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浙江寧波:“博物館+研學”教育模式期待產生更多“化學反應”

發布時間:2022-07-18 15:58:00來源: 寧波日報

  暑期送孩子去哪裏研學,正是家長們(men) 眼下熱議的話題。研學對豐(feng) 富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yang) 有著積極意義(yi) ,家長支持孩子參加研學活動的意願也不斷上升。

  博物館、美術館作為(wei) “城市文化客廳”,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標誌,也是社會(hui) 美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課堂”。博物館、美術館研學課程,在“雙減”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成為(wei) 研學細分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滿足孩子個(ge) 性化需求

  博物館、美術館研學熱度高

  2016年,教育部等11個(ge) 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此後,研學遊開始逐漸火熱起來。有別於(yu) 傳(chuan) 統的夏令營,博物館、美術館研學是“文化+教育+旅遊”跨界融合的產(chan) 物,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一支毛筆、一把鑷子、一個(ge) 噴壺,殘破的“古籍”經過孩子們(men) 的細心修補,再次煥發出光彩。7月初,寧波天一閣博物院推出傳(chuan) 統文化暑期研學營,受到了孩子和家長的熱捧。

  “這個(ge) 暑假,我們(men) 共推出8期研學活動,通過遊、聽、識、研、學、做、思、講等項目,來提升青少年的綜合文化素養(yang) 。研學活動一經推出就報名火熱,全部滿額。”天一閣博物院專(zhuan) 職副書(shu) 記鄭薇薇介紹,這是天一閣首次推出係列化精品研學課程,為(wei) 孩子們(men) 準備了18項極具特色的課程,包含了古籍修複、書(shu) 畫裝裱、金石傳(chuan) 拓等天一閣的“獨家秘技”。豐(feng) 盛的文化大餐,不僅(jin) 能讓青少年身臨(lin) 其境感受天一閣藏書(shu) 文化,還能在學習(xi) 製作的過程中解讀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從(cong) 7月2日到8月21日,保國寺共開設了27期青少年暑期研學營,一上線就被搶光。”寧波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今年推出“小小國寶守護人·第2季”研學營,受到家長和學生的青睞。保國寺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他們(men) 策劃了3大主題,推出15門研學課程,串聯起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2000多年的曆史遺存,讓青少年探索千年古建築與(yu) 生態自然的奧秘。

  作為(wei) 廣義(yi) 博物館概念的一個(ge) 類別,各大城市的科技館是暑期孩子們(men) 打卡的重要點位。寧波科學探索中心今年升級推出六大館內(nei) 夏令營產(chan) 品和七大館外夏令營產(chan) 品,數量同比增長100%。“我想給孩子報個(ge) 夏令營,沒搶到名額,太遺憾了!”市民董女士告訴記者。

  寧波科學探索中心總經理周赤明介紹,科探中心夏令營曆年來深受學生青睞,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今年報名比往年更加火熱,升級後的夏令營產(chan) 品引起市場熱烈反響。報名通道開放後,名額“秒空”。目前,科探中心的夏令營產(chan) 品已售出1549人次,較上年增長119%;營地多次加開,目前已開班131班次,較上年增長89.9%。

  美術館推出的夏令營也同樣火爆。寧波納得美術館今年首次推出特色主題夏令營,名額馬上被搶光。“我們(men) 本著‘讓孩子們(men) 在美術館裏成長’的育人理念,發揮美術館的審美教育資源和高端導師團隊優(you) 勢,從(cong) 課程內(nei) 容、教學設計到思維拓展,突出觀察、感知、認知之後的想象力和表達力,突破單一的繪畫或手工培訓模式,力爭(zheng) 為(wei) 孩子們(men) 打造一個(ge) 可持續的自我成長美學營地。”納得美術館館長包佩君表示。

  寧波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則創新推出“夜宿博物館”以及繪畫創作工作坊等研學活動,受到孩子們(men) 的歡迎。

  彰顯“博物館的力量”

  探索菜單式、分眾(zhong) 化課程

  “旅行社、研學機構暑期紛紛推出研學遊,產(chan) 品很多,品質參差不齊。我傾(qing) 向於(yu) 為(wei) 孩子選擇博物館研學,這類研學產(chan) 品更具有專(zhuan) 業(ye) 性和權威性。”家住寧波海曙的陳女士告訴記者,學科類培訓沒有了,孩子假期需要有合適的平台拓寬視野,博物館研學無疑是一個(ge) 不錯的選擇。“我在保國寺公眾(zhong) 號上看到有研學活動,馬上給孩子報了名。”

  從(cong) 2019年開始,保國寺古建築博物館通過精準市場定位、融入優(you) 質課程、盤活內(nei) 外資源、首推“博物館之夜”等舉(ju) 措,向公眾(zhong) 推出暑期研學營,打造研學基地文旅融合新模式。

  “保國寺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優(you) 質特色課程是我們(men) 的拳頭產(chan) 品。這些年,我們(men) 致力於(yu) 挖掘傳(chuan) 統文化、古建文化、木構文化、生態文化,課程內(nei) 容也在不斷迭代更新。”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在開設《保國寺古建之旅》《百鳥爭(zheng) 鳴,靈動古建》《木構智慧,小小木匠下江南》等博物館品牌課程的基礎上,從(cong) 2021年開始,保國寺還增設了手作、實驗、探秘等更具有操作性、探索性、趣味性的課程。

  參加研學的青少年在木工課堂體(ti) 驗木工手作,了解古建築的榫卯、鬥拱結構,變身小小木匠製作一把中華小板凳;在生態課程中認識各類植物,製作一盆原創植物微景觀;在古建探秘中探索千年不解之謎的科學原理……菜單式的課程,符合青少年不同的研學需求;“量體(ti) 裁衣”的課程設計、寓教於(yu) 樂(le) 的教學形式,讓青少年有所得、有所悟。

  記者了解到,98%以上的家長在保國寺研學交流群裏有正麵反饋。“課程有創意,老師專(zhuan) 業(ye) 用心,孩子們(men) 收獲了知識和快樂(le) 。”陳先生在群裏表示。

  作為(wei) 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寧波科學探索中心充分利用場館優(you) 勢,整合展教資源,在科普產(chan) 品開發中堅持自研和引入雙線並進,成為(wei) 青少年不可替代的“第二課堂”。“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寧波科學探索中心結合社會(hui) 熱點和科普需求,深挖科普教育內(nei) 涵,創新科普創作方式,提升科普產(chan) 品質量,有效發揮了科技館的科普效能。

  周赤明認為(wei) ,博物館拓展研學活動,是場館展教活動的有效外延。這種研學活動有別於(yu) 純旅遊打卡類的活動,其亮點和難點在於(yu) 內(nei) 容的研發。課程研發需要擁有眾(zhong) 多專(zhuan) 業(ye) 人才的團隊,需要根據館內(nei) 大量展項的知識點,進行重新梳理與(yu) 歸納,形成更為(wei) 集中的體(ti) 驗路線,能夠使孩子們(men) 在極具情景化的環境中體(ti) 驗與(yu) 學習(xi) ,是一種探究式、主動式的學習(xi) 。“特色課程的設置,需要不斷沉澱、不斷創新。除了堅守行業(ye) 準則、教育初心之外,博物館需要通過長期探索與(yu) 實踐,充分了解市場需求,結合時代熱點,以時下人們(men)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加以呈現。”周赤明說。

  “我們(men) 在課程設計中融入了美術、戲曲、建築等相關(guan) 內(nei) 容,每天用不同的主題,去激發和培養(yang) 孩子發現美的能力。”包佩君認為(wei) ,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學校,美術館也是如此。把博物館、美術館和研學旅行結合起來,有利於(yu) 充分發揮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社會(hui) 作用,讓文化藝術更加貼近生活。“我們(men) 正在探索多維度、多場景、多材料、多協作的教學模式,通過名師引導,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係統性審美教學內(nei) 容。”

  “藝術存在門檻,需要大量美術史和藝術知識的積累。博物館和藝術館作為(wei) 藝術呈現的場所,更應該擔負起藝術普及的任務。”寧波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副館長宋新新表示,這個(ge) 暑假,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梳理出了國潮、版畫、我與(yu) 大師等八大係列美育課程。源源不斷的藝術品和觀眾(zhong) 的積極反饋,也讓博物館釋放出更多文化力量。

  有“博”也要有“物”

  跨界聯動開發更多優(you) 質產(chan) 品

  寧波市領軍(jun) 拔尖人才、藝術學博士劉曉峰認為(wei) ,通過多種多樣的方式實現教育目的,本身就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在“雙減”背景下,博物館這種功能更加凸顯。與(yu) 此同時,這種忽然被放大的社會(hui) 需求,也為(wei) 博物館研學帶來挑戰。他表示,當前,甬城博物館正在積極探索更加科學、更加豐(feng) 富的研學模式。

  一是有“博”有“物”。博物館研學不同於(yu) 學校教育,要充分挖掘教育潛力。首先要“博”,也就是形式上要靈活多樣,內(nei) 容上要豐(feng) 富多彩,可以充分借助藏品進行多角度地展現。其次要有“物”,博物館最重要的意義(yi) ,就在於(yu) 其所收藏之物,借助展覽、數字化等形式,讓青少年對藏品進行觀察、提問,不僅(jin) 可以了解藏品背後深厚的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審美,還能將所見與(yu) 所思結合,拓展自己的學習(xi) 思維。

  二是有“趣”有“識”。博物館研學所側(ce) 重的不是抽象的知識說教,而應該是一種啟發性的、趣味性的、探索性的、沉浸式的、互動式的模式。如何把知識,特別是博物館藏品所承載的知識,通過巧妙的方式傳(chuan) 達給青少年,是博物館界與(yu) 教育界應該聯手探索的重要課題。

  劉曉峰認為(wei) ,近些年,博物館的社會(hui) 功能越來越得到重視。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正是“博物館的力量”,全球的博物館都在積極思考博物館如何更好地融入社會(hui) 、融入各行各業(ye) ,從(cong) 而發揮其應有的社會(hui) 力量。在國內(nei) ,博物館的這種力量亦被重視。應該說,研學正是將博物館資源與(yu) 教育資源的有機對接,也是其回應社會(hui) 需求,參與(yu) 城市文化、教育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

  “不忘傳(chuan) 統,堅持創新,追求傳(chuan) 統文化的當代表達。”宋新新表示,華茂藝術教育博物館一直致力於(yu) 將藝術作品日常場景化,用現代語言講述藝術故事,通過舉(ju) 辦研學、藝術分享等多元化的活動,讓藝術不斷融入生活。

  “博物館研學受到熱捧,主要原因是博物館自身的資源優(you) 勢及其文化價(jia) 值。”周赤明認為(wei) ,近年來,不少博物館頻頻跨界出圈,說明文化IP具有強大的“文化磁力”。研學就是一個(ge) 不錯的發展方向,通過多元化經營,不僅(jin) 可以創造經濟效益,也能不斷擴大博物館的文化影響力。“科探中心一直在探索如何讓博物館與(yu) 青少年鏈接更為(wei) 緊密這個(ge) 課題。我們(men) 通過舉(ju) 辦研學、科普、展覽等,做強做優(you) 內(nei) 容。運營好博物館,既不能脫離原有跑道,又能跨界合作,開發更多創新項目和創新產(chan) 品,形成良性循環。”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