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 8 通清代碑刻

發布時間:2022-06-29 16:49: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新發現 8 通清代碑刻

  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博物館諸葛亮殿北麵牆壁的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意外在牆體(ti) 中發現15塊碑石、共8通碑刻。

  這批碑刻年代最早為(wei)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最晚為(wei) 1821年(清道光元年),其中既有清代乾隆年間狀元石韞玉所書(shu) 的《出師表》,也有四川按察使宋可發的《眼底江山》碑,以及武侯祠乾隆年間的住持徐本衷所刻立的《再捐祭產(chan) 碑記》等。

  維修時意外發現清代新碑刻

  位於(yu) 武侯祠文物區中軸線上的諸葛亮殿,大殿北麵隔離出一塊“諸葛亮殿碑刻保護項目”的臨(lin) 時區域,新發現的碑刻便出現在北麵牆壁之上。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介紹,北牆原有碑刻數通,且有木框鑲護。隨著歲月流逝,木框漸有磨蝕現象。今年2月,博物館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突然剝落,工作人員發現疑似還有碑刻封於(yu) 牆體(ti) 內(nei) 。後經專(zhuan) 業(ye) 機構進行牆體(ti) 掃描和清理,15塊碑石共8通碑刻重見天日。

  這批碑刻,其中5通在清道光年間的武侯祠曆史專(zhuan) 誌《昭烈忠武陵廟誌》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yu) 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曆史的重要補充。碑文內(nei) 容多樣,含時任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年間狀元書(shu) 《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shu) 畫等。

  在此以前,諸葛亮殿存有碑刻17通,分布在北壁東(dong) 、西次間和後牆壁。這批碑刻發現以後,諸葛亮殿北麵牆壁牆體(ti) 內(nei) 碑刻數量達到25通,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民國十九年),時間跨度412年。

  《眼底江山》碑見證武侯祠奠定今日格局

  刻於(yu) 1672年的《眼底江山》碑,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築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

  《眼底江山》碑就是在這次重修武侯祠工程告竣後所刻。彼時,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xing) 、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wei) 契機,激勵人心,喚醒善謀圖強的意誌。

  “眼底江山”,出自宋代詩人黃庚的名句“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宋可發重修武侯祠並在碑刻中寫(xie) 下“眼底江山”四字,既是對諸葛亮跨越時空的致敬,也表達出重建武侯祠後的豪情與(yu) 舒暢以及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碑刻為(wei) 何藏於(yu) 牆體(ti)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研究館員梅錚錚介紹,成都武侯祠享有“三國聖地”美譽,從(cong) 古至今一直是人們(men) 崇敬和向往之處,曆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其中,一些碑刻藝術精品被前人出於(yu) 保護目的藏在牆體(ti) 之中。本次發現,在國內(nei) 曆史建築博物館中十分少見。此外,今年也是武侯祠肇始1800周年和建築格局奠定350周年,新發現碑刻意義(yi) 非凡。

  □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吳曉鈴 成博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