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建德石嶺西瓜種出“甜日子”
立秋已過,炎熱未消。清甜可口的西瓜成了大家最受歡迎的水果。
“田裏成熟的瓜已經售罄了,現在等著收第三批瓜。”杭州建德市更樓街道石嶺村書(shu) 記葉誌昌笑著說。
說起這石嶺西瓜,一賣就是半年——從(cong) 5月初上市,能一直賣到10月底,還經常“斷貨”,不提前預訂根本買(mai) 不到這麽(me) 俏的西瓜,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
從(cong) 山地瓜到大棚瓜
一藤多收4茬瓜
石嶺村,村如其名。山路蜿蜒而上,越過座座石嶺之後,小村莊漸漸出現在山穀之中。從(cong) 高處放眼望去,田裏大棚整齊劃一,走近則可以看到裏麵長著或大或小的西瓜。
為(wei) 什麽(me) 石嶺西瓜格外甜?
葉誌昌說,這與(yu) 當地獨特的地理環境分不開。石嶺村田地裏大多是沙質土壤,地勢為(wei) 山穀,晝夜溫差大,有利於(yu) 西瓜中糖分的聚集,所以口感特別鮮甜,也非常有利於(yu) 瓜果的種植。
石嶺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西瓜,而且都是種了二十多年西瓜的“土專(zhuan) 家”。“但山地瓜再好吃,隻能收一茬,價(jia) 格再好也沒瓜賣。”葉誌昌說,要讓百姓致富,賣一次顯然是不夠的。
從(cong) 2014年開始,在更樓街道的牽線下,石嶺村西瓜經濟合作社和杭州市農(nong) 科院合作,600畝(mu) 西瓜地全部引進了麒麟瓜品種,以浙蜜8428等優(you) 良品種為(wei) 主,全部采用了嫁接苗,並派專(zhuan) 家上門指導瓜農(nong) 如何嫁接、種植大棚西瓜。
至此,石嶺村告別了“一年隻能收一茬瓜”的困境,轉型為(wei) 一藤可收5茬的“大棚瓜”,從(cong) 育苗、種植、病蟲害防治、肥水管理,西瓜種植的每一個(ge) 環節,專(zhuan) 家都手把手上門指導。“他們(men) 每年都會(hui) 來為(wei) 我們(men) 改良土壤,培訓西瓜種植技術。現在大家很有經驗了,大棚裏的瓜還有幾天成熟,一看一個(ge) 準。”葉誌昌說。
畝(mu) 產(chan) 量過萬(wan)
西瓜已成石嶺“富民瓜”
眼看著村裏西瓜越賣越火,80後吳建軍(jun) 5年前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xiang) 承包了10畝(mu) 瓜田。“幾年做下來,第一茬西瓜產(chan) 量最高,畝(mu) 產(chan) 大約有四五千斤,後麵幾茬的產(chan) 量雖不如一開始那麽(me) 多,總體(ti) 來說,合起來畝(mu) 產(chan) 1萬(wan) 斤是肯定有的。”
就拿今年來說,西瓜價(jia) 格從(cong) 5月初的每斤超過8元錢,到現在維持的“4”字頭,這樣算下來,畝(mu) 產(chan) 至少有4萬(wan) 元了。
等到10月份西瓜收獲完成後,大棚裏還可以繼續種草莓,不僅(jin) 大棚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村民的錢袋子也真正鼓了起來。近年來,更樓街道鼓勵當地村民以合作化形式成立家庭農(nong) 場,組織村裏賦閑勞動力參與(yu) 大棚西瓜種植,帶動了當地200餘(yu) 人的就業(ye) ,畝(mu) 均產(chan) 值3萬(wan) 元的石嶺西瓜,也成了當地老百姓的“致富瓜”。
更樓街道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街道還將通過采取更新品種、加強技術指導、增加產(chan) 品科技含量等措施,同時加快推動“更有味”區域品牌建設,統一標準、包裝、銷售,為(wei) 增收賦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