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待遇給身份強配套 江蘇破解基層衛生人才荒
記者近日從(cong) 南京醫科大學了解到,該校康達學院今年農(nong) 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全部招滿,且最低分高出省控線46分,招生規模呈逐年擴大趨勢。近年來,我省加大農(nong) 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yang) 力度,2021年全省實際招生1913人,培養(yang) 規模居全國第一。為(wei)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基層醫院工作,我省不少地方還拿出補貼、編製、平台等條件,亮出“硬招”引才攬才,破解基層人才荒難題。這些措施效果如何?能為(wei) 基層留住人才嗎?
“招得來”才有“源頭活水”
“前幾年基層招人確實困難,這兩(liang) 年通過人才強基工程及緊缺人才招聘稍有好轉。”不少基層衛生院負責人向記者坦言,目前基層引才和留才難主要在於(yu) 基層的發展平台與(yu) 待遇,“這兩(liang) 個(ge) 問題解決(jue) 了,招人與(yu) 留人的問題都解決(jue) 了。”
鄉(xiang) 村醫生沈延潔在常州市武進區湖塘鎮淹城社區衛生服務站已經工作了22年。在20多年基層醫療工作經曆裏,沈延潔的身份經曆了中專(zhuan) 畢業(ye) 生、廠醫、大專(zhuan) 畢業(ye) 生、普通村醫再到“備案製大學生村醫”的層層轉變。“2010年我的工資是1000元一個(ge) 月,加上績效工資一年五六萬(wan) 元左右。考上‘備案製大學生村醫’以後,基本工資漲到5000多元,再加上績效工資,一年能有十三四萬(wan) 元,在工資待遇上和編製內(nei) 醫生所差無幾。”沈延潔告訴記者,如今,待遇的提升及人才隊伍的壯大,讓她更堅定於(yu) 自己的崗位。
近年來,常州市武進區創新人才招錄形式,建立了以“備案製大學生村醫”為(wei) 主體(ti) 、“備案製駐村護士”為(wei) 補充、事業(ye) 編製“鄉(xiang) 村醫生”為(wei) 支撐的村級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武進區衛生健康服務中心主任賀璞介紹,該區還將省定向委培的大專(zhuan) 醫學畢業(ye) 生納入“備案製大學生村醫”隊伍。目前,全區已有備案製大學生村醫93人、駐村護士73人,占村醫總人數的47%。
編製、職稱、住房補貼……能想到的引才辦法,揚州市江都區衛健委也都想在前頭。“我們(men) 多次向編辦爭(zheng) 取編製,向基層衛生院傾(qing) 斜;還根據學曆為(wei) 新招錄的大學生提供補助,近幾年補助金額連年看漲,本科生基本能拿到一次性補助25萬(wan) 元。”江都區衛健委副主任王瑤說,每次招聘一“亮”出優(you) 惠政策,都會(hui) 得到不少學生的關(guan) 注。這三年,僅(jin) 大橋中心衛生院一家就招錄了各類本科、大專(zhuan) 生20餘(yu) 人。
“對基層來說,成熟人才引進也是推動科室發展的‘重要法寶’。”揚州市江都區大橋中心衛生院院長嚴(yan) 恒清提到,自從(cong) 成為(wei) 揚州市首批建成的18家農(nong) 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之一,高級職稱評定也獲得了很多傾(qing) 斜,比例從(cong) 過去的20%增加到22%,成熟人才職稱晉升更有盼頭。
但在某些方麵,基層人才流失現象依然嚴(yan) 重。“相對於(yu) 在大醫院工作,專(zhuan) 科細分的臨(lin) 床醫生,鄉(xiang) 村醫生更多的精力在疾病預防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上,職業(ye) 成就感相對較低,且在基層,職業(ye) 發展的平台有限。”一位剛剛跳槽的大學生村醫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醫學畢業(ye) 生選擇村醫崗位的意願,也導致大學生村醫在崗工作一段時期後的流失。
“備案製大學生村醫人均年收入可達到13.6萬(wan) 元以上,高出普通村醫4萬(wan) 多元。”賀璞也坦言,同崗位人員收入的差距,一定程度挫傷(shang) 了普通村醫在基層崗位工作熱情,影響到鄉(xiang) 村醫生隊伍的整體(ti) 穩定和發展。
針對基層衛生諸多“招人難”問題,省衛健委也在全省層麵積極推行“縣管鄉(xiang) 用”製度並動態調整農(nong) 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培養(yang) 規模。“我們(men) 鼓勵有條件的醫學類獨立學院和高職院校增加培養(yang) 計劃。鼓勵支持市縣兩(liang) 級政府通過設立相應的專(zhuan) 項補助經費、增加編製計劃,滿足本地基層衛生人才訂單定向培養(yang) 需求。”省衛健委基層處處長薑侖(lun) 說。
“留得下”需要“軟硬兼施”
記者走訪發現,如今仍有部分地區的村衛生室診療設備配置較低,村醫依然會(hui) 用“老三樣”——聽診器、血壓計、溫度計來為(wei) 病人看病、診斷,且基本藥物不全導致業(ye) 務開展受到限製的現象依然存在。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打破“留人難”困局,還需軟硬件並重。
南京市浦口區永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座寬敞明亮的6層樓。2021年年底,該中心還隻是一座隻有4個(ge) 全科診室和一個(ge) 中醫館的3層小樓,如今這裏的臨(lin) 床科室、公共衛生科室、醫技檢查科室等一應俱全。
全科醫生餘(yu) 洋6年前從(cong) 老家安徽來到了這裏,“近年來的工作環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科室細化、設備升級後,我們(men) 能夠識別和診治的常見病、多發病,可以開展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更多了。老百姓獲得了很好的就醫體(ti) 驗,也讓我感受到了服務基層的價(jia) 值。”記者了解到,硬件條件的改善和各方麵待遇的提升也為(wei) 該中心招來一批基層衛生人才,近3年該中心共引進了26人,其中成熟型臨(lin) 床醫生就有9人。
“我不用每周折騰好幾次去市裏了,家門口就有透析室。”自從(cong) 今年2月,徐州市銅山區鄭集鎮中心衛生院開設血液淨化中心後,家住黃集鎮的馬先生就免受了好多舟車勞頓之苦。“近年來政府部門累計投入5800萬(wan) 元為(wei) 我院配齊大型設備和基礎設施,極大地改善了醫療設施環境。”該院院長賀廣偉(wei) 介紹,醫院本科及以上學曆工作人員達到125人,“在每個(ge) 科室學科帶頭人帶領下,現在後備力量比較充足。”
引才留才不宜搞一錘子買(mai) 賣,還要切實尊重人才成長規律。“隻要你們(men) 來,來了之後都會(hui) 得到重點培養(yang) ,未來醫院發展就是靠你們(men) 。”這是嚴(yan) 恒清經常和年輕人說的話。為(wei) 了讓更多人才早日成為(wei) 骨幹,醫院忙著擴建新大樓的同時,也沒忘記送人才進修,花了3年時間,累計送30多名醫護到全國各大醫院進修,“不僅(jin) 進修費用由醫院承擔,醫護人員還可以拿到院內(nei) 的平均績效。”
記者了解到,全省已建成基層衛生人員實訓基地101個(ge) 。依托基層衛生人員實訓基地推廣適宜衛生技術,針對全科醫生、護理、鄉(xiang) 村醫生三類人員每兩(liang) 年各推出10項適宜衛生技術,年度參訓人員達2萬(wan) 人次。在做好適宜技術推廣培訓的同時,每年完成600名基層護士、1800名基層臨(lin) 床醫生、4500名鄉(xiang) 村醫生的能力提升培訓。
但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對基層來說,更難的問題是培養(yang) 成熟的中醫。“中醫的成長需要師承,師傅手把手教個(ge) 三五年還未必能出師,年輕人耐不耐得住寂寞?”揚州市江都區真武中心衛生院院長史加聖坦言。此外,從(cong) 臨(lin) 床實踐來看,既有臨(lin) 床技能又有理論儲(chu) 備的中醫康複師十分稀缺,畢業(ye) 生數量不多,靠基層醫院培養(yang) 又幾乎不可能,讓科室發展十分受限。
針對上述問題,王瑤表示,中醫招引是有強製政策的,報定向生招生計劃時,其中20%的名額必須是中醫,每年的招聘計劃中也必須有20%的名額是中醫。“今年江都區還率先做了人才‘周轉池’,前三年服務基層,三年後開展遴選,遴選30%回城,到第6年再遴選,兩(liang) 次遴選結束後剩下的人就直接紮根基層。”今年“周轉池”拿到了15個(ge) 編製,招來了6個(ge) 人,其中3位是中醫。
“用得好”激活“一池春水”
“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和用不用得好是息息相關(guan) 的。”賀璞表示,隻有讓招來的醫生有事幹、有發展空間才能留得住人。
“最近下田鋤草,腰閃了。”“去陸醫生那看看。”在常州市武進區禮嘉鎮的建東(dong) 村,“陸醫生”的名號很響,他叫陸敏賢,是建東(dong) 村衛生室唯一的主治醫師,卻把衛生室的中醫閣打造得有聲有色,常常有十裏八鄉(xiang) 的村民慕名而來,每年都會(hui) 有超過3000人次在“陸醫生”這裏進行針灸、推拿、頸椎牽引等中醫理療項目。因為(wei) 具備中醫臨(lin) 床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能,開展中醫理療項目後,陸敏賢的年收入從(cong) 5年前的8萬(wan) 元達到如今的25萬(wan) 元。
“我們(men) 當時在這裏設計中醫閣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陸醫生的專(zhuan) 長,重點擴展了中醫理療功能室,發揮人才本身的優(you) 勢,讓基層醫療服務得以延伸。”賀璞介紹,武進區先後投入4000萬(wan) 元,全麵實施村級醫療機構提檔升級工程,更新完善村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像建東(dong) 村的中醫閣就有約70平方米,設有中藥診斷室、針灸室、推拿室、牽引室。”新改擴建後的村級醫療機構寬敞整潔、流程合理、設施完備,更有助於(yu) 科班出身的村醫村護發揮業(ye) 務特長。
陸曉英是南京市浦口區江浦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婦科醫生,2020年,她從(cong) 蘇北一家三甲醫院來到這裏,此前,中心並沒有“婦科門診”的概念,甚至兩(liang) 年才開出兩(liang) 張婦科處方單。直到中心招來兩(liang) 位婦科醫生,加上一位轉崗培訓來的醫生,“婦科門診”才算成立。這兩(liang) 年裏,陸曉英充分發揮自己的婦科專(zhuan) 長,帶動了中心整個(ge) 婦科門診和手術質量的發展。“2020年以前,婦科手術量大概200多例,去年達到360多例。門診的病人就更多了,光是掛號的門診人次大概就有2800多。”該中心主任李長明介紹,中心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著重引進緊缺型、專(zhuan) 科型人才,為(wei) 能幹事、想幹事的優(you) 秀職工提供平台和空間。
國家從(cong) 1993年開始的臨(lin) 床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政策,也在基層麵臨(lin) 很多現實問題。史加聖坦言,不少基層醫院招聘來的畢業(ye) 生送出去規培,拿到執業(ye) 醫師資格證後就“尋他處去”,還有人成功考研也離開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men) 和區衛健委建議考慮推遲規培時間,讓醫學人才和各家單位雙向選擇,適應後再有針對性地選擇規培。”
如何真正強化醫療衛生資源整合,推動優(you) 質醫療資源下沉,把更多的衛生人才和技術引向基層?我省一直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基層人才也經曆了最近幾年的“蓄水期”,多一些耐心和等待,相信“池水”很快滿塘,人才紅利期也很快會(hui) 來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