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常州職校生用技能繪就精彩人生

發布時間:2022-06-23 15:56: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2年06月23日 第 13 版 版麵截圖

《人民日報》2022年06月23日 第 13 版 版麵截圖

  原題:就業(ye) 有能力、升學有通道、發展有保障,職校生——

  用技能繪就精彩人生(傾(qing) 聽·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

  核心閱讀

  日常教學與(yu) 一線生產(chan) 相契合,實訓實習(xi) 與(yu) 求職就業(ye) 相銜接,中職高職與(yu) 本科教育相貫通……“職業(ye) 教育是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大青年打開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廣大職校學生不斷提高技能、錘煉本領,不僅(jin) 為(wei) 自己未來發展打好基礎,也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成績不好,去讀職校,流水線上,蹉跎青春”……讀職校以前,趙慶龍聽過這樣的說法。但3年的職校學習(xi) ,讓他感受到,隻要認真學、技能好,每個(ge) 人都能出彩。

  實訓

  “用的都是國內(nei) 外頂尖企業(ye) 正在使用的主流設備”

  2019年,趙慶龍選報了常州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數控技術專(zhuan) 業(ye) 。理由很簡單,家裏有親(qin) 戚從(cong) 事這個(ge) 行業(ye) 。

  第一次被點燃熱情是入學後沒多久。學校組織大家到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廠區參觀,車間裏,不同規格和性能的油缸借助數控機床的指令生產(chan) 出來,而編寫(xie) 這些指令的恰恰是數控工人。恒立液壓的員工馬豔東(dong) 還被評為(wei) “中國鑄造大工匠”,而他也是高職畢業(ye) 。這讓趙慶龍對未來充滿信心。

  一、二年級,趙慶龍在學校打基礎,既有理論課,又有實訓課。每個(ge) 學期的實訓課差不多有七八周時間,被安排在校內(nei) 的實訓基地或科教城的現代工業(ye) 中心。

  趙慶龍的數控車床操作實訓是在現代工業(ye) 中心完成的,“那裏的設備特別先進,用的都是國內(nei) 外頂尖企業(ye) 正在使用的主流設備。”這個(ge) 公共實訓基地,由政府和學校、企業(ye) 按照1∶1∶1的資金投入共建共享,麵積達11萬(wan) 平方米,投資達5億(yi) 元,包括機械加工技術、數控技術、模具技術、焊接技術、智能製造、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等17個(ge) 實訓基地。

  常州市科教城管委會(hui) 副主任莊三舵告訴記者,現代工業(ye) 中心最大的特色是共享。園區裏的5所職校,都能使用這裏的實訓設備。同時,企業(ye) 將培訓中心也放在這裏,每年都會(hui) 對機器進行一定比例的更新,這就保障了學生總能用上生產(chan) 一線最新型號的設備。

  在實訓基地,趙慶龍先在電腦端寫(xie) 好程序,輸到機床上,隨後機床根據指令開始工作,刀頭從(cong) 哪裏下、零件要做成多少弧度都需要精確的尺寸。學業(ye) 並不輕鬆,最開始是寫(xie) 簡單的程序,隨著時間推移,課程的難度不斷升級,最後是要求小組成員一起完成大項目。

  就業(ye)

  “可以按操作工—多能工—班組長—主管的路徑晉升”

  趙慶龍所學的這門數控編程與(yu) 加工技術課程,由常州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與(yu) 常州創勝特爾數控機床設備有限公司共同開發,屬於(yu)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而這家企業(ye) 就建在常州機電職業(ye) 技術學院裏麵,作為(wei) 校中廠,實現引企入教。

  常州創勝特爾數控機床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賴立迅說,公司是學校的實訓基地之一,學生在3年中通過“崗位認知”“工學交替”“頂崗實習(xi) ”3個(ge) 階段來完成學習(xi) 。特別是二年級的“工學交替”階段,會(hui) 借助一個(ge) 個(ge) 項目讓學生進車間,教室與(yu) 車間一體(ti) 、教師與(yu) 師傅一體(ti) 、學生與(yu) 員工一體(ti) 、作業(ye) 與(yu) 產(chan) 品一體(ti) ,最後以完成項目的方式進行考核,這些項目也都是生產(chan) 中的實際應用案例。

  大三對職校生來說是最重要的實習(xi) 年。這一年裏,學生在工廠裏頂崗實習(xi) ,要達到畢業(ye) 就能為(wei) 就業(ye) 單位所用的程度。每年5、6月份,開設訂單班的公司會(hui) 到學校麵向大二學生進行宣講。趙慶龍參加了恒立液壓的宣講並報了名,經過學業(ye) 綜合考評和麵試,他成了公司的一名實習(xi) 生。

  “最初3個(ge) 月是不上手的,跟著師傅看他如何工作。”趙慶龍到車間後被分配的師傅,是有著約10年工作經驗的張文興(xing) 。“學校學的內(nei) 容比較廣,但公司實際用的東(dong) 西比較專(zhuan) 。我的崗位就是關(guan) 於(yu) 油缸這塊兒(er) ,還是有很多新東(dong) 西要學。好在基礎理論相通,師傅邊講邊帶著練,我上手很快。”

  趙慶龍所在的實習(xi) 車間主要生產(chan) 非標準化油缸,相比於(yu) 標準化油缸,技能要求更高。由於(yu) 是定製件,經常遇到新要求、新設計。有一回,趙慶龍拿到一個(ge) 零件的圖紙,正要開始編程,卻發現上麵有個(ge) 符號從(cong) 來沒見過。師傅現場教學,他才掌握了算法。頂崗實習(xi) ,讓學生們(men) 走到生產(chan) 一線,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效銜接。

  “高職學生技能訓練比較多,很受製造業(ye) 企業(ye) 青睞。公司還為(wei) 實習(xi) 學生設立了獎學金,頂崗實習(xi) 期間,學生跟公司新入職員工一樣拿薪水。”江蘇恒立液壓科技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總監曾榮林介紹,“入職後發展空間也很大,可以按操作工—多能工—班組長—主管的路徑晉升,還有專(zhuan) 門的後備幹部培養(yang) 計劃,不僅(jin) 有很多培訓機會(hui) ,每年考核合格後還能享受相應津貼。”

  實習(xi) 馬上結束的趙慶龍即將迎來他和恒立液壓的雙向選擇。“恒立液壓在當地的薪水還是比較高的,自己也很喜歡搞技術。”趙慶龍說,“隻要踏實肯幹,職校學生一樣可以出彩。”

  升學

  “通過考試和考核後可以進入大學讀本科”

  在職業(ye) 教育體(ti) 係裏,不管是中職、高職還是本科,技能水平高低決(jue) 定了一個(ge) 學生的競爭(zheng) 力。

  許剛華今年9月即將到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讀大專(zhuan) 。他讀的是工業(ye) 機器人專(zhuan) 業(ye) 的“3+3”模式,前3年在鹽城機電讀中職,後3年到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讀高職。

  這幾年,職校給了許剛華前所未有的機會(hui) 。中職的課程強調動手能力,經過選拔,他被學校重點培養(yang) 參加了不少技能類大賽。2021年和2022年,許剛華參加了江蘇省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獲得了中職組的三等獎和二等獎。借此機會(hui) ,他又掌握了很多理論知識。

  由於(yu) 技術出色,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已經初步選拔他繼續參加高職組的技能大賽。這意味著,他需要學習(xi) 更多超越現階段的內(nei) 容。如果能在技能大賽上獲得好成績,不管以後進公司還是繼續讀本科,都將獲得更多機會(hui) 。

  2020年參加江蘇省高考的薑健,雖然分數高出本科線8分,但很難讀到心儀(yi) 的專(zhuan) 業(ye) 。薑健最後報考了常州工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3+3”模式的數控+智能製造專(zhuan) 業(ye) 。他介紹,“在本校讀3年,通過考試和考核後可以進入大學讀本科。”

  “到校之後,才發現我們(men) 班很多同學高考成績都高出本科線。”薑健說。近年來,越來越多超過分數線的學生主動選擇職業(ye) 教育,“職校招收低分生”的情況有所轉變。

  由於(yu) 在高職階段要預備本科銜接,薑健的課程有些超前,要學大學物理等大學公共課,還要學跟智能製造相關(guan) 的專(zhuan) 業(ye) 課程。

  “我們(men) 理論課學的比高職同專(zhuan) 業(ye) 多,差不多綜合了兩(liang) 三個(ge) 專(zhuan) 業(ye) ,另一方麵實訓課比本科的長。”薑健介紹,他了解了一些學長們(men) 的就業(ye) 去向,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的一些智能製造企業(ye) 的設計、工藝部門,他自己也打算往這個(ge) 方向發展。

  “做好學曆貫通,一方麵要根據崗位需求和資格標準,明確各層次職業(ye) 教育的培養(yang) 目標,構建‘全流程教育鏈’。另一方麵要結合區域產(chan) 業(ye) 行業(ye) 發展狀況,合理配備各層次職業(ye) 教育辦學規模,針對各層次職業(ye) 教育設立多種上升通道,引導教育機構和學生理性規劃發展路徑,避免職業(ye) 教育領域出現‘唯升學’‘唯文憑’現象。”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匠學文化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常務副會(hui) 長方鴻琴表示。

  ■記者手記

  讓更多高技能人才湧現

  記者近幾年在長三角地區調研發現,過去以農(nong) 民工為(wei) 主體(ti) 的工人結構正在發生變化。特別是隨著產(chan) 業(ye) 升級及智能製造的推進,在不少工廠,職校畢業(ye) 生已經成為(wei) 用工主力。

  我國要成為(wei) 製造強國,離不開技能人才整體(ti) 水平的提升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yang) ,這就需要職業(ye) 教育真正與(yu) 學曆教育並駕齊驅,同時讓職業(ye) 教育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真正融合並彼此促進。

  如今在長三角地區,學生、學校、企業(ye) 、科研院所等要素“融”的程度越來越高。學校、企業(ye) 、科研機構之間探索人員互聘,生產(chan) 要素、知識要素有效聚集,不僅(jin) 促成企業(ye) 項目順利實施,還幫助職校在專(zhuan) 業(ye) 設置和教學上緊隨行業(ye) 動態。職業(ye) 院校和本科院校實現學曆貫通,讓一些有升學意願的學生有機會(hui) 轉向學曆教育。

  歸根到底,職業(ye) 教育應是適合學生特質、挖掘學生潛力的類型教育。職校學生同樣可以出彩。隨著職業(ye) 教育成為(wei) 更多人的選擇,各行各業(ye) 將湧現越來越多的高技能人才。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