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繁文縟節何以千年不絕(子曰詩雲)
劉邦很不爽。
自從(cong) 統一天下之後,漢高祖劉邦廢除了秦朝繁瑣的禮法,一切從(cong) 簡。結果,一有什麽(me) 宴會(hui) ,大臣們(men) 便酗酒爭(zheng) 功,狂呼亂(luan) 叫,甚至有人拔劍擊柱,亂(luan) 糟糟的,很沒規矩。劉邦覺得自己也太不受尊重了。
這時,儒生叔孫通說,我可以為(wei) 您製定朝廷上使用的禮儀(yi) ,既參照古代的禮法,再吸收秦朝的一些東(dong) 西,以適應今天使用。得到允許後,他拉了一支100多人的團隊,設計完製度,去野外拉起繩子,立上草人,排練了一個(ge) 多月。
接下來,國家開朝會(hui) ,各地諸侯和滿朝文武都來了。在叔孫通的導演下,整個(ge) 儀(yi) 式流程非常嚴(yan) 謹。大臣們(men) 怎麽(me) 排隊、怎麽(me) 進入殿門、怎麽(me) 到台階上站立,皇帝的車子從(cong) 哪裏進場、到哪裏停下,都有講究,並有專(zhuan) 人負責導引。
儀(yi) 式開始後,各級官員依次向皇帝祝賀,所有人都誠惶誠恐。行禮之後,又按照嚴(yan) 格的禮法擺出酒宴,大臣們(men) 按照爵位高低起身給劉邦敬酒。哪一個(ge) 人稍有不合禮法的舉(ju) 動,負責糾察的禦史立即把他拉出去。整個(ge) 朝會(hui) 從(cong) 始至終沒有一個(ge) 人敢喧嘩亂(luan) 語。
這下,劉邦心滿意足地說:“今天我才真正體(ti) 會(hui) 到了做皇帝的尊貴啊!”
滿足帝王的虛榮心,不是禮的唯一用途。中國曆來被稱為(wei) “禮儀(yi) 之邦”,對禮的重視,可說是滲透到骨子裏了。
古代所謂禮儀(yi) ,是個(ge) 龐大的概念。上到國家政治,下到個(ge) 人修養(yang) ,包括敬鬼事神、區別長幼尊卑的各種規定和儀(yi) 節形式。諸如政治體(ti) 製、朝廷法典、天地鬼神祭祀、水旱災害祈禳、軍(jun) 隊征戰、房舍陵墓營造,乃至衣食住行、婚喪(sang) 嫁娶、言談舉(ju) 止,無不與(yu) 禮有關(guan) 。
執禮是儒者的重要職責。孔子素以好禮、知禮著稱。《史記》說,孔子小時候跟小夥(huo) 伴玩遊戲,就經常鋪設一些禮器,有模有樣地演習(xi) 禮儀(yi) 動作。長大後,孔子把禮列為(wei) 教育的重要內(nei) 容,傳(chuan) 授並整理過當時流傳(chuan) 的禮書(shu) 。他教導兒(er) 子說,不學《詩》,就張不開嘴;不學《禮》,就邁不開腿(無法立足於(yu) 社會(hui) )。
在孔子樹立的重禮榜樣下,儒家學者整理成書(shu) 的禮學專(zhuan) 著“三禮”——《儀(yi) 禮》《禮記》《周禮》,在漢以後兩(liang) 千多年裏,一直是國家製定禮儀(yi) 製度的標杆性著作,被稱為(wei) “禮經”。
《儀(yi) 禮》是記載禮節儀(yi) 式之書(shu) ,反映的大約是戰國初期的情況。《禮記》是後儒匯集而成的孔子及其後學傳(chuan) 述禮製、論說禮義(yi) 的著作,不限於(yu) 儀(yi) 節形式,還包括政教、禮俗,屬於(yu) 廣義(yi) 的禮。“四書(shu) 五經”裏“四書(shu) ”所包括的《大學》《中庸》,就是出自《禮記》。
《周禮》本名《周官》,序列周代官職,涉及田製、兵製、學製、禮儀(yi) 、刑法等方麵的政治安排。《周禮》成書(shu) 於(yu) 戰國時期,內(nei) 容是有曆史依據的,絕非憑空臆造,概括了西周至戰國的情況,還包含了編纂者理想化的成分在內(nei) 。
綜合“三禮”來看,古人的禮包括吉、嘉、賓、軍(jun) 、凶五方麵內(nei) 容。
吉禮是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神、人鬼的祭祀典禮,又分出若幹細目,什麽(me) 日月星辰、帝王宗廟、先聖先師、四望山川,品類繁多。今天北京的天壇建築群,就是祭天的場所。
嘉禮是和合人際關(guan) 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yi) ,主要有飲食之禮、婚冠之禮、賀慶之禮等。其中的冠禮就是今天說的成人禮,男子二十而冠,在冠禮中戴上特製的帽子,並獲得“字”(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此後,名隻用於(yu) 自稱,除了君王、父祖,別人不能直呼其名而隻能以字稱呼。之前說到的叔孫通為(wei) 劉邦製定朝會(hui) 之禮,就屬於(yu) 嘉禮。
賓禮是接待賓客之禮。名目繁多,天子個(ge) 別接見來朝的諸侯,叫朝覲之禮;四方諸侯齊會(hui) 天子,既可以在京師,又可以在別地,叫會(hui) 同之禮;人與(yu) 人相遇行禮,叫相見禮。以前人們(men) 見麵要作揖唱喏,就是相見禮。
軍(jun) 禮是軍(jun) 隊操練演習(xi) 、征伐出兵之禮。軍(jun) 隊出征前有很多祭祀活動,祭天、祭地、告廟、祭軍(jun) 神等;祭祀禮畢,還有誓師典禮,把出征目的和意義(yi) 告知將士,揭露敵人的罪惡,強調紀律和作風,也就是戰前動員。
努爾哈赤對明朝宣戰,誓師時宣布“七大恨”,把明朝殺其父祖、偏袒並幫助死對頭等7條“罪狀”,作為(wei) 動員將士的內(nei) 容。後來皇太極派軍(jun) 出征明朝,送行時詢問出征的王公、貝勒、貝子:“你們(men) 有沒有忘記‘七大恨’?”大家齊聲喊道:“沒有忘記!”群情激奮,大軍(jun) 出發。
此外,軍(jun) 隊的刑賞、凱旋、閱兵、打獵等均有相應禮儀(yi) 安排。
凶禮是哀憫吊唁憂患之禮,應對死亡、災害、禍亂(luan) 、衰敗等情況。其中,等級分明、形式繁縟的喪(sang) 禮最受重視,加上所衍生出來的種種製度,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禮多人不怪,是中國人的觀念。為(wei) 什麽(me) 這些繁文縟節流傳(chuan) 千年不絕?用叔孫通的話說就是,禮法製度這些東(dong) 西在打天下的時候用不著,但是守天下的時候就非常重要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