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種業之都”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發布時間:2022-06-09 14:23:00來源: 北京日報

  “強化創新體(ti) 係建設,推動種業(ye) 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市政協協商議題之一。昨天下午,市政協召開情況通報暨調研工作部署會(hui)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市園林綠化局、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等3部門有關(guan) 負責人通報相關(guan) 工作。據介紹,本市“種業(ye) 之都”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種業(ye) 研發體(ti) 係完整,創新研究成果突出。

  市政協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即日起將組織委員開展調研,重點圍繞推進北京現代種業(ye) 協同創新、培育壯大優(you) 勢種業(ye) 企業(ye) 、深化種業(ye) 科技體(ti) 製改革、優(you) 化現代種業(ye) 發展環境等4方麵協商議政。

  ◆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

  加大北京特色畜禽水產(chan) 遺傳(chuan) 資源支持力度

  本市正在全力打造“種業(ye) 之都”,目前建設成果如何?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北京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林果四大種業(ye) 研發體(ti) 係完整;種業(ye) 研發機構及人才集中、企業(ye) 市場競爭(zheng) 力較強,國際化程度較高。此外,本市種業(ye) 發展環境不斷優(you) 化。《北京市種子條例》《北京種業(ye) 振興(xing) 實施方案》等相繼頒布、出台,為(wei) “種業(ye) 之都”建設、北京種業(ye) 振興(xing) 提供了堅強保障。

  “本市種業(ye) 創新研究成果突出,就拿‘京科968’玉米品種來說,年推廣麵積超過2000萬(wan) 畝(mu) ,是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該負責人說,全市每年育成各類糧、菜新品種400餘(yu) 個(ge) ,約占全國年審定量的10%。本市還自主培育WOD係列白羽肉雞,為(wei) 確保白羽肉雞種源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礎;蛋種雞、奶牛國產(chan) 凍精分別占全國市場的58%、40%,鱘魚種苗年產(chan) 量約占全國70%。

  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是夯實種業(ye) 發展基礎的重要舉(ju) 措。該負責人透露,本市將繼續組織市級農(nong) 作物、畜禽、水產(chan) 種質資源保護單位確定,開展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登記,鼓勵相關(guan) 單位和個(ge) 人登記所保存的農(nong) 業(ye) 種質資源。還將加大對北京特色畜禽水產(chan) 遺傳(chuan) 資源支持力度,推動自主知識產(chan) 權品種“黑六”種豬回歸北京、落地延慶。

  ◆市園林綠化局

  係統開展4.1萬(wan) 餘(yu) 株古樹名木複壯保護工作

  “本市已率先完成了市域範圍內(nei) 的植物種質資源調查,摸清了植物資源情況。”市園林綠化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目前正在根據調查成果對全市林草種質資源進行梳理摸底,研究編製《北京市林草種質資源分級分類保護體(ti) 係規劃》和《北京市林草種質資源庫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構建林草種質資源普查、收集、整理、鑒定、登記、保存、交流和利用標準化製度體(ti) 係。

  本市有4.1萬(wan) 餘(yu) 株古樹名木,45種、8萬(wan) 畝(mu) 45萬(wan) 株古老果樹資源。該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係統開展古樹名木複壯保護工作,並進行全市老北京水果資源調查,圍繞海澱玉巴達杏、門頭溝京白梨、大興(xing) 葡萄、平穀蜜梨、延慶香檳果等老北京特色果品,推進15個(ge) 老北京水果綜合示範基地建設,推動實現“一品一標”標準化管理、有機綠色化生產(chan) 、品牌化營銷。

  ◆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推動北京種業(ye) 科技創新成果向全國輻射

  種子是現代農(nong) 業(ye) 的芯片,創新是種業(ye) 發展的基石。市科委中關(guan) 村管委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說,本市發揮北京現代種業(ye) 創新資源聚集優(you) 勢,圍繞雜交小麥、玉米、蔬菜和蛋雞、奶牛等優(you) 勢種業(ye) ,支持以企業(ye) 為(wei) 創新主體(ti) 、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ti) 圍繞先進技術開展科技攻關(guan) ,創製了世界首個(ge) 水稻全基因組芯片,繪製了世界首張西瓜全基因組序列圖譜,建成了全球數量最大的玉米品種標準DNA指紋庫,建成了全國最大、遺傳(chuan) 水平最高的奶牛良種繁育體(ti) 係……一係列創新成果強化了種業(ye) 翻身仗科技支撐。

  推動數字技術賦能也是種業(ye) 科技創新工作的一大亮點。該負責人表示,本市構建的全國首個(ge) 自主知識產(chan) 權“互聯網+”商業(ye) 化育種大數據平台——“金種子育種平台”,已經成為(wei) 國內(nei) 成功案例多、應用成效好的育種軟件之一,推動了我國由傳(chuan) 統育種向商業(ye) 育種、經驗育種向精確育種的轉變。

  談及下一步工作,該負責人透露,將搭建生物育種技術創新平台,支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guan) ,並推動北京種業(ye) 科技創新成果向全國輻射。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