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成了“新農具” 南京智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
十年前,沒有“數字鄉(xiang) 村”概念,“農(nong) 業(ye) 信息化”還是一個(ge) 新潮的詞語,農(nong) 民們(men) 不明白這是什麽(me) 意思,也不明白種田和電腦、手機能有什麽(me) 關(guan) 係。
十年後,全市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已經走在全省前列,浦口區、溧水區分別入選國家、省級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地區建設名單。7月6日,江蘇省數字鄉(xiang) 村發展大會(hui) 在南京召開,同步舉(ju) 辦的第六屆中國(南京)智慧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上,農(nong) 情檢測診斷儀(yi) 器、自動投喂飼料無人船、價(jia) 格監測分析大數據平台等一係列智能化數字化設備、係統紛紛亮相,手機、電腦等已經成為(wei) 農(nong) 民們(men) 的“新農(nong) 具”。
十年間,南京從(cong) 農(nong) 業(ye) 信息化走向數字鄉(xiang) 村,科技含金量更高、智慧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更長、科技輻射麵更廣,改變了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方式、農(nong) 村的治理方式、農(nong) 民的生活方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插上“數字翅膀”。
手機“慧”養(yang) 殖“慧”種田,打造智慧農(nong) 業(ye) 應用場景
小暑剛過,20畝(mu) 的蟹塘水麵和大地被烈日蒸烤,風都是熱烘烘的。高淳區陽江鎮孫鴻翔一家是養(yang) 螃蟹老手,他知道夏季高溫期間是養(yang) 螃蟹的重要階段,氣候多變,水溫較高,底質惡化、水質富營養(yang) 化等現象容易變得嚴(yan) 重,對螃蟹的生長影響很大,增氧是主要的緩解辦法。“十年前,大熱天裏我們(men) 要在水邊觀察水體(ti) ,憑借經驗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增氧。”
孫鴻翔打開手機告訴記者:“現在可不用了,坐在家裏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溶解氧濃度,低於(yu) 固定數值就會(hui) 自動啟動增氧裝置,省心又省力,關(guan) 鍵是比經驗判斷要精準。”今年,孫鴻翔的裝備還要再升級,水質監測範圍擴大到氨氮、pH值等多項參數,水質監測將更全麵、精準。“電腦探測可比經驗要靠譜得多!”
螃蟹養(yang) 好了,賣出好價(jia) 是關(guan) 鍵。以前每到螃蟹上市季,孫鴻翔和家人總是幾乎每天四處打聽市場行情。“市場信息不透明,就怕賣不出好價(jia) 格。”而現在,依托高淳固城湖螃蟹品牌打造的價(jia) 格監測平台,蟹農(nong) 們(men) 有了直觀、全麵、權威的價(jia) 格參照。上市季他都是天天盯著公眾(zhong) 號發出來的各地價(jia) 格信息來調整零售價(jia) ,還能根據去年的行情、最近的趨勢來做預估。
不僅(jin) 是水產(chan) 養(yang) 殖,糧食種植也走上智慧農(nong) 業(ye) 之路。在本屆智慧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智慧研究院的展區,記者看到一架四輪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儀(yi) 。工作人員郭彩麗(li) 介紹,這個(ge) 機器可以在田間采集農(nong) 作物生長的數據,包括作物高度、葉麵積指數、土壤溫濕度等,相對於(yu) 傳(chuan) 統的固定點位的傳(chuan) 感監測方式,自走機器式采集更加靈活、精準。“我們(men) 的係統會(hui) 根據當前監測的情況為(wei) 生產(chan) 提供更加細致、精準的方案,避免人工經驗式管理,節肥節水,實現定量化、數字化種田。”
手機裏養(yang) 螃蟹、數字化種田,這些新鮮事已在逐漸普及。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南京多方麵發力,聚焦優(you) 質稻米、綠色蔬菜、精品園藝、健康養(yang) 殖等主導產(chan) 業(ye) ,推動環境調控、動植物本體(ti) 感知、精準飼喂、病害監測預警等技術產(chan) 品在產(chan) 前、產(chan) 中、產(chan) 後的應用。每年新建應用示範點20個(ge) 左右,累計建成農(nong) 業(ye) 物聯網技術應用點100多個(ge) ,用農(nong) 業(ye) 傳(chuan) 感器、農(nong) 業(ye) 機器人、農(nong) 業(ye) 智能裝備等技術實現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具的轉型升級,實現節本增效,助推農(nong) 業(ye) 走向現代化。
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轉型升級,“無人化農(nong) 場”乘風而來
智慧農(nong) 業(ye) 應用場景的疊加,促成全產(chan) 業(ye) 鏈的轉型升級,也讓無人農(nong) 場越來越近。
今年70歲的時西福,跟農(nong) 業(ye) 打了一輩子交道,親(qin) 眼看著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都是依靠人力種田,不僅(jin) 勞累辛苦,而且靠天吃飯,還時常吃不飽。”與(yu) 一般農(nong) 民不同,他對新技術新裝備格外敏感。他的糧食基地曾是全市首批實現糧食生產(chan) 全程機械化示範點之一,機械早就成為(wei) 主力軍(jun) 。
今年6月,浦口湯泉農(nong) 場,設定參數後,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設備自動開始作業(ye) ,無需人為(wei) 幹涉。“種田還能沒人?”這在十年前,時西福想都不敢想。今年年底前,我市將在江寧等五區分別示範建設1個(ge) 以上糧食生產(chan) 無人化農(nong) 場,實現稻麥輪作耕、種、植、收四大關(guan) 鍵環節的全程無人化、自動化作業(ye) ,這意味著無人化農(nong) 場將正式到來。
我市還在進行超前一步的探索。市農(nong) 業(ye) 裝備推廣中心與(yu) 在寧科研院所、企業(ye) 共同合作申報了省級項目,在四大環節無人化作業(ye) 之外,延伸配備智能灌溉、實施測產(chan) 等設備,讓無人化農(nong) 場再前進一步,大大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生產(chan) 效率。未來,生產(chan) 者往往在辦公室通過一台電腦、一部手機,就能掌控作物生長、田間管理、收割情況等,實現“穿著皮鞋也能做農(nong) 業(ye) ”。
把一個(ge) 個(ge) 應用場景鏈接到全產(chan) 業(ye) 鏈,實現農(nong) 業(ye) 種植全程的精準化、標準化、集約化、高效化,離不開市場的強力助推。在智慧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現場,江蘇叁拾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衛民向記者介紹了智能灌溉閥門、投喂冰鮮魚無人船等一係列智能化裝備,以及從(cong) 種植到銷售的智慧農(nong) 業(ye) 解決(jue) 方案。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委委員、市農(nong) 業(ye) 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總隊長李明水對此頗為(wei) 感慨。
他回憶,6年前,我市首次舉(ju) 辦智慧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當時智慧農(nong) 業(ye) 發育程度低,展會(hui) 主要依托政府拉動企業(ye) 來參展。而到今年,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市場已經展現出蓬勃生命力,本屆智慧農(nong) 業(ye) 博覽會(hui) 約140家企業(ye) 主動報名參與(yu) 。
“早些年,企業(ye) 的信息化研發主要應用於(yu) 工業(ye) 領域,農(nong) 業(ye) 是被忽視的,也就沒有適合的應用場景,不僅(jin) 要價(jia) 高,而且水平有限。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不少原本聚焦工業(ye) 的物聯網企業(ye) 開始不斷湧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開發場景越來越多,更多農(nong) 業(ye) 主體(ti) 主動接觸數字化產(chan) 品。”李明水說。
基層治理迎來新模式,網絡信息編織“數字鄉(xiang) 村”
科技不僅(jin) 延長了農(nong) 業(ye) 數字化的長度,還拓展了農(nong) 村數字化的寬度。
“有什麽(me) 困難,您直接用這個(ge) 手環喊我就行!”這是永寧街道東(dong) 葛社區網格員朱澤明對李德有說的。97歲的李德有是獨居老人,也是村裏的重點關(guan) 注對象之一。為(wei) 了能及時回應其需求,社區征得他同意後在其客廳安裝了監控設備,還安裝了一鍵呼叫報警裝置,為(wei) 其配備的智能手環可以語音呼叫網格員和平台中心。“疫情期間出行不便,老人家就通過微家服務聯係到網格員,網格員直接買(mai) 菜送上門。”東(dong) 葛社區居委會(hui) 副主任曹偉(wei) 說。
東(dong) 葛社區是農(nong) 業(ye) 主導型社區,下設15個(ge) 居民小組,有3000多人,由於(yu) 管理和服務水平沒跟上,基層工作者往往處於(yu) “上麵千條線,下麵一根針”的工作狀態。
“鄉(xiang) 村第一線,治理最末端。”這是社區數字鄉(xiang) 村綜合治理平台上的一句標語,也是曹偉(wei) 的心裏話。2020年浦口區作為(wei) 南京市唯一入選的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地區,開始探索新型農(nong) 村社區數字鄉(xiang) 村治理機製,這迎來了轉變。
記者在東(dong) 葛社區的數字鄉(xiang) 村綜合治理平台上看到,屏幕上動態展示社區內(nei) 的人、事、地、網格等各類數據。監控大屏每30秒輪換一次監控點位,71個(ge) 監控探頭遠程巡查,環境監測、疫情管控、防汛抗旱等信息清晰呈現。這是社區的“鄉(xiang) 村大腦”,可以“一圖知全貌”,以數據說話,讓基層減負,為(wei) 鄉(xiang) 村治理進程增效提速。
社區還構建移動應用居民端,包含辦事指南、幫辦代辦、訴求反饋等服務內(nei) 容,打通為(wei) 民服務通道。“基層負擔過重、居民訴求上報渠道少,這是鄉(xiang) 村治理中的普遍問題。現在,居民可以在線上及時查看所有社區公告,反映的情況也可以第一時間上傳(chuan) 到我們(men) 平台,得到及時處理。”
目前,浦口區已經搭建完成浦口數字鄉(xiang) 村大數據可視化決(jue) 策指揮中心,整合區內(nei) 47個(ge) 相關(guan) 單位涉農(nong) 數據,數據量4000餘(yu) 萬(wan) 條,為(wei) 浦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提供了數據底座及決(jue) 策依據。去年11月,浦口區國家數字鄉(xiang) 村試點以優(you) 秀等次通過省中期評估。
浦口區正是我市乃至全國數字鄉(xiang) 村建設的先行者,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數字化的美好畫卷正在南京的土地上徐徐展開。根據近日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十四五”深入推進農(nong) 業(ye) 數字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數字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水平達到70%以上,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高質高效、鄉(xiang) 村宜居宜業(ye) 、農(nong) 民富裕富足提供有力支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