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人力盯守為AI智控 浙江泰順古廊橋有了數字化“保鏢”
浙江泰順被譽為(wei) “中國廊橋之鄉(xiang) ”,現存各類橋梁近千座,古廊橋32座,其中“國保”級廊橋15座。然而,夏季火險、汛情的隱患卻會(hui) 給木結構橋體(ti) 的廊橋的保護增加不小的壓力。
傳(chuan) 統的保護措施隻能靠文物保護工作者巡查以及市民、遊客反應問題,效率不高且有滯後性。如何有效保護這些文化遺產(chan) 成了泰順文保部門這兩(liang) 年重點考慮的問題。
今年8月,隨著泰順文化遺產(chan) (廊橋)監管保護平台的上線,古廊橋們(men) 有了一位24小時在崗且反應靈敏的“保鏢”,“保護效率低”這個(ge) 難題也有了優(you) 解。
“溫度異常,請盡快處理!”日前,泰順北澗橋上,一名遊客在橋上抽煙觸發了溫感器,後台經過數據分析,自動調用橋上的AI係統,智能捕捉火險畫麵,並立即發出警報,同時派單給日常巡查的文保員進行勸阻。在文化遺產(chan) 監管保護應用上線調試當天,“應急一鍵達”場景便發揮實效,北澗橋、霞光橋、墩頭橋等多起火險隱患得到快速處置。
“橋上溫度異常或者有明火的時候,安裝在橋上的設備就會(hui) 產(chan) 生報警,第一時間提醒市民遊客疏散,同時後台也會(hui) 受到警報。”泰順縣文博館副館長陳鬆年說,智能物聯技術的不斷發展,給文化遺產(chan) 保護帶來更多新的可能。
據海康威視智慧文博負責人邵寧寧介紹,守護古廊橋的是智能物聯網設備(熱成像攝像機),它將可見光技術與(yu) 紅外熱成像技術相融合,對橋體(ti) 進行24小時溫度監測,如發現有溫度異常的潛在隱患,可第一時間在監管保護平台上報警並通知相關(guan) 負責人,將火災隱患扼殺在苗頭。
“除了AI煙火智控設備,古廊橋上還安裝了感溫電纜還有人流監控、水位檢測的相關(guan) 設備。”陳鬆年介紹,一旦廊橋發生特殊情況,平台上都會(hui) 收到警報。
據悉,文化遺產(chan) 監管平台如今已經打通了文旅、消防、水利、氣象、資規、執法等多部門數據,整合700多個(ge) 智能監控和氣象與(yu) 水利監測終端,歸集了2490多萬(wan) 條信息,變人力盯守為(wei) AI智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