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碑林長征”近 30 年為十餘萬紅軍將士“安家”

發布時間:2022-08-02 16:34:00來源: 四川日報

  原標題:“碑林長征”近 30 年為(wei) 十餘(yu) 萬(wan) 紅軍(jun) 將士“安家”

  巴中南龕風景區,沿山腳道路緩緩往上攀登,不多久便能看到一座風格莊重沉穩的黑、灰、紅三色大門,上書(shu) “將帥碑林”四個(ge) 大字。

  這座川陝蘇區將帥碑林是全國最大的紅軍(jun) 碑林,係1993年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2005年正式落成,旨在紀念和緬懷紅四方麵軍(jun) 紅軍(jun) 將士的豐(feng) 功偉(wei) 績。走進其中,鬱鬱蔥蔥的草木間,掩映著紅四方麵軍(jun) 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紀念單碑長廊、紅軍(jun) 將士英名紀念碑等十四大碑區,共嵌碑4580餘(yu) 塊,刻寫(xie) 紅軍(jun) 英名13.8萬(wan) 人。

  提起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張崇魚是注定繞不過去的人物。這位土生土長的巴中人,在50多歲行將退休的年紀踏上“長征”,近30年來奔走於(yu) 全國各地,搜集紅軍(jun) 將士名錄、資料、遺物,在南龕山上“樹碑立傳(chuan) ”,打造出一個(ge) 共同的“家”。近日,記者跟隨張崇魚的腳步,在巴中、成都兩(liang) 地探訪其“碑林長征”的不凡曆程。

  1

  搜集史料樹碑立傳(chuan) ,讓紅軍(jun) 精神世代傳(chuan) 承

  幾年前,張崇魚隨子女移居成都,住進新南門附近一個(ge) 小區。房子不大,裝修陳設十分簡樸,不過其中一個(ge) 房間卻是他的“專(zhuan) 屬”,裏麵擺滿了各種文獻、資料、著作等。不僅(jin) 如此,已經84歲的張崇魚還時常往返於(yu) 成都、巴中兩(liang) 地,為(wei) 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建設盡心竭力,用各種方式弘揚紅軍(jun) 事跡。

  這條路,張崇魚已經走了近30年,然而其緣起還得繼續往前追溯。

  1938年,張崇魚出生於(yu) 巴中,這裏地處此前紅四方麵軍(jun) 建立的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陝蘇區。他的親(qin) 屬和鄰居中,參加紅軍(jun) 的就有幾十人。“耳濡目染,紅軍(jun) 的故事陪伴著我的童年時代,而英勇的紅軍(jun) ,自然就成了我崇拜的偶像。”

  張崇魚讀中學時,學校請來一位老紅軍(jun) 講黨(dang) 課。老紅軍(jun) 一邊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曆,一邊掀開上衣,10多道足足3指寬的傷(shang) 疤深深震撼了他。

  “英雄在我心中的形象具體(ti) 了起來:原來他們(men) 也是血肉之軀,也有常人的悲歡離合。但為(wei) 了革命,他們(men) 舍棄了太多太多。”從(cong) 那以後,紅軍(jun) 成了張崇魚青年時代前行的榜樣,他積極向黨(dang) 組織靠攏,1973年成為(wei) 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an) 黨(dang) 員。

  後來,張崇魚一直在巴中基層工作。1992年,為(wei) 籌備慶祝紅軍(jun) 入川60周年紀念活動,時任巴中縣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教科委主任的張崇魚搜集、閱讀了大量紅軍(jun) 文獻資料。“我對紅四方麵軍(jun) 在巴中的相關(guan) 曆史有了比較係統的了解,特別是看到巴中子弟先後有12萬(wan) 人參加紅軍(jun) ,4.8萬(wan) 人英勇犧牲,我心裏觸動很大。”

  “他們(men) ,就是這段曆史裏的豐(feng) 碑。”紀念活動當晚,張崇魚睡不著覺,紅軍(jun) 故事、紅軍(jun) 精神匯聚成洪流,激蕩著他的心靈。一個(ge) 大膽的想法逐漸清晰起來:當年紅軍(jun) 將士為(wei) 了後人的幸福生活,甘願拋頭顱、灑熱血;作為(wei) 生長在川陝蘇區的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他要把史料收集起來,為(wei) 他們(men) 樹碑立傳(chuan) ,讓紅軍(jun) 精神世世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碑林”的概念,很快浮現在他的腦海裏。張崇魚認為(wei) 以此紀念革命先驅,能更長久、更深入,而且還有新意。“的確,相比碑刻,著書(shu) 更簡單,人力物力消耗都更小,但書(shu) 很容易腐壞和遺失。”在張崇魚看來,紅軍(jun) 代表了一種永不過時的精神力量,碑林這種既能長期保存,又能有效承載的形式,是最合適的選擇。

  這也源於(yu) 過往成功經驗的支撐。此前,張崇魚征集過2000餘(yu) 幅中外書(shu) 法作品,在巴中陰靈山刻立書(shu) 碑1300多塊,建成了當時全國第四大書(shu) 法碑林。

  然而,張崇魚剛提出自己的想法,各種質疑就撲麵而來。家人勸他,快退休的人了,最好“安全著陸”,不要再興(xing) 師動眾(zhong) ;有人給他潑冷水,說這麽(me) 浩大的工程,簡直是“愚公移山”;還有人嘲諷張崇魚,懷疑他是為(wei) 了騙錢遊山玩水。

  “說實話,我也動搖過,但看著漸漸遠去的曆史、老去的紅軍(jun) ,我明白不能再等了。”張崇魚希望在巴中給他們(men) “安個(ge) 家”,讓老區人民永遠記住他們(men) 的豐(feng) 功偉(wei) 績。臨(lin) 近退休的他,再度踏上“長征路”。

  2

  近30年行走超80萬(wan) 公裏,為(wei) 16.8萬(wan) 將士留名

  1993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在巴中建立“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建設初期,建設資金短缺,一個(ge) “四沒有”的局麵擺在張崇魚麵前:沒有專(zhuan) 人、沒有專(zhuan) 款、沒有專(zhuan) 門辦公室、沒有專(zhuan) 屬電話。

  “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沒錢,工地材料短缺,張崇魚就利用個(ge) 人關(guan) 係四處去借。當地水泥廠負責人一開始拒絕賒欠,要求“一手交錢一手發貨”,張崇魚一次不行就去兩(liang) 次,兩(liang) 次不行就去三次,後來終於(yu) 打動了對方,答應免費資助10噸水泥,解了燃眉之急。張崇魚開玩笑道,此後,一個(ge) “厚臉皮”的瘦老頭開始在各個(ge) 材料商之間穿梭遊說,成了碑林建設中的一道風景。

  同時,張崇魚等人開始為(wei) “川陝蘇區將帥碑林”搜集紅四方麵軍(jun) 資料。最初他們(men) 就像大海撈針一般,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收獲卻很少。

  幸運的是,當時達州有一位研究黨(dang) 史的專(zhuan) 家,出版了一部《紅四方麵軍(jun) 人物誌》,記錄了2000多位老紅軍(jun) 的任職情況。張崇魚等人以此為(wei) 橋梁,開始嚐試與(yu) 散居在全國各地的老紅軍(jun) 建立聯係。“我拿出了僅(jin) 有的800元存款,向全國發出了3000多封信函,闡述了我們(men) 建設將帥碑林的想法和意義(yi)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men) 陸陸續續收到老紅軍(jun) 或家屬的回信,並通過多次信件來往逐漸建立起聯係和信任。

  以此為(wei) 基礎,張崇魚等人懷揣神聖的使命感,開始尋找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紅軍(jun) 遺物。1993年,他們(men) 外出尋訪的第一站是達州,此後又前往武漢、長沙、福州和廣州,拜訪了幾位將軍(jun) 和20多位老紅軍(jun) ,繞了一大圈回到巴中。

  為(wei) 了節省開支,張崇魚等人總是坐火車硬座,甚至在目的地城市住幾塊錢一天的地下室,餓了就買(mai) 點烤紅薯對付,“每一分錢都掰開來花”。

  對他們(men) 而言,除了身體(ti) 上的苦和累,還得應付數不清的誤會(hui) 。

  尋訪的幾十年間,張崇魚曾被當成騙子、被小偷劃破胸口、遭遇車禍、在路上生病甚至病危……老伴無數次心痛得掉眼淚:“老爺子,莫折騰了,命都快沒了,還找個(ge) 啥。”然而在張崇魚看來,在信仰的支撐下,旅途的“苦”遠遠比不上成果的“甜”。

  截至目前,張崇魚等人已經尋訪全國31個(ge) 省份,總計出行170多次,行程超過80萬(wan) 公裏,拜訪了1000多家單位和6000多位紅軍(jun) 將士及親(qin) 屬,搜集到16.8萬(wan) 餘(yu) 名紅軍(jun) 戰士英名,掌握紅四方麵軍(jun) 史料兩(liang) 億(yi) 字以上。此外,還搜集了20000多張照片,12000多件相關(guan) 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超過300件。

  3

  耄耋之年不言老“碑林長征”依然在路上

  2005年7月15日,占地120餘(yu) 畝(mu) 的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在巴中城郊南龕山頂正式落成。現場,張崇魚熱淚盈眶:“為(wei) 了修建碑林,從(cong) 未好好陪伴家人,家就像一個(ge) 旅館;和親(qin) 戚朋友見麵開口都是借錢,大家感情逐漸變得疏遠……”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遺憾,在他看來,這一切付出又是那麽(me) 值得。“這一座座豐(feng) 碑,讓紅軍(jun) 的英魂得以在此長眠安息,讓這段鮮紅的曆史和紅軍(jun) 的精神被後人銘記。”2005年11月,川陝蘇區將帥碑林被中宣部公布為(wei) 全國愛國主義(yi) 教育示範基地。如今,這裏已建有紅四方麵軍(jun) 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紀念單碑長廊、紅軍(jun) 將士英名紀念碑等十四大碑區,共嵌碑4580餘(yu) 塊,刻寫(xie) 紅軍(jun) 名錄13.8萬(wan) 人,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紅軍(jun) 碑林。

  建設、尋訪過程中獲得的幫助,張崇魚至今記憶猶新。有一位老紅軍(jun) 捐贈建設資金後,擔心受騙,和老伴一起千裏迢迢從(cong) 北京趕到巴中。“看到氣勢如虹的碑林和我們(men) 簡陋的工作環境,這位老紅軍(jun) 感動了,又捐贈了1000元。”

  此外,老紅軍(jun) 的家人們(men) 也給予了大力支持。一位通江籍老紅軍(jun) 之子,專(zhuan) 程從(cong) 西安到巴中捐贈了10萬(wan) 元現金,修建將帥碑林大門;上海一位98歲的老紅軍(jun) 夫人捐資10萬(wan) 元,為(wei) 將帥碑林建起“錦鯉池”。“我們(men) 收到的不僅(jin) 僅(jin) 是資助,更重要的是對我們(men) 的信任和認可,這無時無刻不在激勵著我。”張崇魚說。

  這一過程也不乏“意外收獲”。通江籍老紅軍(jun) 女戰士劉漢潤當年隨西路軍(jun) 征戰負傷(shang) ,便留在了當地,後來在甘肅景泰縣工作。由於(yu) 離開時還很年幼,她既想不起老家具體(ti) 在哪裏,也不知家中還有什麽(me) 親(qin) 人,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張崇魚在尋訪中得知後專(zhuan) 程趕去拜訪,為(wei) 其介紹家鄉(xiang) 近況,並找到了她在巴中的親(qin) 人。2009年,在張崇魚等人的幫助下,時年92歲的劉漢潤回到巴中與(yu) 親(qin) 人團聚,並在家鄉(xiang) 暫住了半個(ge) 月。2020年10月23日,張崇魚將自己幾十年搜集的5147件物品,無償(chang) 捐贈給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和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其中包括各級領導人和名家為(wei) 碑林親(qin) 撰的丹青墨寶,以及紅軍(jun) 將士的手跡、印章、手模和部分紅色史書(shu) 史料。

  為(wei) 了完成與(yu) 老紅軍(jun) 們(men) 的約定,張崇魚的腳步還未停歇。1993年8月,他在大連拜訪原紅四方麵軍(jun) 婦女獨立營營長、時任大連市政協副主席陶萬(wan) 榮時,對方提出百年之後將遺物捐贈到曾經戰鬥、工作過的地方。去年6月底,陶萬(wan) 榮之子阮曉滸聯係到張崇魚,發來一份母親(qin) 的遺物清單:手寫(xie) 個(ge) 人履曆表一份2頁、戰爭(zheng) 年代軍(jun) 大衣1件、繳獲日軍(jun) 柳條包1個(ge) ……為(wei) 了完成老紅軍(jun) 的遺願,他親(qin) 赴大連接收這些遺物。

  不久前,又有一位90多歲的老紅軍(jun) 遺孀從(cong) 大連來電,希望將丈夫的勳章等物品親(qin) 手交給張崇魚。“有人問我,身上為(wei) 什麽(me) 還有這股勁?我這樣告訴他們(men) :民族複興(xing) 國人盼,新的長征路在前。巴山蜀水風雲(yun) 湧,開創偉(wei) 業(ye) 莫怕難。耄耋之年要奮鬥,紅軍(jun) 精神世代傳(chuan) !”他說,不管吃多大的苦,今生都要始終守護好紅軍(jun) 英靈。

  主角名片

  張崇魚,1938年7月出生於(yu) 四川巴中,中共黨(dang) 員,現任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2019年被中組部授予“全國優(you) 秀離退休幹部先進個(ge) 人”稱號;2021年,先後入選“中國好人榜”,獲得“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稱號。

  1992年至今,先後出行170多次,行程80餘(yu) 萬(wan) 公裏,拜訪上千個(ge) 單位、6000多位紅軍(jun) 將士及親(qin) 屬,搜集到16.8萬(wan) 餘(yu) 名紅軍(jun) 戰士英名,掌握紅四方麵軍(jun) 史料兩(liang) 億(yi) 字以上。帶頭建成中國最大的紅軍(jun) 碑林——川陝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此外,還搜集了20000多張照片,12000多件相關(guan) 紀念物品,其中國家一級、二級、三級文物超過300件。(四川日報全媒體(ti) 記者 餘(yu) 如波)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