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複排、新戲首演 周末演出市場迎來井噴式爆發
閻維文排練歌劇《長征》。 本報記者 方非攝
本報記者 高倩
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北京演出市場迎來了井噴式爆發。從(cong) 坐落在長安街沿線的國家大劇院、中山公園音樂(le) 堂、北京音樂(le) 廳,到相距不遠的天橋藝術中心、首都劇場、新近落成的中央歌劇院劇場,再到位於(yu) 城市副中心的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繁忙的日程排期、豐(feng) 富的演出類型、人流如織的地標劇場,讓“大戲看北京”的名片更加閃亮。
經典複排
名家大作齊聚北京舞台
“閻老師可以再往前走幾步,要不然後麵的合唱團一上來有點擠。”舞台監督陳歡用激光筆指了一下舞台的前側(ce) 區域。歌唱家閻維文點點頭,對台下比了“OK”的手勢。燈光再次到位,排練繼續,多媒體(ti) 影像配合著兩(liang) 側(ce) 峭壁般聳立的舞美裝置,讓湘江翻湧的江水和咆哮的戰火穿越曆史,滾滾而來。
7月22日晚,國家大劇院,部分觀眾(zhong) 應邀觀看閻維文領銜的原創史詩歌劇《長征》的排練。“這次是《長征》第11輪複排了。”閻維文的額頭上沁著點點汗水。《長征》首演於(yu) 2016年,閻維文等歌唱家見證著它的一路提升,但對待熟悉的音樂(le) 和人物時,大家依然精益求精,“每個(ge) 演員都想把角色演得有血有肉。隻要穿好這身服裝,我們(men) 就要找到那個(ge) 狀態。”閻維文說。該劇將於(yu) 7月27日正式公演。
除了日臻完善的中國作品,西方經典也在北京的舞台上絢爛綻放。7月23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le) 廳裏,中國交響樂(le) 團團長、首席指揮李心草揮棒,李秀英、張學樑、霍元圓等歌唱家以及樂(le) 團230人左右的龐大陣容唱響了《圖蘭(lan) 朵》歌劇音樂(le) 會(hui) ;與(yu) 此同時,相距不算太遠的東(dong) 二環中央歌劇院劇場內(nei) ,劇院保留劇目《圖蘭(lan) 朵》也正在上演。
“兩(liang) 支國家隊同時選擇一部作品,這樣的‘較量’,也隻有在北京才能看到了吧。”樂(le) 迷梁女士在朋友圈裏由衷感慨,“每到這時,我都會(hui) 找到更多熱愛這座城市的理由。”受邀前來為(wei) 中央歌劇院《圖蘭(lan) 朵》助陣的歌唱家莫華倫(lun) ,同樣讚歎著北京濃鬱的文化氛圍:“北京觀眾(zhong) 藝術欣賞水平高,我們(men) 要用心血和熱情把角色演繹好,唱得更有激情。”新近落成並投入運營的嶄新劇場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名副其實的歌劇院裏排練演出,效果非常棒。”
夏夜炙熱,星光燦爛,《圖蘭(lan) 朵》中家喻戶曉的“今夜無人入睡”的詠歎,飄入了城市的夜色裏。
新作首演
弘揚傳(chuan) 統文化守正創新
沉澱經典的同時,北京的舞台也在醞釀著“新”的生機。
7月23日下午,天橋藝術中心人流如織。當天,音樂(le) 劇《天生一對》中文版首次來到北京,這段溫情又令人回味的親(qin) 子故事見證著許多“第一次”:導演劉天池第一次執導音樂(le) 劇,音樂(le) 人滿江完成了音樂(le) 劇舞台上的首秀……演出結束時,觀眾(zhong) 們(men) 用熱情的掌聲回饋藝術家的勇氣和嚐試。散場的安靜並未在劇場裏持續太久,傍晚時分,新的人潮伴著落日再度湧來,話劇《又見老爸》《皮囊》又接續上演……
改編自蔡崇達暢銷作品集的話劇《皮囊》這次完成了雙卡司首演,3個(ge) 小時的表演中,詩意衝(chong) 撞現實,成長伴隨追問,原作品集中的14篇散文被巧妙摘取和發展,予人共鳴,引人深思。“改編”的靈光也閃爍在鼓樓西劇場中,郭笑自編自導自演的《象棋的故事》讓茨威格的絕筆之作本土化落地,原著小說中的國際象棋被移形換影,改為(wei) 了中國象棋,盡展“方寸之地”的處世哲學。中國文化的底蘊浸潤著這部作品,貫口表演、倒背如流的《木蘭(lan) 辭》等無不令人拍案叫絕。“這些年,很多大師離我們(men) 遠去。作為(wei) 這一行的從(cong) 業(ye) 者,我們(men) 對他們(men) 最好的紀念方式就在自己的實踐當中。”郭笑說。
傳(chuan) 統文化更是在守正中不斷創新。同樣是在7月23日晚,北京京劇院創排的新編現代京劇《石評梅》在中國評劇大劇院成功首演。被譽為(wei) “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石評梅一生短暫卻燦爛,“她的個(ge) 人追求、政治抱負與(yu) 社會(hui) 進步、民族解放、複興(xing) 夢想息息相關(guan) 、一脈相承。石評梅留下的豐(feng) 厚精神文化財富,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yi) 。”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說。
“滿腹才華,能把青春燃作火;一身肝膽,已將熱血灑成梅。”舞台上,青年程派名家郭瑋聲遏行雲(yun) 。立足地域曆史文化汲取創作營養(yang) ,以國粹藝術傳(chuan) 揚紅色文化,北京京劇院的《石評梅》做出了又一次探索。
藝術普及
接續耕耘陪伴觀眾(zhong) 成長
在《一步之遙》熱烈纏綿的旋律裏,一把黑色折扇驀然從(cong) 側(ce) 幕展開,身穿紅裙的舞者隨即伴著一束追光登台,火焰般繞著鋼琴旋轉綻放。舞台上方,放映機形狀的裝置淩空懸掛,帶著膠片年代複古而溫情的氛圍感。
7月23日下午,國家大劇院台湖舞美藝術中心裏,因疫情反複而與(yu) 觀眾(zhong) 暫別的公益音樂(le) 品牌“台湖星期音樂(le) 會(hui) ”再度回歸。在“電影與(yu) 你相遇”的主題下,《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佳片中的經典旋律以三重奏等室內(nei) 樂(le) 的形式接連奏響。據工作人員介紹,開演前幾天,兩(liang) 場“台湖星期音樂(le) 會(hui) ”的售票率就已接近90%。
許多觀眾(zhong) 趁暑期帶孩子來接受藝術啟蒙,家住通州區的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家附近能有這樣一座高質量的劇場,作為(wei) 觀眾(zhong) ,我確實覺得非常幸運。”
藝術的種子在北京這片沃土上遍地生根。僅(jin) 以剛剛過去的周末為(wei) 例,中山公園音樂(le) 堂裏,延續29年的暑期藝術節“打開藝術之門”再度回歸,獲獎無數的中國雜技團、在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唱響《雪花》的北京愛樂(le) 合唱團相繼登台;幾步之遙的北京音樂(le) 廳裏,打擊樂(le) 家馬遠一人駕馭滿台數十件樂(le) 器,帶著小觀眾(zhong) 們(men) 晃動發光手套,擊掌跺腳,撒歡盡興(xing) ……觀眾(zhong) 張先生被女兒(er) 帶動,臉上也綻開了大大的笑容,“誰說藝術就得是高不可攀的?隻有先感受到快樂(le) ,才能由衷地愛上。藝術家的美育理念給了我很多啟發。”
藝術如何獲得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答案在藝術家堅持不懈的耕耘裏。正如指揮家譚利華所言,“一代代人因此受到啟蒙,與(yu) 藝術為(wei) 伴共同成長,對於(yu) 我們(men) 藝術工作者來說,是一件特別欣慰、有意義(yi) 的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