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把半個世紀前的設想變成現實

發布時間:2022-06-22 16:06: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把半個(ge) 世紀前的設想變成現實

  

  6月21日,成昆鐵路複線小相嶺隧道實現貫通。 劉忠俊 攝

  曆經2200餘(yu) 天艱苦奮戰,成昆鐵路複線最長隧道——近22公裏的小相嶺隧道終於(yu) 貫通。

  成昆線地質複雜,有“世界地質博物館”之稱。半個(ge) 多世紀前,老成昆鐵路建設者靠鋼釺大錘、肩挑背馱,創造了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奇跡。罕為(wei) 人知的是,老成昆鐵路的勘察設計人員曾做過一個(ge) 18公裏的隧道方案,選址就在小相嶺隧道附近,但受困於(yu) 當時的施工條件和裝備水平,該方案停留在紙上。如今,在現代化技術水平的支撐下,昔日設想成為(wei) 現實。

  水害是最大的“攔路虎” 是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

  小相嶺隧道不僅(jin) 是成昆鐵路複線最長隧道,也被視作全線最難啃的“硬骨頭”。

  緣何最難?成昆鐵路複線全長860餘(yu) 公裏,實行分段建設、分段開通,目前僅(jin) 剩小相嶺隧道所在的峨眉至冕寧段在建,這也是全線最難、地質最為(wei) 複雜的區域。

  “成昆鐵路複線建設之難在峨冕段,峨冕段工程建設之難在隧道。”中鐵二院成昆鐵路隧道專(zhuan) 業(ye) 設計負責人張濤說,峨冕段線路穿越橫斷山係東(dong) 列山脈的大雪山和大小涼山以及小相嶺等山嶺,隧址區域崇山峻嶺、溝壑縱橫,隧道施工中麵臨(lin) 湧水、湧砂、塌方、活動斷裂、斷層破碎帶、軟岩大變形、岩爆、高地溫等工程地質難點,建設麵臨(lin) 極大困難和挑戰。

  水害,是小相嶺隧道建設最大的“攔路虎”。中鐵二院小相嶺隧道技術負責人劉誌威清楚地記得,2018年10月7日晚上,小相嶺隧道二號斜井出現湧水,曆經8個(ge) 月排水處理,現場施工才進入正軌;2019年7月至今,平導洞、正洞多次發生大規模的湧水湧砂。據統計,小相嶺隧道施工中遇到岩溶暗河,出水至今未停,極為(wei) 罕見,累計湧水量超過2億(yi) 餘(yu) 立方米,相當於(yu) 15個(ge) 西湖的水量。

  為(wei) 攻關(guan) 創建技術創新工作室 確保隧道施工高質量推進

  為(wei) 攻克成昆鐵路複線隧道修建難題,成貴鐵路公司牽頭,組織設計、施工、監理、谘詢單位30餘(yu) 名專(zhuan) 家創建“鐵路隧道建造技術創新工作室”,全力開展新成昆鐵路隧道建造技術攻關(guan) 。

  該工作室高級工程師王洋洋介紹,為(wei) 攻克小相嶺隧道的水害難題,工作室成員多次現場研討,確定“治岩先治水、治水先泄壓、泄壓先排水”原則,采取探水、泄水、排水、分水等舉(ju) 措,改善了圍岩地質條件,大大降低了風險發生的頻率和規模。同時,中鐵隧道局采取大型機械化配置配套,提高施工功效,快速打通輔助施工的平導洞,實現排水、泄水,極大提高了施工進度,確保小相嶺隧道施工高質量推進。

  以前,成昆鐵路建設者以“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魄,建成了國外專(zhuan) 家認為(wei)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今,成昆鐵路複線建設者秉承“堅守實幹、創新爭(zheng) 先”的成昆精神,奮戰一線,攻克難關(guan) 。巧合的是,施工小相嶺隧道的中鐵隧道局數千名建設者當中,很多人的父輩、祖輩也曾奮戰老成昆鐵路第一長隧——沙馬拉達隧道。

  在小相嶺隧道施工過程中,每逢湧水,勘察設計人員都要及時“把脈問診”,拿出治水之策。2020年10月31日,36號橫通道出水,坑底麵被水淹沒約半米,汽車無法通行,劉誌威坐在裝載機的鏟鬥裏行進約6公裏才到達出水點,進行現場水文地質踏勘。中鐵隧道局九標項目部工程部長何亞(ya) 濤說,施工期間遇到大大小小岩溶管道有幾十處,現場作業(ye) 人員穿著雨衣和連體(ti) 褲在瀑布下開挖作業(ye) ,青年技術人員現場進行嚴(yan) 格的質量驗收和技術指導。

  現代技術支撐 鋼鐵巨龍成功穿越“地質博物館”

  在小相嶺隧道東(dong) 南側(ce) 約30公裏處,是沙馬拉達隧道。52年前,老一輩成昆鐵路建設者曆時7年、用生命打通了老成昆鐵路最長隧道沙馬拉達隧道;如今,新一代成昆鐵路建設者接力奮鬥大涼山,曆時6年,攻克全長21.775公裏的小相嶺隧道。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6000多米的隧道長度已是極限,時至今日,小相嶺隧道開挖長度變長近4倍。

  隧道長了,裏程卻短了。小相嶺隧道所在區域,從(cong) 鐵西站到冕山站,通過老成昆鐵路裏程145公裏,通過成昆鐵路複線僅(jin) 70公裏。

  張濤介紹,在現代技術支撐下,與(yu) 老成昆鐵路基本並線的成昆鐵路複線,沿線進行了大規模的截彎取直,采用大半徑線路取直方案,設置高橋、長隧一舉(ju) 穿越高山峽穀,橋隧比達到88%,線路長度比老成昆鐵路縮短230餘(yu) 公裏。

  如今,新的鋼鐵巨龍已成功穿越“地質博物館”,預計今年底實現全線貫通。成昆鐵路複線全線建成通車後,新老成昆線將客貨分離,時速80公裏的老成昆線以貨運為(wei) 主;時速160公裏的成昆鐵路複線以客運為(wei) 主,以助力沿線地方經濟發展。(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王眉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