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張北: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未來
“張北縣曾是河北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wei) 集中的縣區之一,被確定為(wei) 河北省十個(ge) 深度貧困縣之一,貧困發生率29.63%。經過5年的精準扶貧和近2年的鞏固提升,農(nong) 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農(nong) 民生活保障更加有力,農(nong) 村人居環境實現顯著改觀,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壯大,農(nong) 民群眾(zhong) 精氣神全麵提振。”7月21日,河北省張北縣委書(shu) 記李鵬舉(ju) 在2022年第一期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示範培訓班上作典型案例教學時分享。
近年來,張北縣借助國務院辦公廳(以下簡稱“國辦”)定點幫扶推動農(nong) 村發展的經驗做法,聚焦產(chan) 業(ye) 項目、易地搬遷、就業(ye) 示範、品牌打造、創新突破,探索出了一條綠色創新高質量發展之路。
鉚產(chan) 業(ye) 脫貧成果可持續
近年來,張北縣緊緊圍繞光伏、農(nong) 牧、旅遊、生態四大扶貧產(chan) 業(ye) ,通過龍頭企業(ye) 引領、合作組織帶動、產(chan) 業(ye) 基地示範三種模式,為(wei) 脫貧人口探索出了一條集體(ti) 經濟增值、農(nong) 業(ye) 增產(chan) 、農(nong) 民增收的致富路,實現了199個(ge) 貧困村、35639戶63179名貧困人口全覆蓋。
窮山也有“石”,靠山吃山。2016年,國辦下派扶貧組協調企業(ye) 牽頭建成32個(ge) 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開創了張北光伏扶貧產(chan) 業(ye) 的先河,自此“鐵板板”成為(wei) 了該地脫貧的“鐵杆莊稼”。該縣按照“異地聯建”模式實施了128個(ge) 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異地聯建項目和14個(ge) 村級分布式光伏扶貧電站,讓“鐵杆莊稼”成為(wei) 脫貧摘帽的硬核支撐。
綠野也有“水”,傍水潤田。張北縣年產(chan) 微型薯8億(yi) 多粒、占全國市場近40%,倉(cang) 儲(chu) 能力達150萬(wan) 噸。該縣因地製宜發展壯大馬鈴薯育種產(chan) 業(ye) ,建立育種、繁種、商品薯種植、倉(cang) 儲(chu) 、加工為(wei) 一體(ti) 的全產(chan) 業(ye) 鏈,把小土豆做成了大產(chan) 業(ye) ,讓“金豆豆”托起了貧困群眾(zhong) 的致富夢,共帶動9100戶脫貧戶增收,戶均增收1200元。
近年來,該縣不斷打造張北地理標誌農(nong) 產(chan) 品馬鈴薯、蓧麥和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藜麥、口蘑等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牌效益,目前,全縣特色訂單農(nong) 業(ye) 16.25萬(wan) 畝(mu) ,全縣綠色有機認證麵積達到6.2萬(wan) 畝(mu) ,穩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同時,打造了“親(qin) 曆扶貧”黨(dang) 建教育基地。
張北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走出了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今,全域旅遊產(chan) 業(ye) 成為(wei) 脫貧致富“朝陽產(chan) 業(ye) ”,“銀窩窩”民宿成為(wei) 了群眾(zhong) 致富路上的新熱點,當地群眾(zhong) 的致富路越來越寬,為(wei) 加快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找到了新路徑。張北利用草原天路、元中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都草原度假村等文化元素不斷發展旅遊業(ye) ,推動旅遊業(ye) 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融合發展。據悉,該縣旅遊扶貧覆蓋16個(ge) 鄉(xiang) 鎮、65個(ge) 行政村(其中35個(ge) 脫貧村),惠及1.9萬(wan) 餘(yu) 人,直接受益16415人,其中脫貧人口9800人。
穩就業(ye)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發展
穩崗就業(ye) 是夯實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的根基,張北縣緊緊抓住就業(ye) 這個(ge) “牛鼻子”,采取公益崗托底就業(ye) 、勞務品牌輸出就業(ye) 、技能提升促進就業(ye) 等幫扶舉(ju) 措,實現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
“十三五”期間,張北縣易地扶貧搬遷總人口4204戶9426人,其中集中安置3248戶7363人,建成義(yi) 合美新城、義(yi) 合美新村、公會(hui) 新區和戰海鄉(xiang) 戰海新村4個(ge) 集中安置區,全部完成安置入住。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搬得出、穩得住,該縣累計投入1.6億(yi) 元建設服裝加工廠、燕麥加工廠、藜麥加工廠等“兩(liang) 區同建”項目26個(ge) ,開發就業(ye) 崗位3671個(ge) ,讓搬遷群眾(zhong) 實現就地就近就業(ye) 。此外,該縣積極打通多條就業(ye) 通道,其中開通外出就業(ye) 通道就業(ye) 1141人、靈活就業(ye) 2530人,“兩(liang) 區同建”項目帶動固定工、季節工1200餘(yu) 人。
從(cong) 勞動力型向技能型轉變,是張北提升脫貧群眾(zhong) 就業(ye) 質量的重要舉(ju) 措。通過開展技能培訓、規範服務等措施,深挖勞務品牌輸出亮點,促進就業(ye) 高質量發展。“張北司爐工”已經成為(wei) 一張叫響北京城的勞務品牌,2021年10月“張北司爐工”獲評國家級勞務品牌。“張北風光雲(yun) 服務”“壩上薯農(nong) ”等一批新興(xing) 勞務品牌的發展,已為(wei) 勞務者打造出一批叫得響的“金名片”,成為(wei) 帶動張北及周邊地區勞務就業(ye) 促進本地經濟發展“排頭兵”,也讓張北勞務成為(wei) “香餑餑”。
此外,該縣不斷創新就業(ye) 平台擴大就業(ye) 渠道,為(wei) 就業(ye) 注入新活力。投資9500萬(wan) 元建設大數據信息技術服務基地,引進荷馬金橋客服中心和阿裏巴巴客戶體(ti) 驗中心入駐,吸納建檔立卡脫貧戶子女優(you) 先就業(ye) ,新增就業(ye) 1800人。同時,與(yu) 阿裏巴巴集團合作在全縣首期建立9個(ge) 假發製作孵化基地,實現弱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ye) ,月穩定收入2500元以上。
美環境 激發綠色新活力
為(wei) 加快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li) 鄉(xiang) 村,張北著力從(cong) 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鄉(xiang) 村治理水平等方麵下功夫,讓綠色發展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底色。
近年來,該縣嚴(yan) 格按照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標準,以農(nong) 村廁所改造、生活汙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為(wei) 重點,因地製宜推進街道硬化、富民產(chan) 業(ye) 、鄉(xiang) 村文化建設等工作,充分結合當地的生態環境、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人文曆史,盡可能保留村莊原始風貌,讓人文特色與(yu) 成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深厚底蘊。
走進台路溝鄉(xiang) 後大營灘村,房屋錯落有致,阡陌縱橫村落間,集散市場、文化廣場、休閑公園、公共廁所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環山繞水、的後大營灘村吸引了一大批遊客,村民們(men) 開起了民宿、采摘園。在張北縣像後大營灘村這樣的美麗(li) 鄉(xiang) 村數不勝數,該縣推進京張體(ti) 育文化旅遊帶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隆起帶“兩(liang) 帶合一”,持續擦亮草原天路、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等主打品牌,德勝村、後大營灘村、戰海奧倫(lun) 達等一批具有示範帶動性的鄉(xiang) 村旅遊和特色小鎮,並先後承辦了2019年張家口市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大會(hui) 開幕式和2020年第五屆河北省旅遊發展大會(hui) ,上萬(wan) 名群眾(zhong) 從(cong) 美麗(li) 風景中收獲美好“錢景”。(夏培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