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雨花台區:上線“及時雨”平台 深化數字政府建設
讓群眾(zhong) 有幸福感,讓企業(ye) 未來可期。在以數字產(chan) 業(ye) 聞名全國的南京雨花台區,一場已延續近兩(liang) 年的探索,正讓這個(ge) 初心愈加篤定。
2021年1月,雨花台區在南京市率先啟動“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建設,平台上線以來,累計填報兌(dui) 現政策203項,惠及企業(ye) 4258家次,直達資金8.23億(yi) 元。2022年8月17日,“及時雨”民聲直達平台上線,半個(ge) 月來,該平台總辦件162件,已辦結119件。
兩(liang) 個(ge) “及時雨”直達平台的建設,是雨花台區將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相融合,並應用於(yu) 服務企業(ye) 和民生的嚐試,也是當地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實踐。
“無事不擾 有求必應”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數字政府建設。在數字政府建設方麵,雨花台區有“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you) 勢。2001年,中興(xing) 通訊入駐雨花,如今,當地已集聚涉軟企業(ye) 3492家,其中世界500強及世界軟件百強企業(ye) 18家,中國軟件百強、中國電子信息百強及中國互聯網百強企業(ye) 32家。2021年,該區軟件業(ye) 務收入2500億(yi) 元,占南京全市的近40%、全省的約20%。
對雨花台區來說,多年深耕軟件產(chan) 業(ye) ,不僅(jin) 讓當地政府培養(yang) 了較高的數字意識和數字素養(yang) ,也讓其對全區企業(ye) 、創業(ye) 者和企業(ye) 家有了一張清晰的“畫像”。
“雨花的主導產(chan) 業(ye) 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ye) ,擁有以軟件工程師為(wei) 主的各類科技人才32萬(wan) 人,這些科技型創業(ye) 型的企業(ye) 家大多是理工男,擅長鑽研技術,但有時也關(guan) 注不到惠企政策。”談及打造“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的初衷時,雨花台區發改委主任朱天燕說。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各類市場主體(ti) 渡過難關(guan) ,尤其是讓中小微企業(ye) 存活下去,是穩住經濟基本盤、兜住民生底線的必要之舉(ju) ,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直接惠及市場主體(ti) 尤其重要。然而,惠企政策落實中存在政策散、流程繁、環節多、到賬難等問題。各地紛紛探索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新模式,變“企業(ye) 找政策”為(wei) “政策找企業(ye) ”,讓政策紅利直達企業(ye) 。
“2021年南京市委1號文件提出,建立精準推送、主動服務的‘秒觸發’政策服務係統。雨花台區打造‘及時雨’品牌,既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you) 化營商環境的積極探索,也是向數字經濟要活力、向改革創新要動力的具體(ti) 實踐。”雨花台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陸瑞峰如是說。
“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上線後,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打造了一個(ge) 公開、透明、規範、高效的政策兌(dui) 現及資金直達平台,實現了“讓政策找人、讓資金直達”的目標。2021年4月初,平台兌(dui) 現首筆免申即享“新四板掛牌”獎補資金,為(wei) 46家企業(ye) 兌(dui) 現獎補資金460萬(wan) 元。截至目前,該平台累計填報兌(dui) 現政策203項,涉及18家部門,惠及企業(ye) 4258家次,直達資金8.23億(yi) 元。
“建議政策直達平台做些改進,企業(ye) 隻要將公司名稱填進去,就能自動生成企業(ye) 法人代碼、賬戶等信息,從(cong) 而直接進入申請界麵。同時,平台也要增加建言獻策的功能,企業(ye) 遇到的問題和困惑,可以直接在上麵反映。”雨花台區委書(shu) 記張連春提出優(you) 化迭代建議。
2021年,“及時雨”政策直達平台獲評南京市“放管服”改革“十佳案例”。在張連春看來,營商環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我們(men) 要營造無事不擾企業(ye) 的營商環境,同時在企業(ye) 有訴求時全力幫助。”
傾(qing) 聽民意 匯聚民智
前不久,雨花台區“及時雨”民聲直達平台剛上線,就接到一則求助信息。該區一名6歲兒(er) 童的父母都去世了,與(yu) 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兩(liang) 位老人身體(ti) 不好,家庭生活拮據。雨花街道花神廟社區安排工作人員上門核實,社區為(wei) 兩(liang) 位老人申請了特扶金,每月800元,為(wei) 孩子辦理了困境兒(er) 童補貼,每月2300元。
“通過微信公眾(zhong) 號或者小程序就可以進入‘及時雨’民聲直達平台,平台包含4大功能模塊:投訴谘詢、建言獻策、進度查詢和服務評價(jia) 。”雨花台區行政審批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
“直觀地說,民生直達平台就是要第一時間接受群眾(zhong) 的投訴谘詢與(yu) 建議,自下而上解決(jue) 問題,讓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區。在這個(ge) 平台上,一方麵政府要及時解決(jue) 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另一方麵也讓群眾(zhong) 評判政府的工作效率。”張連春說。
上連黨(dang) 心、下接民心,離不開橋梁紐帶。在謀劃之初,“及時雨”民聲直達平台就承載著雨花台區不斷提升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希冀。
可是,平台的作用如何最大化?雨花台區意識到,數字技術可以為(wei) 之所用。“為(wei) 進一步加強數據分析統計和信息歸集應用,我們(men) 還開發了數據統計與(yu) 分析功能,全麵掌握辦結數量、訴求類別、辦理時效、群眾(zhong) 評價(jia) 等情況,力求做到解決(jue) 一個(ge) 問題,找準一條路經,形成一套機製;還可以對建言獻策的內(nei) 容定期匯總分類、論證分析,經區委區政府審核後,對入選的金點子進行公示,給予表彰激勵。”雨花台區行政審批局上述相關(guan) 負責人解釋。
日前召開的雨花台區委十二屆五次全會(hui) 上,雨花台區提出“打造新濱江,建設數字城”的鮮明口號。此次會(hui) 議還明確提出,要堅持做到向群眾(zhong) 問計、找群眾(zhong) 請教、靠群眾(zhong) 支持、由群眾(zhong) 評判,為(wei) 雨花高質量發展贏得最廣泛、最牢固的群眾(zhong) 基礎。“我們(men) 不僅(jin) 要依托‘及時雨’平台,把軟件產(chan) 業(ye) 、‘雙創’示範、營商環境等現有資源用好用活,也要以更加全局的眼光、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意識,堅持數字思維,聚焦數字經濟,不斷催生數字賦能、數字治理、數字服務、數字政務的跨越式蝶變,真正實現產(chan) 城融合上的職住平衡、城市功能上的智慧直達、民生保障上的幸福可感。”張連春提出。
眼下,雨花台區發起“我為(wei) 雨花獻一策”征集活動,主動聽民意、解民憂,邀請廣大市民群眾(zhong) 為(wei) 雨花發展貢獻智慧力量。在一問一答、一題一解、一來一往中,雨花台區正在踐行著新時代網上群眾(zhong) 路線。在這個(ge) 以數字產(chan) 業(ye) 著稱的地區,在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支撐下,政府治理的傳(chuan) 統界域不斷突破,社會(hui) 公眾(zhong) 多方參與(yu) 、政府各部門協同共治的全新格局正在形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