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江蘇又有三座過江通道項目迎來新進展

發布時間:2022-08-04 10:17:00來源: 新華報業網

  交匯點訊 8月3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了解到,江蘇又有三座過江通道項目迎來新進展。

  “三位一體(ti) ”的常泰長江大橋,目前已完成大橋北接線工程首聯現澆箱梁底腹板澆築,標誌著項目進入上部現澆結構施工階段。

  本次首聯澆築的是泰興(xing) 東(dong) 樞紐互通E匝道第五聯底腹板,全長86米,采用滿堂盤扣支架施工。項目管理團隊本著“安全第一,質量為(wei) 先”的理念,澆築前組織專(zhuan) 家對施工方案進行研究論證,召開現澆箱梁技術交底會(hui) ,科學有序分配各項工作;施工過程中現場管理人員全程旁站監管,現場解決(jue) 施工難題,確保了首件澆築順利完成。

  目前,常泰長江大橋北接線施工已全麵展開,正加快推進路基填築、橋梁下部結構墩柱、蓋梁、上部結構現澆、上部結構預製與(yu) 安裝的施工,計劃年內(nei) 完成軟基處理、90%路基填築、橋梁下部結構、70%橋梁上部結構的施工。

  近日,張靖皋長江大橋首根鋼護筒順利打設,拉開了世界最大跨度橋梁主體(ti) 結構水上施工的序幕。

  張靖皋長江大橋全長29.8公裏,其中南航道橋為(wei) 跨徑2300米的懸索橋,建成後將成為(wei) 世界最大跨度橋梁。大橋主體(ti) 工程張家港側(ce) 包括南航道橋主塔、輔塔、南錨碇基礎等施工內(nei) 容,其中南主塔、輔塔共有138根永久性樁基鋼護筒,單根鋼護筒最長達45.4米,最大重量約78噸,主塔、輔塔鋼護筒總重量約9000多噸,相當於(yu) 6000餘(yu) 輛普通小轎車的重量。

  首次打設的護筒為(wei) 南航道橋輔塔鋼護筒,鋼護筒外徑為(wei) 2.54米,長30.9米,單根重約38噸。打設施工前,項目部多次召開施工準備會(hui) ,就打設過程中各個(ge) 重要環節及注意事項進行討論,同時對技術生產(chan) 團隊、現場作業(ye) 班組進行施工工藝、技術要點、安全文明施工等交底,確保施工人員熟悉掌握各個(ge) 施工工序及各項技術參數。為(wei) 保障施工過程順利推進,當地海事部門出動海巡艇在附近水域巡邏,現場技術人員對鋼護筒平麵位置、垂直度、沉樁標高等技術指標實時動態監控,做到及時調整、精準定位,確保了首根鋼護筒順利打設,為(wei) 後期鋼護筒全麵打設提供了寶貴的實戰經驗,也為(wei) 大橋下一步鑽孔灌注樁施工奠定了基礎。

  此外,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南錨碇基礎槽壁加固首根三軸攪拌樁順利開鑽,標誌著世界最大跨度橋梁錨碇基礎施工拉開序幕。

  張靖皋長江大橋南航道橋南錨碇采用支護轉結構複合地連牆基礎,圍護結構長110米、寬75米,地連牆厚1.5米,外圍雙層地連牆深83米。錨體(ti) 長110米、寬87.45米、高52.5米,麵積相當於(yu) 15個(ge) 標準籃球場大小,建成後將為(wei) 世界最大體(ti) 積地連牆錨碇基礎。

  南航道橋地連牆錨碇基礎整體(ti) 由47個(ge) 互不相通的隔艙組成,隔艙的牆壁就是地連牆,地連牆把錨碇基礎分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網格,如同蜂巢的壁一樣,把蜂巢連成一體(ti) 。為(wei) 確保地連牆質量,需對地連牆兩(liang) 側(ce) 地基槽壁進行加固處理。槽壁加固采用三軸水泥攪拌樁,首根三軸水泥攪拌樁樁長20米,水泥用量約11噸。

  為(wei) 確保首根三軸水泥攪拌樁順利實施,項目部不斷優(you) 化施工工藝,全麵做好人員教育培訓、材料設備進場等準備工作;試驗施工過程中,對三軸攪拌樁機在鑽進中垂直度進行多次複測,對泥漿配比等參數實行全過程監控,保證試驗段三軸水泥攪拌樁樁長、樁徑、樁位等參數均滿足設計要求,為(wei) 首根三軸水泥攪拌樁順利開鑽提供了技術支撐。

  萬(wan) 裏長江第一隧——海太長江隧道(公路部分)初步設計已獲批。據悉,海太長江隧道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印發的《長江幹線過江通道布局規劃(2020—2035年)》中2025年前重點建設的公鐵複合過江通道,其公路部分為(wei) 《江蘇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年)》中通州灣至常熟高速公路的過江工程。項目連接蘇州太倉(cang) 市、常熟市和南通市海門區,其建設對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ti) 化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國家戰略、完善區域路網布局、促進跨江融合發展、高水平建設揚子江城市群等將具有重要意義(yi) 。

  海太長江隧道(公路部分)起自滬陝高速公路疊石橋互通東(dong) 約2.7公裏與(yu) 滬陝高速交叉處,止於(yu) 滬武高速公路董浜樞紐互通東(dong) 約5.5公裏處,路線全長39.07公裏;其中過江隧道長11.185公裏(含敞口段),采用盾構方式穿越長江,北接線長15.724公裏,南接線長12.161公裏。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其中海門南互通立交至碧溪互通立交段(含過江段隧道)設計速度100公裏/小時,其餘(yu) 路段設計速度120公裏/小時。全線設置風塔2處、管理中心1處、匝道收費站3處、養(yang) 護工區1處、服務區1處。項目建設總工期六年。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