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為未成年人築起全鏈條、全方位的網絡保護屏障(評論員觀察)

發布時間:2022-06-15 16:08: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央文明辦等4部門聯合發布意見,禁止未成年人參與(yu) 直播打賞,嚴(yan) 控未成年人從(cong) 事主播;國家網信辦指導主要平台上線青少年模式,防沉迷效果持續顯現;《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征求意見稿)》再次公開征求意見……今年以來,有關(guan) 部門推出一項項有力措施,有效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為(wei) 維護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提供了堅實保障。

  互聯網時代,如何讓孩子們(men) 在享受網絡便利的同時,遠離網絡帶來的負麵影響?為(wei) 未成年人築起全鏈條、全方位的網絡保護屏障,仍需全社會(hui) 付出不懈努力。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監管和治理,依法嚴(yan) 懲利用網絡侵犯兒(er) 童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wei) ,對於(yu) 嗬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具有基礎性作用。同時,除了嚴(yan) 格的“堵”,還需要細致的“疏”。現實中,一些孩子之所以沉迷網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缺少有意思、有意義(yi) 的替代選擇。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給孩子們(men) 更優(you) 質的內(nei) 容、更豐(feng) 富的選擇、更高質量的關(guan) 愛和陪伴,才能促進他們(men) 健康快樂(le) 成長。

  讓課堂內(nei) 外的學習(xi) 生活更有趣、更多彩,能使更多孩子從(cong) 網絡沉迷中走出來。從(cong) 將勞動列為(wei) 義(yi) 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增加課內(nei) 外勞動實踐,到開足上好體(ti) 育課、讓孩子們(men) 動起來,再到提升課後服務質量、解決(jue) 在校下午“三點半難題”,各地的不同探索,讓孩子們(men) 把主要精力投入充實的學習(xi) 和生活中,並從(cong) 中感受到更多樂(le) 趣。當前,隨著“雙減”工作紮實推進,孩子們(men) 過重的課業(ye) 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減輕了,如何用好空餘(yu) 出來的時間,避免被短視頻、網絡聊天、網絡遊戲等占據,成為(wei) 一項緊要課題。同時,在線上教學明顯增多的情況下,如何提升線上教學質量,拓展教學內(nei) 容,優(you) 化教學安排,也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ge) 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等,對未成年人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項關(guan) 於(yu) 未成年人線上社交產(chan) 品使用情況的研究顯示,生活中如果家人各自上網,缺乏交流,孩子每天多次使用社交媒體(ti) 的比例更高。這提示我們(men) ,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chuan) 、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ge) 台階。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家庭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xi) 、休息、娛樂(le) 和體(ti) 育鍛煉的時間,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由此可見,為(wei) 孩子營造健康上網的家庭環境,是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父母的應盡責任。

  基礎教育是全社會(hui) 的事業(ye) ,需要學校、家庭、社會(hui) 密切配合。在發揮學校、家庭重要作用的同時,也要激發全社會(hui) 支持基礎教育的積極性。如今,越來越多圖書(shu) 館、博物館、天文館、體(ti) 育館等針對兒(er) 童開展特色文體(ti) 活動,進一步豐(feng) 富孩子們(men) 的課餘(yu) 生活;學生社會(hui) 綜合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紛紛建立,為(wei) 孩子們(men) 了解社會(hui) 、參與(yu) 實踐、鍛煉能力提供了更多機會(hui) ;相關(guan) 企業(ye) 履行社會(hui) 責任,在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方麵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力量。形成社會(hui) 協同、共同發力、全鏈條的工作機製,必將為(wei) 少年兒(er) 童茁壯成長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青少年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當代中國少年兒(er) 童既是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的經曆者、見證者,更是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生力軍(jun) 。進一步落實兒(er) 童優(you) 先原則,構建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的良好機製,我們(men) 一定能更好保障兒(er) 童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yu) 的權利,全麵提升兒(er) 童綜合素質,培養(yang) 造就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者和接班人。


  《 人民日報 》( 2022年06月07日 05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