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北京:醫療急救機構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對患者的搶救

發布時間:2022-06-29 11:13:00來源: 人民網-北京頻道

  人民網北京6月28日電 近日,北京市衛健委印發《北京市院前與(yu) 院內(nei) 醫療急救銜接工作管理辦法(2022年版)》(以下簡稱《辦法》),明確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對患者的搶救工作;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嚴(yan) 格實行首診負責製,禁止推諉患者及未經聯係的危重症急救轉診行為(wei) 等。

  《辦法》自2022年6月22日起執行,《辦法》所指服務對象為(wei) 一般急、危、重患者,及突發公共事件、傳(chuan) 染性疾病、高危孕產(chan) 婦、新生兒(er) 、“三無”人員(無勞動能力、無法定贍養(yang) 人或者法定扶養(yang) 人不具有扶養(yang) 能力、無生活來源)等特殊患者。

  嚴(yan) 格落實就近、就急、滿足專(zhuan) 業(ye) 需要、兼顧患者及家屬意願轉運原則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應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分級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職責方麵,《辦法》明確,院前醫療急救機構要嚴(yan) 格落實就近、就急、滿足專(zhuan) 業(ye) 需要、兼顧患者及家屬意願的轉運原則,將患者及時轉運至具有相應急診搶救能力的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並對患者及家屬做好解釋工作,引導其樹立科學合理的就診觀念;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應按照相關(guan) 標準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分級,第一時間向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傳(chuan) 遞急危重患者信息、病情等數據,其中胸痛、卒中、創傷(shang) 、孕產(chan) 婦、新生兒(er) 等五類患者依托相關(guan) 流程,通過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平台、院前醫療急救調度信息平台,或通過急診專(zhuan) 用綠色通道APP等即時溝通工具與(yu) 院內(nei) 溝通,並及時提供患者信息;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將患者轉送至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雙方進行規範交接並簽署院前院內(nei) 患者交接單。

  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嚴(yan) 格實行首診負責製

  禁止推諉患者及未經聯係的危重症急救轉診行為(wei)

  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職責方麵,《辦法》指出,著力提升急危重患者的接診能力,改善服務質量,通過急診預檢分診分級,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確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按照急診分級救治原則,根據患者疾病危重程度實施預檢分診,保證急、危、重患者得到優(you) 先救治;嚴(yan) 格實行首診負責製,禁止推諉患者及未經聯係的危重症急救轉診行為(wei) ,確因特殊情況需要轉院治療的,應當由首診醫生判斷轉運安全性,並聯係接收醫院,在保證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轉運至其他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

  設置專(zhuan) 線電話,保持二十四小時暢通,加強信息化技術應用,保證與(yu) 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調度機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及時溝通院前醫療急救相關(guan) 信息,按要求接收並向調度機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反饋信息;

  配備充足可用的急救平車(或輪椅),急診科室至少保證1個(ge) 急救平車隨時周轉備用,及時與(yu)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完成患者交接,避免院前救護車以及車載設備、設施滯留。

  危重症急救患者滯留在院前救護車擔架上時間不應超過10分鍾

  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對患者的搶救工作

  規範交接方麵,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接到院前救護車轉運的患者後,應盡快轉移至備用急救平車,不占用院前醫療急救機構急救設施設備。危重症急救患者滯留在院前救護車擔架上的時間一般不應超過10分鍾。

  一般急危重患者交接方麵,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根據急危重患者現場情況將患者信息上報至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平台;調度機構根據患者信息和院內(nei) 急救能力,協助確定轉送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並與(yu) 院內(nei) 溝通;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及時接收患者診療信息,做好接診準備,根據患者情況必要時與(yu)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溝通。

  特殊患者交接方麵,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後,確認為(wei) 突發公共事件、傳(chuan) 染性疾病、高危孕產(chan) 婦、新生兒(er) 、“三無”等特殊患者的,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搜集現場情況及時報告調度機構,並將患者信息上傳(chuan) 至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平台;調度機構根據相關(guan) 規定,協助確定轉診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並及時告知特殊患者的具體(ti) 情況;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做好接診準備。

  院前醫療急救人員將患者送至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與(yu) 值班醫生或護士交接病情與(yu) 治療情況,雙方簽署院前院內(nei) 患者交接單,並將其列入病曆管理。

  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不得因費用問題拒絕或者延誤對患者的搶救工作。對於(yu) “三無”人員,院前醫療急救機構和院內(nei) 醫療急救機構在實施救治後,可以依據國家和北京市有關(guan) 規定向疾病應急救助基金、道路交通事故社會(hui) 救助基金、城鄉(xiang) 醫療救助基金等申請經費補助。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