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南京棲霞區:龍潭街道稻鴨共生,走出新“稻”路

發布時間:2022-08-04 10:30:00來源: 南京日報

  “喳、喳喳喳……”隨著朱法祥聲聲召喚,稻苗下的麻鴨紛紛“默契”地探出腦袋,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撲閃著翅膀、搖搖晃晃地遊上了岸,它們(men) 快活地擠作一團,嘴裏還“嘎嘎嘎”地歡叫著,看似笨拙又可愛。

  朱法祥是棲霞區龍潭街道南中村的種糧大戶,8月2日下午5點40分,他如往常一樣,“定時定點”站在稻田邊,一手拎著一隻白色塑料桶,另一隻手從(cong) 桶裏抓滿一把小麥,吆喝著讓麻鴨們(men) 速來“幹飯”。

  “這批鴨子已經養(yang) 了快一個(ge) 月,熟悉到不用吹哨,我喊幾聲它們(men) 就來了。”作為(wei) 一名“麻鴨飼養(yang) 員”,朱法祥已經有了3年經驗。3年前,南中村充分挖掘稻田種養(yang) 潛力,通過“稻鴨共生”生態種養(yang) 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yu) 生態效益雙豐(feng) 收。

  500畝(mu) 的稻鴨混養(yang) 基地裏,滿坪青青禾稻生機盎然,稻田間的條條水溝中,2000隻麻鴨在自由“嬉戲”……“我們(men) 在秧苗插到大田20天後,開始投放三周齡左右的雛鴨。這種生態種養(yang) 模式既能減少化肥農(nong) 藥的公害,還能實現鴨促稻長、稻促鴨肥的良性生態循環。”南中村黨(dang) 委書(shu) 記俞華介紹,基地充分利用稻田水環境,放養(yang) 麻鴨與(yu) 水稻同生共長。放養(yang) 的麻鴨充分發揮了“殺蟲禽”“除草禽”的作用,以生態方式除草、捉蟲、施肥,減輕水體(ti) 和土壤汙染的同時,也提高了水稻有機化程度,使得大米的品質得到大幅提升。

  “鴨子屬於(yu) 雜食性動物,生性活潑好動,我每天早晚各喂養(yang) 一次小麥,其他時間它們(men) 還會(hui) 吃掉稻田裏的雜草和害蟲,這樣就不必使用除草劑和農(nong) 藥了。”朱法祥站在稻田邊、鴨群旁,算起了“生態賬”:秧苗播種約20天後,他將15元一隻的鴨苗放養(yang) 到稻田裏;養(yang) 足3個(ge) 月後,肉質結實、營養(yang) 豐(feng) 富的稻田麻鴨便能以100元一隻的價(jia) 格走向市場;養(yang) 殖過程中,麻鴨為(wei) 水稻除蟲除草,沒有了化肥、農(nong) 藥,不僅(jin) 改善土壤和水質,每畝(mu) 還能節約500元的成本;在田間活動的麻鴨又能有效刺激稻秧生長,畝(mu) 產(chan) 量提高至1200斤,每斤按1.8元價(jia) 格計算,生態種植會(hui) 比過去常規種植每畝(mu) 年增收1600元以上。

  稻鴨共生,走出“一田多收”的新“稻”路。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南中村村民,58歲的朱法祥管理著基地內(nei) 100多畝(mu) 田地,從(cong) 早些年的“種糧糊口”轉變為(wei) 如今的“種糧致富”:“我現在一年收入也有十幾萬(wan) 元了,比以前提高了4萬(wan) 多元,誰還能說種糧不掙錢?”

  湛藍的天空,晚霞鋪染。片片金黃包裹著滿目綠浪,陣陣“嘎嘎”聲和嬉鬧的拍水聲熱鬧了黃昏臨(lin) 近的稻田,一幅“稻在水中長,鴨繞稻邊遊”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畫麵映入眼簾。望著長勢喜人的稻苗以及稻田邊佇(zhu) 立著的稻草人和溫馨鴨舍,朱法祥嘴角掛著止不住的笑意,“你看,這稻行間無雜草,池水清澈,一定又是豐(feng) 收年!”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