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新聞隨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開始追求審美

發布時間:2022-05-29 21:14:00來源: 光明日報

  【新聞隨筆】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在筆者所生活的成都,繞城綠道騎行成為(wei) 最熱門的戶外休閑方式之一。有平台數據顯示,共享單車繞城綠道的騎行量大幅上漲。也有不少人為(wei) 了獲得更好的騎行體(ti) 驗,開始購買(mai) 自行車,筆者就是其中一員。

  成都繞城綠道是一條沿著成都繞城高速而修建的環城綠道,全長100公裏。繞城綠道不僅(jin) 是單純的休閑小道,綠道沿途建有78個(ge) “一橋一景”景觀橋梁,連接了121個(ge) 特色生態公園,風景優(you) 美。換句話說,繞城綠道更像是個(ge) 巨大的環形森林公園。

  專(zhuan) 業(ye) 騎手騎一圈綠道,隻需5、6個(ge) 小時,而普通市民騎共享單車,可能要10小時——這是累而快樂(le) 的一天。很多人去騎行,並不會(hui) 追求速度,因為(wei) 慢慢騎行一天,可以隨時停下拍照,也有地方坐下來喝咖啡和吃飯。這樣的“運動”,更像是一種新的都市休閑生活。

  2009年6月,筆者曾用一個(ge) 晚上徒步了成都的三環路,花了13個(ge) 小時。51公裏的成都三環,是那時的“城市邊界”,沿路經過一些工地,也看到有樓盤裏閃亮的燈光。現在,三環路周邊已經繁華,城市的環形“邊界”已經擴展成繞城高速。

  這是一條新的邊界。與(yu) 以往不同,綠道不再是“擺設”和“附庸”,而是城市生活的核心。除了繞城綠道,成都在市內(nei) 也修建了大量綠道。這個(ge) 城市最新的口號是“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突出的就是都市中的“自然”。

  類似的改變也發生在全國各地。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全國建設綠道8萬(wan) 餘(yu) 公裏。這個(ge) 數字背後,是正在發生巨變的城市觀念。人們(men) 不再把高樓大廈看成是城市的圖騰,而是想營造一種更自然、更美觀的生活理想,讓城市開始變得柔軟。

  追求生態和諧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環境好”是人們(men) 考量所生活城市的重要尺度。在綠色城市生活,人會(hui) 感到舒心和健康。中國人開始注重生活中的審美因素,這是普遍解決(jue) 溫飽後的自然需求。現在的公園和綠道,不簡單是種植綠色植物,而是包含了越來越多審美上的探索。

  同樣的觀念,也開始出現在農(nong) 村。前兩(liang) 年筆者回河南老家,從(cong) 縣城打車回村莊時發現路邊有很多花。一眼就能看出,那不是野花,而是人工精心培植的。那一瞬間讓人非常感動。小時候生活的村莊和田野,當然不缺綠色,也不缺美麗(li) 的野花,但是,那時的生活中並沒有審美的考量,人們(men) 和土地搏鬥,是為(wei) 了產(chan) 出糧食。筆者無數次經過鄉(xiang) 間小路,從(cong) 未為(wei) 一朵野花停留下來,因為(wei) 要急著去田裏幹活。

  2005年3月,筆者第一次離開北京到成都。火車在淩晨翻過秦嶺,看到外麵是滿眼的綠色,才知道“青山綠水”是一個(ge) 寫(xie) 實的詞。公元759年臘月,杜甫到成都,他注意到的也是這個(ge) 城市在冬天的綠色。他在成都寫(xie) 的第一首詩《成都府》:“大江東(dong) 流去,遊子去日長。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這兩(liang) 年筆者到一些北方城市,發現公園和綠道也大大增多。這是“人造自然”,也是人的努力。普通中國人開始在生活中追求“審美”,“創造”就不再是杜甫那樣的詩人的特權。  (作者:張豐(feng) ,係作家)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