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農忙扛鋤頭 農閑拿畫筆

發布時間:2022-08-02 14:40:00來源: 人民網-湖南頻道

  魚鱗壩,波光粼粼;瀏陽河,滔滔西去;羅漢鬆,屹立千年;大圍山,巍巍聳立。

  關(guan) 於(yu) 家鄉(xiang) 的美好,以前隻銘記於(yu) 詹秋明的心裏;如今,通過一支畫筆,全都躍然紙上。

  54歲的詹秋明,湖南省瀏陽市小河鄉(xiang) 新河村知墨文化畫室的一名農(nong) 民畫師。一支畫筆,6年來畫遍了家鄉(xiang) 的美景。

  像詹秋明這樣的農(nong) 民畫師,小河鄉(xiang) 共有460名。

  “畫畫,講究的就是一個(ge) 提、按、頓、作。”雖和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但一提起畫畫,接連的專(zhuan) 業(ye) 術語,盡顯詹秋明農(nong) 民畫師的風範。

  農(nong) 忙扛鋤頭,農(nong) 閑拿畫筆。雖是“雙搶”農(nong) 忙,但農(nong) 業(ye) 機械化的推廣,讓詹秋明家的四畝(mu) 稻田,不用耗費太多時間。在伺候好家中的稻田後,詹秋明每天都會(hui) 抽5個(ge) 小時左右,來到畫室創作。農(nong) 閑時節,幾乎是整天整天地待在畫室。

  一支畫筆,一端描繪著新河村的美景,一端卻是布滿老繭的右手。幾經揮毫,便是一幅水墨山水畫。

  “這樣一幅畫,可以賣個(ge) 400元左右。”雖比大師墨寶相去甚遠,但詹秋明很滿足。“我不過小學畢業(ye) ,以前不敢想能吃上一口‘文化飯’。”

  讓農(nong) 民吃上文化飯,這來源於(yu) 2016年來,小河鄉(xiang) 引進畫室產(chan) 業(ye) ,通過村企合作模式,統一培訓,統一訂單,統一銷售,將“摸鋤頭”的農(nong) 民培養(yang) 成“摸畫筆”的畫師。

  “我第一次拿畫筆,就覺得比拿鋤頭還重。”一個(ge) 月的培訓,詹秋明隻學會(hui) 了畫線條,鍛煉平衡力。“第一幅畫,是一個(ge) 小小的‘鬥方’,花了一整天,修改了半天,就賣了5塊錢。”

  開局雖不順利,但山裏成長的漢子,怎麽(me) 會(hui) 這麽(me) 輕易服輸。“我就在網上學,邊學邊畫,邊畫邊學,就是一直畫。”4個(ge) 月後,詹秋明的山水畫終於(yu) 賣出了300多元的“高價(jia) ”。

  “現在,別人都叫我農(nong) 民畫師。”在詹秋明看來,畫畫帶來的改變,遠不止是家裏出了個(ge) 農(nong) 民畫師那麽(me) 簡單。

  “我家原本住在造衝(chong) 山上,生活很不方便。2016年村裏搞新農(nong) 村建設,我們(men) 一家才從(cong) 山上搬下來。”詹秋明說,家裏雖有4畝(mu) 稻田,但夫妻倆(lia) 上有90多歲的老父親(qin) ,下有上小學的小兒(er) 子,隻從(cong) 田裏討生活,還遠遠不夠。“家裏有老有小,我隻能在家門口打點零工。”

  兩(liang) 難的生活沒過多久,詹秋明就趕上小河鄉(xiang) 整合產(chan) 業(ye) 扶貧資金,將油畫、工藝國畫引進來,手把手教會(hui) 農(nong) 民。“我每月有20多天都在畫室畫畫,收入至少有三四千元。”

  農(nong) 民畫室產(chan) 業(ye) ,由此也成為(wei) 了小河鄉(xiang)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主要產(chan) 業(ye) 之一。

  目前,小河鄉(xiang) 擁有工藝國畫、油畫和創意畫,農(nong) 民畫室6個(ge) ,農(nong) 民畫師460名,畫作暢銷西班牙,新加坡等10餘(yu) 個(ge) 國家,銷售收入達2000萬(wan) 元,帶動4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

  “我這輩子都沒離開過家鄉(xiang) ,沒想到我的畫代替我走到了國外。”一幅畫畢,詹秋明又構思起下一幅作品。“我想畫一幅像清明上河圖一樣的作品,名字叫《雲(yun) 上的小河》,有大圍山、小溪河、羅漢鬆,還有我們(men) 現在的好日子。”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