療衛生人才隊伍。
侯天舒是四川在建設中醫藥強省過程中,眾(zhong) 多中醫藥工作者中的一位。中醫藥發展在四川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土壤,四川始終堅持推動中醫藥振興(xing) 發展,持續開展中醫強基層“百千萬(wan) ”行動,即省級“百個(ge) 中醫專(zhuan) 家團隊”指導巡診、市級“千個(ge) 中醫專(zhuan) 家團隊”坐診帶教、縣級“萬(wan) 名中醫”聯村幫扶,分別深入縣、鄉(xiang) 、村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優(you) 質醫療服務。成都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為(wei) 落實“百千萬(wan) ”行動,組建19支省市級中醫專(zhuan) 家團隊,支持79個(ge) 鄉(xiang) 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館提升服務內(nei) 涵。“社區每周都有中醫專(zhuan) 家坐診,我們(men) 老年人看病方便了很多!”四川天府新區大嶺社區居民劉大爺道出了許多老年人的心聲。
四川不斷推動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以成都市第五人民醫院為(wei) 例,近3年來,醫院通過中醫醫聯體(ti) 網絡舉(ju) 行培訓講座50餘(yu) 次,積極開展中醫藥特色治療技術和中醫適宜技術10餘(yu) 項,內(nei) 容涵蓋穴位埋線、埋針、穴位貼敷等,幫助基層衛生院建起中醫門診和中醫病房,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全方位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技術和服務水平。
以往患者身體(ti) 有不適,隻能前往醫院看門診。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基層中醫機構的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如今,四川許多中醫院提供“護理上門”“智慧中藥房”等服務,慢性病或康複患者隻需網上預約,便可享受中醫藥入戶服務。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四川196家縣級以上中醫醫院全部接入網上問診平台並開通網上問診服務。
江西
院校與(yu) 師承教育互補融合
本報記者 周 歡
最近,即將從(cong) 江西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書(shu) 院畢業(ye) 的研究生湯紫薇收獲感滿滿。經過3年學習(xi) ,她對中醫經典的理解更深刻了,也敢下手治病了。“教得好!3年前選對了學校。”湯紫薇對岐黃國醫書(shu) 院讚不絕口。
岐黃國醫書(shu) 院組建的背後有一段故事。“現在很多院校軟硬條件也越來越好,畢業(ye) 學生越來越多,但是畢業(ye) 後有多少學生能真正勝任中醫臨(lin) 床崗位呢?”岐黃國醫書(shu) 院原副院長、教學督導劉英鋒分析說, “最初,中醫藥教育是‘移植’西醫模式,然而中西醫的思維模式和育人方式並不一樣,結果就出現了‘排異’反應。”
江西中醫藥大學先後對全國200餘(yu) 位名老中醫的成才之路進行調查,得出6大“成才經”——熟經典、重臨(lin) 床、跟名師、信中醫、養(yang) 悟性、善總結。2012年,在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lin) 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江西中醫藥大學等單位的協同組織下,岐黃國醫書(shu) 院成立。書(shu) 院借鑒古今名醫成才的共性經驗,遵循中醫教育、人才培養(yang) 的特殊規律,探索將現代院校教育與(yu) 傳(chuan) 統師承教育模式互補融合的中醫育人成才之路。
半天跟師跟診,半天上課讀書(shu) 。湯紫薇每天要跟著老師診治10位左右患者,“我先接診,並給出診斷,然後老師再審看,在對比中不斷感悟提升。”湯紫薇說。
“對具體(ti) 病例,不是拿證型和理論去套用,要學會(hui) 從(cong) 分析症狀著手,進行辯證鑒別診斷。”湯紫薇感悟頗深。經典理論研修突出辨證論治方法,書(shu) 院要求學生通過全文背誦經典,增強對《傷(shang) 寒論》等名著的意境領悟;開設《中醫辨證論治程式通論》《仲景疾病症候分類綱要》等特色課程,係統解析經典理論中的思維軌跡;要求學生熟記方劑300首,掌握300味常用中藥的藥性、藥效等。“學習(xi) 時間很緊張,經常要挑燈夜戰。”湯紫薇笑著說。
“讓學生在熟經典、跟名師中強信念、養(yang) 悟性。”劉英鋒說,10年探路,書(shu) 院教學成果喜人,“每年限招30名左右碩士研究生,已培養(yang) 畢業(ye) 生149名。”
據了解,為(wei) 更好地發揮中醫藥特色與(yu) 優(you) 勢,江西著力夯實中醫藥人才基礎,發展中醫藥師承教育,不斷擴大“師帶徒”範圍和數量,將師承教育納入臨(lin) 床實踐教學考核內(nei) 容。
貴州
中藥材質量全過程可溯源
本報記者 黃 嫻
初夏時節,走進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製藥有限公司,大棚種植的50畝(mu) 淫羊藿生機勃勃。在不遠處的生產(chan) 加工車間,含淫羊藿的中成藥被貼上溯源碼,源源不斷銷往全國。
產(chan) 品名稱、種源信息、種植管理、采收加工……輕動手指掃描中藥材外包裝上的溯源碼,就能詳細了解該批次藥材從(cong) 種植到加工全過程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
“種植、管護、采摘、加工等關(guan) 鍵環節信息均由專(zhuan) 人上傳(chuan) 至溯源平台,全程留痕,讓消費者放心。”國藥集團同濟堂(貴州)製藥有限公司中藥材資源部副經理王新村告訴記者,溯源平台將監管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從(cong) 源頭保障了中藥材質量穩定可控,有利於(yu) 推動中醫藥產(chan) 業(ye) 良性發展。
貴州素有“天然藥物寶庫”之稱,全省各類中藥材資源多達5300餘(yu) 種,是全國四大道地藥材主產(chan) 區之一。為(wei) 有效提升全省中藥材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早在2016年,貴州就充分發揮和融合中醫藥(民族醫藥)資源大省優(you) 勢和大數據高地優(you) 勢,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引領示範性的中藥材質量追溯體(ti) 係,規範中藥材及以中藥材為(wei) 原料的產(chan) 品質量全過程管理,促進全省中醫藥產(chan) 業(ye) 鏈科學發展。
2020年9月,貴州率先在全國製定出台中藥材質量追溯體(ti) 係建設實施方案,全力推動中藥材、中藥飲片、中成藥生產(chan) 流通使用全過程追溯體(ti) 係建設。
同年10月,貴州省中藥材質量追溯服務平台正式上線。該平台緊緊圍繞信息發布、電商交易、質量檢測和質量可追溯四個(ge) 方麵的重點任務,形成覆蓋種植、生產(chan) 、加工、倉(cang) 儲(chu) 、銷售全過程的質量安全監管體(ti) 係和中藥材生產(chan) 流通全過程追溯體(ti) 係,做到來源可知、去向可追、質量可查、責任可究。
目前,已有1017家單位入駐貴州省中藥材質量追溯服務平台,覆蓋中藥材種養(yang) 殖、初加工、生產(chan) 流通及醫療機構全產(chan) 業(ye) 鏈各環節企業(ye) 和單位,共追溯藥材品種89種,可追溯種植麵積72.31萬(wan) 畝(mu) 。
據了解,下一步,貴州省中醫藥管理局將積極打造基於(yu) 質量追溯保證的中藥材(大健康)交易係統,全力構建“上聯農(nong) 戶、下達終端、線上交易、場廠對接、就地倉(cang) 儲(chu) 、快捷配送”的中藥材電子商務平台,通過商家上架可追溯、有質量保障的產(chan) 品,全麵提升“黔藥”品牌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助力健康貴州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促進中醫藥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
原刊於(yu)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5月26日 第 10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