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攻關,為航天器護冷暖(點讚新時代)
7月24日,海南文昌,長征五號B遙三運載火箭搭載“問天”順利升空。千裏之外,中國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張昊與(yu) 一群年輕人歡欣鼓舞。他們(men) 研製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材料,再一次完美護航。
氣凝膠,被科學界譽為(wei) “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的密度可以做到比空氣還小,導熱係數比靜態空氣還低,是世界上最輕的固體(ti) 。”實驗室裏,306所熱防護材料專(zhuan) 業(ye) 創始人之一、副所長張昊很自豪,“我們(men) 研製的高性能納米氣凝膠隔熱氈產(chan) 品,一直被用於(yu) 火箭發動機燃氣管路隔熱層,輕薄、穩定、可靠。”
“極寒”與(yu) “極熱”是人類探索太空必然麵臨(lin) 的考驗。從(cong)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動機工作時上千攝氏度的極熱,到“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麵零下100多攝氏度的極寒,306所研製的氣凝膠材料從(cong) 未缺席。而就在十幾年前,我國在這一領域還是白紙一張。
2007年,27歲的張昊從(cong) 中科院博士畢業(ye) 。他婉拒了多家知名企業(ye) 的邀請,來到306所。“我從(cong) 沒後悔過當初的選擇,在這裏,有我熱愛的事業(ye) ,有我為(wei) 之奮鬥的目標。”張昊說。
那時的“氣凝膠”一詞,對於(yu) 張昊而言,還隻是文獻中的文字。既沒有樣品,更沒有技術細節,全靠自己摸索。因為(wei) 太專(zhuan) 注於(yu) 實驗,張昊的眼角膜甚至被灼傷(shang) ,一度住院。
上千種配方,上千次的失敗,上千次的重新開始。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昊終於(yu) 做出了性能優(you) 異的氣凝膠樣品。
難題接踵而至。要實現氣凝膠大規模生產(chan) 和工程化應用,離不開大型的二氧化碳超臨(lin) 界幹燥設備。“當時國內(nei) 沒有,而國外設備動輒上千萬(wan) ,我們(men) 僅(jin) 有一台20L容積的實驗室級設備。”張昊和同事們(men) 決(jue) 定自己幹。“那時候,我們(men) 一天到晚都在實驗室,午飯晚飯都是直接送到實驗室門口。”160L、1500L……經過不斷的試驗積累和艱苦攻關(guan) ,張昊和同事們(men) 攻克了一係列技術難題,搭建起了當時國內(nei) 最大的超臨(lin) 界幹燥設備,氣凝膠的批量工程化生產(chan) 成為(wei) 現實。
選擇了航天事業(ye) ,就選擇了義(yi) 無反顧。“現在我們(men) 的團隊成員平均年齡不到30歲,別看年齡都不大,但每個(ge) 人都是好樣的。”曆經10餘(yu) 年的不懈奮鬥,在張昊的帶領下,306所科研人員研製開發出了使用溫域覆蓋1500攝氏度至零下200攝氏度的係列化氣凝膠材料產(chan) 品,申報相關(guan) 專(zhuan) 利200餘(yu) 項,獲授權專(zhuan) 利50餘(yu) 項,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專(zhuan) 利金獎等榮譽。
星空浩瀚,航天事業(ye) 離不開幾代人的接續努力,更離不開各個(ge) 工種環節的配合支撐。
張昊與(yu) 同事們(men) 日常工作是默默無聞的,但作為(wei) 航天人的豪情已刻入他們(men) 的骨子裏。“我們(men) 研發的氣凝膠產(chan) 品,目前已經應用到多個(ge) 領域。”張昊說,幹這一行沒有捷徑可言,“隻有耐得住寂寞,撲得下身子,才能在關(guan) 鍵時刻頂上去。”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8日 04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