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上的山東:乘風破浪,讓“非遺”活起來傳下去
千年水道,百年複興(xing) 。大運河作為(wei) “流動的文化”,是民間中國匯流的沃野,是文化中國活的博物館。十八大以來,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大運河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流淌千載的大運河及其燦爛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在第七屆中國非遺博覽會(hui) 上,山東(dong) 以“運河之心 齊風魯韻”為(wei) 主題,突出運河特色、展示齊魯風韻。上承京津冀、下接長三角,山東(dong) 大運河由北向南依次流經德州、聊城、泰安、濟寧、棗莊,是運河曆史上的咽喉要道。以“非遺”為(wei) 筆,齊魯大地正在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連接,勾勒出一幅新時代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活力畫卷。
匠作之風——
臨(lin) 清貢磚:穿越百年的文化漂流
走進大運河沿線非遺展山東(dong) 展館,一道利用水幕投影營造的“瀑布”感門簾,仿佛時光隧道,一頭連著奔流千年的運河文化遺產(chan) ,一頭連著新時代文化資源傳(chuan) 承創新的路徑。
一塊明萬(wan) 曆年間的臨(lin) 清貢磚靜靜立在展廳一角。穿越400多年的滄桑歲月,它仍然堅硬茁實,“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不堿不蝕”,仔細看磚的側(ce) 麵,還鐫刻著銘款。
“以前在晾曬磚坯時,工匠要在上麵蓋上戳印,標明燒造年代、督造官員、窯主和工匠姓名,便於(yu) 日後的工程監理。”臨(lin) 清貢磚技藝傳(chuan) 承人趙慶安介紹,北京故宮、天壇、地壇、文廟、國子監及明十三陵、清東(dong) 陵等皇家建築中所用的貢磚,大多為(wei) 臨(lin) 清燒製。
臨(lin) 清之所以被選作貢磚燒製基地,與(yu) 大運河的文化滋養(yang) 息息相關(guan) 。
“臨(lin) 清地區特有的‘蓮花土’,土質粘沙適宜,再曆經澄泥、養(yang) 泥、製胚、晾胚、驗胚、燒窯等數道工藝的精雕細琢,形成出類拔萃的臨(lin) 清磚。”52歲的趙慶安,祖輩幾代都是臨(lin) 清魏家灣窯廠的匠人。魏家灣作為(wei) 著名的運河碼頭,明初即開始燒造貢磚,史稱“上窯”。
“北京的城,臨(lin) 清的磚。”臨(lin) 清貢磚源源不斷地經運河“漂”往北京城。相隔八百裏,漕運六百年,臨(lin) 清沿河磚窯林立,舟車輻輳,南北貨物鹹集,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2008年,臨(lin) 清貢磚燒製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傳(chuan) 統工藝的振興(xing) 之路任重道遠。
時至今日,臨(lin) 清貢磚仍銷往故宮用於(yu) 修繕牆體(ti) ,去年12月,魏家灣貢磚文化傳(chuan) 播展示基地被頒發了北京市古建築青磚材料基地的證書(shu) 。同時,貢磚磚雕、仿古建築構件等產(chan) 業(ye) 鏈條的延伸在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而臨(lin) 清“限定”款冬奧貢磚的“橫空出世”,也讓趙慶安看到了一條文創新路:花瓶、茶台、筆筒、鎮紙……臨(lin) 清貢磚正以另一種方式逐漸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
近年來,臨(lin) 清製定了一係列保護計劃,建設貢磚博物館,將貢磚生產(chan) 基地打造為(wei) 集項目傳(chuan) 承、生產(chan) 銷售、文化展覽、生態旅遊於(yu) 一體(ti) 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基地。
“臨(lin) 清貢磚是老一代人留給我們(men) 的財富,是很好的寶貝,我要用全身心把它做好,讓臨(lin) 清貢磚更好地發展下去,讓世界了解臨(lin) 清。”趙慶安說。
千年運河,生生不息。
2014年,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an) 名錄,一條文化的河逐漸清晰起來。
一塊臨(lin) 清磚的變遷,見證了城市的滄桑巨變,堪稱一段高度濃縮的、與(yu) 運河相關(guan) 的本地生活誌,而在其“運河與(yu) 人”的書(shu) 寫(xie) 中,也包含著大運河之於(yu) 中國社會(hui) 生活的影響和意義(yi) 。
禮樂(le) 之風——
柳子戲與(yu) 孔府菜的奇妙碰撞
一出柳子戲,折射出曆史上運河岸邊的市井百態;一道孔府菜,講究的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宮廷飲食文化。兩(liang) 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因大運河的滋養(yang) ,產(chan) 生了曆史與(yu) 現實的奇妙碰撞。
非遺博覽會(hui) 期間,來自山東(dong) 省柳子劇團的經典劇目《玩會(hui) 條船》吸引了眾(zhong) 多目光:演員們(men) 舉(ju) 手投足間妙趣橫生,給人一唱三歎的無窮餘(yu) 味;一顰一笑中,盡是600年曆史柳子戲之美,也盡是人們(men) 心中對非遺文化的滿腔熱忱。
柳子戲,中國戲曲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素有“南昆、北弋、東(dong) 柳、西梆”之稱,東(dong) 柳即是山東(dong) 柳子戲,又名“弦子戲”、“糠窩窩”、“百調子”,由元、明、清以來的民間俗曲小令衍化而成,被稱為(wei) 戲曲的“活化石”,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吃肉要吃肘子,聽戲要聽柳子”,是民間對柳子戲的評價(jia) 。每逢過年過節或者趕廟會(hui) ,總會(hui) 有柳子戲的身影,京杭大運河的山東(dong) 段便是柳子戲的傳(chuan) 播地。
中國戲曲向來有“水路傳(chuan) 播”一說,大運河漕運發達,促成了流經區域地方戲曲的形成和傳(chuan) 播,而地方戲曲的繁榮又為(wei) 運河的貿易往來和經濟發展添彩增色。
曆史上,東(dong) 柳子戲職業(ye) 班社甚眾(zhong) ,流傳(chuan) 甚遠,和曲阜孔府的戲劇活動也有著深厚淵源。春丁、秋丁祭祀時,柳子戲科班曾在孔林演出過《大桑園》等劇目。孔府的幾個(ge) 樂(le) 舞生都能粉墨登場,稱為(wei) 孔家班。七十六代孫“衍聖公”孔令貽酷愛柳子戲,並曾親(qin) 自扮演過《斬李欽》中的院公、了環等角色。
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xing) ,山東(dong) 柳子戲承載著元曲之韻、齊魯古風,也插上了“現代翅膀”,走出故紙堆。
在濟南,“東(dong) 柳雅集”“東(dong) 柳雅韻”“東(dong) 柳傳(chuan) 習(xi) ”等多個(ge) 非遺項目落地百花洲。近年來,濟南文旅推出一係列“非遺進社區”“非遺進景點”“非遺進酒店”活動,讓傳(chuan) 統文化走進生活;濟南首批46家“非遺體(ti) 驗基地”亮相,為(wei) 打造“非遺之城”注入溫度和活力。
中國非遺博覽會(hui) 已舉(ju) 辦到第七屆,並永久落戶濟南。全國非遺曲藝周、全國非遺扶貧工坊產(chan) 品展示展銷、全國首個(ge) 城市傳(chuan) 統工藝工作站、全國非遺曲藝書(shu) 場試點……非遺,成為(wei) 城市軟實力發展的有利陣地。
禮樂(le) 之風,魯音傳(chuan) 韻。正如一位非遺策展人所說,“展會(hui) 是進行人與(yu) 人的連接,是傳(chuan) 承人與(yu) 民眾(zhong) 的一次隔空握手。”而大運河上的傳(chuan) 統文化藝術,將會(hui) 日益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華麗(li) 的音符。
“飲食和德”——
曆史的運河、現實的運河、文化的運河
你方唱罷我登場。詩禮銀杏、帶子上朝、玉筆猴頭……琳琅滿目的孔府菜展品中,每一道都堪稱齊魯文化神與(yu) 形的完美融合。
其中,孔府創新菜“青蓮荷韻”更是讓人大飽眼福:碧盤滾珠的蓮蓬,皎潔無瑕的蓮藕,玉潔冰清的池水,使人仿佛置身詩情畫意的夏日荷塘。
“這道菜選用了竹蓀、魚蓉、荷葉汁、青豆等多種食材,寓意君子常修品行,以荷為(wei) 師、以蓮為(wei) 友,廉潔自律,不遷怒、不二過。”來自曲阜市三孔文旅的東(dong) 野忠旭介紹,在“新時代 新魯菜”2021魯菜創新大賽中,“青蓮荷韻”同時入選“20款我最喜愛的新魯菜”和“100款最具價(jia) 值新魯菜”。
“一桌國宴論儒學,一道菜裏看論語”。始於(yu) 公元前272年的孔府菜是中國曆史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官府菜係,秉承“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飲食論,凝聚著孔子“飲食和德”“禮儀(yi) 文明”儒家文化底蘊。2011年,孔府菜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千年的發展與(yu) 沉澱,才有了今天的孔府菜。
曲阜處於(yu) 北方的南部邊緣地帶,由大運河橫貫濟寧,大量吸收了江蘇菜清爽淡雅、優(you) 美秀麗(li) 的格調;曲阜祭孔給孔府廚師提供了一個(ge) 直接學習(xi) 清宮禦膳烹飪技術的機會(hui) ;孔府家族結姻遍布天下,也使得孔府菜得以吸收各地膳食的精華。
“未來的孔府菜,將以更年輕態的表達方式走進大眾(zhong) 視野,滿足當代人豐(feng) 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與(yu) 精神生活的需要。”東(dong) 野忠旭說。
據他介紹,利用孔府東(dong) 學九如堂為(wei) 核心的建築群落、豐(feng) 富的文物複仿藏品、詳盡的宴食儀(yi) 程儀(yi) 軌,一個(ge) 中國最正統的孔府菜博物館正在成型,“沿著孔府菜悠久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發展、創新、鼎盛過程,打造一個(ge) 集知識性、休閑性、趣味性、體(ti) 驗性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場館,一處孔府菜文化研究、研修、研學基地。”
風物流轉,人員徙遷,滔滔大河北上和南下間,山東(dong) 運河文化帶成為(wei) 相融相合的重要一環。
今年7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山東(dong) 段)建設保護規劃》發布,明確建設五大特色片區,優(you) 化形成“一條文化主軸、四類功能區、五大特色片區”的總體(ti) 功能布局。
曆史的運河、現實的運河、文化的運河在此相會(hui) ,並不斷以新的形態呈現在大地上。運河,是流動的中國,也是未來中國的組成部分。
(責編:劉穎婕、邢曼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