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雲先鋒”夯實社區堡壘
疫情到來,考驗的是一座城市的防控能力。社區作為(wei) “最小單元”,恰恰是最不容忽視的關(guan) 鍵環節。黨(dang) 支部建在小區、服務送到門口、管理落到網格,正是這樣嚴(yan) 密的防護網,才能確保居民生產(chan) 生活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能夠正常運轉。
在社區疫情防控一線,有一支隊伍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men) 關(guan) 注每一處細節,從(cong) 早忙到晚;他們(men) 家裏的老人孩子互相陪伴,自己卻無暇顧及;他們(men) “白+黑”連軸轉,疲累到極限時還想著“再堅持一下”……正是這些社區工作者勇當“排頭兵”,在關(guan) 鍵時刻挺身而出,用責任與(yu) 擔當,在這段特殊的時期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四輪”變“兩(liang) 輪”
鼓樓街道長安小區與(yu) 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僅(jin) 一路之隔,可稱密雲(yun) 的核心腹地。6700多人的長安西社區,包含了兩(liang) 所幼兒(er) 園、一所小學、一座清真寺、一片平房區、近百家商戶和大量租住此地的流動人口。
社區書(shu) 記聶曉寶2019年底到長安西社區任職,很快就把“坐騎”從(cong) 小轎車換成了電動自行車。“長安西總共30多棟樓,停車位比較緊張,開車在社區裏不方便,還是電動車靈活,去哪也挺快的。”
社區裏,經常能看到他騎著這輛小電動,去檢查各個(ge) 垃圾桶站是否做好分類,去給無法出門的居民送藥送菜,去勸說商戶規範經營……還有一位居住在平房區80多歲的獨居老人,聶曉寶隔三差五去探望仍不放心,又自掏腰包給他買(mai) 了手機,存進去的第一個(ge) 聯係人就是他自己。
5月4日,社區裏600多居民突然出現健康寶“彈窗”,20多個(ge) 工作人員再加上下沉幹部的幫忙,最多的一天為(wei) 300多居民辦理了彈窗解除。在此期間,一會(hui) 有通勤人員找他問去哪領抗原檢測盒,一會(hui) 有人來社區辦理準生手續,一會(hui) 12345派單說居民反映管道堵塞……時間被扯成一個(ge) 個(ge) 細小的碎片,又毫無規律地拚接在一起,很多事情同時進行,分不清到開頭和結尾。好在經過幾天的攻堅克難,情況漸漸平穩下去。
社區樓下還有一輛三輪車,駕駛人也是聶曉寶,他說這是去年配上的,社區裏需要搬來搬去的大件東(dong) 西不少,尤其最近更是派上了大用場——用它搬運核酸采樣點的帳篷最合適不過。
他有些羞赧的說:“在社區裏,就跟自己家過日子一樣,我在這‘當家’,應該把能想到的都想到,能辦到的都辦到,就這麽(me) 簡單。”
社區“鐵姑娘”
果園街道有18個(ge) 社區,7個(ge) 社區副書(shu) 記都是80後女同誌,既要挑起社區裏的一攤兒(er) 事,還要顧著在家“上網課”的娃,在不平衡中尋找平衡,更是不易。
郭新穎所在的上河灣社區是一個(ge) 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新小區,4800多住戶,有不少在城區上班的年輕人。居民年輕化程度高、接受新事物快,可以用app、小程序在居民群裏接龍、填寫(xie) 通勤信息,減少了許多重複工作。但郭新穎每天仍然忙得“像打仗一樣”。早上五點多布置核酸采樣點,八點多開始辦理出入證,中午吃飯的功夫還要接上3-5個(ge) 電話,下午有居民來問健康寶為(wei) 啥沒出結果,彈窗怎麽(me) 解除,大數據派單過來要立刻核查……本來下班時間是五點半,走出辦公室的時候天已經黑透。
2016年選擇做社工時,郭新穎本以為(wei) 這份工作主要是跟居民打交道,自己比較擅長,卻未料到應對疫情這三年,封閉卡口、數據核查、居家服務……一個(ge) 又一個(ge) 新挑戰迎頭而來。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練。與(yu) 疫情幾番交手,郭新穎覺得自己不僅(jin) 變得越來越忙,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同事們(men) 的擔當意識和解決(jue) 問題能力也更強了。“以後再來什麽(me) 緊急任務,我們(men) 不會(hui) 再慌手慌腳了,會(hui) 考慮到怎樣控製風險,合理安排人員,如何提高效率,盡量做到科學而又快速的處置。”
郭新穎說,以前很多居民雖然生活在上河灣,但可能根本不知道居委會(hui) 在哪,似乎跟居委會(hui) 沒什麽(me) 關(guan) 係。現在不一樣了,居家隔離需要社區,解決(jue) 彈窗需要社區,就醫買(mai) 藥需要社區,居民與(yu) 居委會(hui) 的距離被真真切切拉近了。
這些女副書(shu) 記們(men) 一紮進社區就成了“鐵姑娘”,多重多累的活沒有二話。隻是工作擠占了休息時間,對孩子的陪伴也少之又少。“有時候真的回不了家,趁著還沒太晚給孩子打個(ge) 視頻電話,好賴算是見上一麵。現在就盼著疫情趕快結束,我們(men) 都能恢複正常生活。”
24小時在線
“叮鈴鈴……”檀營第一社區的辦公電話連續不斷響起,或打聽核酸檢測安排,或表達擔憂,或提出各種需求,社區主任伊世雄逐一耐心解答。
5月5日21:30,接區疾控中心緊急通知,檀營生態城北區要臨(lin) 時封控。前一夜剛在社區完成大數據排查的伊世雄已經十多個(ge) 小時沒有合眼,現在又馬不停蹄主動進入了封控區。“我到小區裏就是按街道、疾控的要求履行工作,他們(men) 專(zhuan) 業(ye) 化程度很高,可能我也幫不上大忙。但是,社區裏這樣了,回到家我也睡不著,寧可在裏麵守著。”
首次經曆封控的居民有的感到恐慌,19個(ge) 以單元門劃分的居民微信群“噔噔噔”不斷彈出消息,電話鈴聲此起彼伏。伊世雄以最快的速度群發消息,耐心勸解、安撫情緒,同時還要組織全員核酸、處理突發狀況。就這樣,在封控三天時間裏,他隻能稍微打個(ge) 盹,沒法睡個(ge) 整覺。現在居民都相信他說過的“有困難隨時和我聯係,保證24小時在線”不是一句空話。直到解除封控,伊世雄和同事們(men) 終於(yu) 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疲憊。
2021年3月到檀營北區工作以後,疫情防控的同時接訴即辦、創城等工作也在齊頭並進。伊世雄介紹,這裏住著3300餘(yu) 人,多為(wei) 回遷居民,至今保留著原村的宗親(qin) 關(guan) 係和生活習(xi) 慣,管理服務比一般的商品房小區更要花心思。“居民互相都認識,做工作必須一碗水端平。”從(cong) 公心出發,用服務思考,愛“挑理”的居民逐漸認可了社區工作者們(men) 。隨手丟(diu) 垃圾的少了,分類入桶的多了;隨意晾曬的少了,主動美化環境的多了;樓道堆物少了,變廢為(wei) 寶成為(wei) 新風尚。
他在辦公室裏坐半小時核對數據,已經有7個(ge) 居民上門詢問各種事情,走在小區裏,認識他的人都叫他一聲“小雄主任”。“大部分居民對我們(men) 都很理解,也配合工作,我相信每一分付出都不是白白浪費的。”
選擇在社區裏工作,就注定與(yu) 光鮮亮麗(li) 無緣,而與(yu) 雞毛蒜皮相伴。麵對龐雜耗時的工作,很多人都是“憑良心幹活”,靠精神信仰支撐。他們(men) 常掛在嘴邊的話是“咱就是做這份工作的”,不求名不圖利,隻要居民的一個(ge) 點頭、一句認可、一抹微笑,就足以讓他們(men) 充滿力量,繼續前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