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山東:“棚戶區”改造築起幸福安居夢

發布時間:2022-08-02 14:33:00來源: 人民網-山東頻道

  住房問題關(guan) 係民生福祉,與(yu) 人民生活舒適度、幸福感密切相關(guan) 。住有所居,也要住有宜居,城市更新不僅(jin) 是城市基礎設施的提升改造,更是一種以新煥心的生活方式,是提升城市“軟實力”和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來,山東(dong) 以城市更新為(wei) 抓手,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城鎮原住民的居住空間品質大幅改善,新市民的歸屬感顯著增強,在“住有優(you) 居”的民生保障方麵交出了一份溫暖厚重的答卷。

  “城中村”蝶變

  有著千年曆史的劉智遠村,曾經是濟南最大的“城中村”,巔峰時村子裏居住了近萬(wan) 人的流動人口。低廉的物價(jia) 以及周邊發達的交通,讓這裏成為(wei) 許多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裏的第一個(ge) “落腳點”。

  城市化的不斷發展,讓“老舊髒亂(luan) ”城中村日益顯得格格不入。由於(yu) 曆史原因,城中村的生命線係統較為(wei) 混亂(luan) 脆弱,建築缺少必要的防震設計,棚戶區改造成為(wei) 一項重大民生工程、幸福工程。

  滄桑巨變。作為(wei) 濟南市首批規範化舊村改造項目試點,劉智遠村的一千多戶村民處在由村民向市民轉變的曆史交匯期。

  “現在我們(men) 也住上有暖氣、有車庫的高樓大廈了!”60多歲的穀士勇是土生土長的村民,他形容自己去年10月搬到安置房的日子,“這裏設施好、環境好,綠化好,跟以前比好像變了個(ge) 天地”。

  穀士勇和老伴的新家,是大氣的中式裝修,寬敞的陽台上,幾盆枝繁葉茂的的綠蘿在陽光下生機盎然。兒(er) 子一家就住在隔壁戶,兩(liang) 代人彼此獨立卻又方便互相照顧。

  走在這座大型社區,觸目可見綠色草坪和樹木,幾乎兩(liang) 棟樓之間就有一個(ge) 迷你社區公園,綠化率達到35%。綠、黃、橙三色構成的小區幼兒(er) 園已經投入使用,衛生站、文化活動站、社區服務中心、農(nong) 貿市場等在內(nei) 的23項配套設施讓村民們(men) 體(ti) 驗到了新市民的生活品質。

  倉(cang) 稟實而知禮節。“以前村裏的路垃圾遍地,一下雨就到處是泥濘,汙水橫流,現在又寬敞又整潔,大家也都注意愛護小區的環境,不會(hui) 亂(luan) 扔垃圾。”保潔員許大姐深有感觸。

  劉智遠安置房項目負責人、濟南曆下控股集團常務副總經理賀建新介紹:“項目致力於(yu) 打造綠色生態文明型住宅社區,建設標準為(wei) 綠色一星建築,達到海綿城市要求。其中項目一期占地約188畝(mu) ,總建築麵積約42萬(wan) 平方米,規劃11棟高層住宅樓和6棟配套樓。安置房為(wei) 2536套,戶型分別為(wei) 60平方米、94平方米和141平方米。”

  自2005年實施大規模棚改以來,濟南16年間累計新開工棚改安置房31.6萬(wan) 套,惠及百姓80餘(yu) 萬(wan) 人。至2020年,濟南市大片區的棚改項目已經實施完畢,剩餘(yu) “小、難、散”的零散棚改項目,資金籌集難度大、項目成本收益難以平衡,棚改工作進入攻堅階段。

  為(wei) 破解這些難題,濟南迎難而上,啃下零散棚改“硬骨頭”,劉智遠小區項目就是其中之一。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難度極大的民心工程。不僅(jin) 涉及搬遷、改造等複雜工作,還麵臨(lin) 著資金配套等壓力。千方百計籌措配套資金,努力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進度,才能穩步實現棚戶區群眾(zhong) 的安居夢想。

  “對成本收益難以平衡,資金缺口很大的項目,創新實行‘局部不能平衡的就整體(ti) 平衡,短期不能平衡的就長期平衡,靜態不能平衡的就動態平衡’的原則,同時有序引導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創造性實施‘功能性國企實施,國開行貸款支持’等棚改融資方式,完善‘帶條件土地掛牌出讓’、規劃優(you) 化等配套政策,充分利用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及其他社會(hui) 資金。”濟南市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局相關(guan) 負責人說,“融資創新成為(wei) 強大動力,加快了棚戶區改造步伐。”

  “為(wei) 民棚改”,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告別低矮破陋的居所,住上寬敞明亮的新房,棚戶區改造能讓人民群眾(zhong) 住房實現從(cong) “憂居”到“優(you) 居”的巨大轉變。如果說發展是力量之源,那麽(me) 民心就是施政之向。

  群眾(zhong) “所急、所需、所想”,是山東(dong) 棚改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自2014年啟動拆遷,安置房2018開始建設以來,劉智遠城中村改造指揮部便按照“因地製宜、一項目一策”的原則科學製定征收補償(chang) 方案,以“給父母蓋房子”的標準嚴(yan) 格控製工程建設質量,同時,全方位考慮會(hui) 出現的各種問題及解決(jue) 方案,製作出嚴(yan) 謹細致的工作流程,作為(wei) 推進工作的依據。

  在改造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不與(yu) 民爭(zheng) 利”、“陽光征收”,製定房屋征收“最低套型”安置補償(chang) 標準、城中村改造生活保障房等特色棚改“貼心”政策,及時發布、準確解讀棚改“讓利於(yu) 民”的政策措施,發動居民深入參與(yu) 安置房選址、戶型設計等工作,充分尊重棚改居民的參與(yu) 權、決(jue) 策權。征遷方式上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步開展審計監督,實現征遷和諧推進。

  新舊轉換,城市更新。棚戶區改造工作的推進讓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品位不斷提升,基礎設施的“欠賬”也正逐漸補齊。

  以經十一路棚戶區改造項目為(wei) 例,為(wei) 方便群眾(zhong) 出行,相關(guan) 部門率先打通了貫穿片區的經十一路西段“斷頭路”;為(wei) 確保回遷戶入住就能用上正常的水、電、氣、暖,相關(guan) 部門提前與(yu) 各專(zhuan) 營單位做好對接,確保同步驗收交付,入住即開通;針對安置區居民入住後的入學需求,相關(guan) 部門著力完成教育用地征收拆遷,並積極啟動配套幼兒(er) 園和九年一貫製學校建設工作。

  據了解,僅(jin) 在山東(dong) 濟南,有多個(ge) 棚改項目獲得國家級獎勵,其中經十一路棚改項目獲得“2021年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優(you) 秀住宅小區金獎(保障房項目)”,華山片區棚改項目實施後建設的中海瓏岸二期項目,獲評第十屆(2021-2022年度)“廣廈獎”。

  棚戶區改造工程是改善百姓居住條件的一項重大工程,也是彌補城市經濟發展空間短板的必然要求,是必須打贏的一場“攻堅戰”。

  在濟南市吳家堡、華山北等重點片區,棚戶區改造分別為(wei) 城市建設發展釋放出約6750畝(mu) 、3000畝(mu) 儲(chu) 備用地,跳出“就棚改而棚改”的老路子,與(yu) 產(chan) 業(ye) 園區、城市經濟發展相結合,墊高了城市發展的“窪地”,為(wei) 城市新動能發展區建設提供了巨大空間。

  2020年5月5日,濟南市獲評全國“棚改激勵支持城市”,今年7月,又因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成效明顯被國務院督查激勵,這成為(wei) 山東(dong) 棚戶區改造走在前列的最好證明。

  7月30日,泰安民生工程——泰安東(dong) 平街道赤臉店社區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一期)4棟單體(ti) 樓全部封頂,距交付節點更近一步。據了解,今年上半年,山東(dong) 棚改安置房建成13.76萬(wan) 套,建成率超150%。

  風正揚帆再起航。2022年,山東(dong) 統籌安排中央和省級專(zhuan) 項資金45.95億(yi) 元,帶動市、縣兩(liang) 級預算投入259.13億(yi) 元,重點支持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任務,在兜牢民生底線基礎上,持續改善人民群眾(zhong) 居住條件,推動民生工程實現新跨越。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