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評:保護利用,讓黃河文物綻放新光彩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文物承載著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蘊含著悠久曆史文化的“根”與(yu) “魂”。如何推動黃河流域文物保護開啟新篇章,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水利部近日聯合印發《黃河文物保護利用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作出部署,是保護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實施計劃和具體(ti) 行動指南。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沿黃省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堅持保護優(you) 先原則,係統挖掘整理黃河文物資源,在考古、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古建築、石窟寺保護利用等方麵,在推動黃河文物保護利用成果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局方麵,取得積極成效。事實證明,做好黃河文物保護利用,可以有效支撐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可以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可以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凝聚精神力量。
當前,黃河流域9個(ge) 省(區)共有不可移動文物30餘(yu) 萬(wan) 處,占全國的39.73%。黃河幹支流所流經的69個(ge) 市(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6.8萬(wan) 處。但黃河流域文物保護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和協同性不強,文物保護與(yu) 展示利用整體(ti) 水平不高,讓文物活起來方法不多,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保護與(yu) 開發建設的矛盾依然存在,融入當代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和社會(hui) 效益發揮等方麵尚不充分,難以形成對黃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的有效支撐。《規劃》的落實落地落細,必將為(wei) 提升黃河流域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提供強大支撐。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黃河文物保護的曆史自覺。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這一切都凝結在一磚一瓦、一瓶一罐、一城一鎮的文物與(yu) 文化遺產(chan) 之中。保護好黃河文物,就是守護過去的輝煌、今天的資源、未來的希望,就是守護中華民族的根與(yu) 魂。對於(yu) 沿黃省區而言,發展經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黃河文物,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做好保護黃河文物、傳(chuan) 承弘揚黃河文化的工作,才是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深入挖掘黃河文物蘊含的時代價(jia) 值,讓寶貴遺產(chan) 世代傳(chuan) 承、曆久彌新。“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文物從(cong) 來都不隻是見證曆史的“藏品”,更是滋養(yang) 未來的“甘泉”。創新黃河文物展示利用、推動黃河文化走出去、推進黃河文物活化利用、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以《規劃》為(wei) 藍圖,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活黃河文化遺產(chan) 的生命力,才能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讓黃河文物更好走近大眾(zhong) ,這是時代的呼聲,也是群眾(zhong) 的期待。隻有紮紮實實做好黃河文物保護工作,書(shu) 寫(xie) 現代文明與(yu) 文化遺產(chan) 相融共生的嶄新篇章,我們(men) 才能讓黃河文物“沃土”滋養(yang) 心靈,讓凝結在文物中的曆史記憶和“文明光芒”照進現實,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注入強大精神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