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農村孩子“融入”名校課堂(一線調研)

發布時間:2022-07-07 16:2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數據來源:教育部
  製圖:蔡華偉(wei)

  核心閱讀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穩步推進,城鄉(xiang) 、區域數字差距逐漸縮小,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nong) 村孩子通過互聯網“融入”名校名師的課堂,看見了更廣闊的世界。

  一塊塊屏幕展現大千世界,一根根網線連起城鄉(xiang) 課堂。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穩步推進,城鄉(xiang) 、區域數字差距逐漸縮小,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農(nong) 村孩子通過互聯網“融入”名校名師的課堂,看見了更廣闊的世界。

  網絡全覆蓋

  “互聯網拓展了農(nong) 村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了鄉(xiang) 村教育發展”

  窗外,鬱鬱蔥蔥,一派夏日光景。教室內(nei) ,氣氛熱烈,孩子們(men) 有些興(xing) 奮。

  11歲的米百靈認真地看著教室前的大屏幕,屏幕上,是千裏之外熱帶雨林的直播投影。這是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宣和鎮東(dong) 台學校的一節多媒體(ti) 美術課。

  從(cong) 小黑板到大教室、電子屏,東(dong) 台學校近年來變化不小。“互聯網拓展了農(nong) 村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促進了鄉(xiang) 村教育發展,給孩子們(men) 打開了一扇向外看的窗。”美術老師李雅男感慨。

  “原來熱帶雨林是這個(ge) 樣子的。我要好好學習(xi) ,走出村子,去看看真正的雨林。”米百靈攥著彩筆,在本子上畫下一片大大的雲(yun) 朵。

  加快推進學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網絡教學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據了解,2020年底,全國中小學(含教學點)互聯網接入率就已達到100%,未聯網學校實現動態清零。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99.5%的中小學擁有多媒體(ti) 教室,數量超過400萬(wan) 間,其中87.2%的學校實現多媒體(ti) 教學設備全覆蓋。

  如今在東(dong) 台學校,多媒體(ti) 電教室裏的在線課堂頗受歡迎。數學老師李筠儀(yi) 在講概率統計,幾塊顯示屏圍繞著教室,學生們(men) 坐在其中,全神貫注地看著屏幕裏的3D模型。

  與(yu) 這堂數學課遠程連線的,是寧夏一所重點學校——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上半段課程結束後,唐徠回民中學的老師將繼續講授。“這樣的在線課,我們(men) 一周至少上10節。教育信息化打破了資源壁壘,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優(you) 質內(nei) 容。”授課結束,李筠儀(yi) 輕點幾下,多媒體(ti) 顯示屏上,不僅(jin) 有本堂課的課程回顧,更多相關(guan) 的教學視頻也展現出來。

  “信息技術助力教育公平,需要建立在鄉(xiang) 村學校帶寬充足、實際使用條件有保障的基礎之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誌勇認為(wei) ,應充分調動各方參與(yu) 建設的積極性,推動網絡提速降費,打通信息化“最後一公裏”。

  優(you) 質資源倍增

  “在網絡課堂裏,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xing) 趣的老師和課程”

  輕點鼠標,打開“釘釘”軟件,找到“河北省石家莊市新華區教育局在線公開課”,進入名師課堂,選擇線上課,不一會(hui) 兒(er) ,屏幕上便出現了老師講課的畫麵。

  石家莊市前杜北學校二年級學生張垚亭坐在書(shu) 桌前,一邊仔細聽講,一邊認真做著筆記。

  屏幕上授課的,是有著20餘(yu) 年從(cong) 教經驗的石家莊市機場路小學老師王玉玲。前不久,經過新華區教育局審核,王玉玲的這堂課被上傳(chuan) 到網上,供學生們(men) 隨時學習(xi) 。

  “王老師講得很有意思,不知不覺一節課就過去了。”在家便能聽到“名師課堂”,張垚亭非常興(xing) 奮。

  為(wei) 推進教育均衡,助力優(you) 質教育資源下沉,去年9月,新華區教育局開設了在線公開課專(zhuan) 欄,定期上傳(chuan) 優(you) 質課程,借助網絡搭建起城鄉(xiang) 共享教學資源新路徑。

  “對於(yu) 我們(men) 這樣的鄉(xiang) 村學校來說,網絡學習(xi) 已成為(wei) 輔助日常教學的重要一環。”前杜北學校老師郜雪豔說,“當孩子們(men) 和屏幕裏其他學校的學生一起學習(xi) 的時候,他們(men) 特別開心。而且在網絡課堂裏,大家可以自由選擇感興(xing) 趣的老師和課程,這大大提高了孩子們(men) 的學習(xi) 興(xing) 趣。”

  “在線公開課不少是專(zhuan) 門為(wei) 鄉(xiang) 村孩子設置的。在錄製課程的時候,也會(hui) 著重考慮基礎薄弱學生的接受程度。”王玉玲介紹,錄製一堂網課通常要準備一周時間,“為(wei) 確保課程質量,錄課之前,教研組的同事會(hui) 共同研討、編寫(xie) 教案,力求將最好的精品課呈現給孩子們(men) 。”

  “持續增加優(you) 質教育資源供給,保障教育薄弱地區學校師生共享優(you) 質資源,教育信息化大有可為(wei)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借助“一師一優(you) 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大量優(you) 質數字教育資源得到整合開發,參與(yu) 教師2100多萬(wan) 人次,分享2012萬(wan) 堂課,內(nei) 容涵蓋整個(ge) 基礎教育階段。此外,前不久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正式運行,提供19個(ge) 版本450冊(ce) 次教材的課程教學資源共17492條,廣大師生可自主免費使用。

  信息技術融入教學

  “信息化手段為(wei) 教師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wei) 課堂注入更多活力”

  “同學們(men) ,你們(men) 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嗎?請大家先看一段動畫。”在湖南省郴州市桂東(dong) 縣清泉鎮清泉學校,語文老師周海燕打開精心製作的課件,講授課文《小石潭記》。

  “動畫片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很快就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比幹巴巴地講述效果好得多。多媒體(ti) 教學功不可沒。”周海燕說。

  而一年多前,在周海燕剛成為(wei) 老師時,教室裏那塊巨大的“白板”對她來說還隻是一個(ge) 擺設。“一支粉筆加一本教案,課堂反饋不盡如人意。”周海燕為(wei) 此很傷(shang) 腦筋。

  去年9月下旬,事情有了轉機。周海燕參加了“國培計劃”桂東(dong) 縣中小學信息技術2.0提升工程工作坊研修活動。經過線上線下培訓,她學會(hui) 了收集網絡教學資源,製作多媒體(ti) 課件,多元呈現語文知識點。

  “鄉(xiang) 村學校麵臨(lin) 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水平不高的問題。信息化手段為(wei) 教師提供了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wei) 課堂注入更多活力。”清泉學校校長陳斌說,“我們(men) 把網上優(you) 質課程作為(wei) 教師研修、能力培訓、日常考核的重要內(nei) 容,引導和激勵教師學習(xi) 借鑒優(you) 質課程案例,優(you) 化教學設計,豐(feng) 富教學內(nei) 容,促進教師專(zhuan) 業(ye) 成長。”

  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累計培訓教師1000多萬(wan) 名,教育廳局長和中小學校長教育信息化培訓班、“網絡學習(xi) 空間人人通”培訓班等累計培訓3萬(wan) 餘(yu) 人,全國有超過80%的中小學學科教師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教師信息素養(yang) 和應用能力穩步提升。

  經過研課、磨課、接受專(zhuan) 家指導,如今周海燕掌握了不少與(yu) 學生互動的“妙計”,教學能力進一步提升。“針對比較晦澀難懂的學科知識,我會(hui) 設計一些小遊戲,讓學習(xi) 更有趣味性。”周海燕說,“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後,學生們(men) 更喜歡上語文課了,學習(xi) 效果也更好了。”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07日 07 版)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