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速度和質量是如何“煉”成的
天安門以東(dong) 30公裏,大運河畔的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工地裏一片繁忙。劇院、圖書(shu) 館、博物館外立麵均已亮相,工人們(men) 正在緊張進行內(nei) 部裝修。
“三大建築建成後,將成為(wei) 北京的文化新地標,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yi) ,我們(men) 必須加油幹。”來自北投集團的田丁,已經在這片工地上奮戰了近3年。他眼看著工地上一個(ge) 個(ge) 碩大的基坑,變成今天美輪美奐、氣勢磅礴的建築群,“滿滿的成就感。”
作為(wei) 城市副中心重大工程的典型代表,劇院、圖書(shu) 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可謂完美詮釋了“副中心速度”和“副中心質量”。
速度自不必說:2019年10月28日正式動工,2021年底三大建築外立麵實現亮相,2023年底前具備開放條件,——這節奏可謂“分秒必爭(zheng) ”!
副中心質量背後更是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瞧見圖書(shu) 館外立麵的超大玻璃了嗎?整整276塊,從(cong) 設計到加工到安裝,背後太多故事了!”田丁特意帶記者參觀了圖書(shu) 館工地,眼前的建築方正如同一枚印章,其四周都環繞著大玻璃,透光性極好,森林書(shu) 苑的氛圍感撲麵而來。
營造這種氛圍感的關(guan) 鍵角色,正是由超大玻璃組成的幕牆。這種幕牆無論從(cong) 外形還是受力體(ti) 係都屬於(yu) 國內(nei) 首創,在國際上也並無先例。為(wei) 了克服技術困難,項目團隊需要完成風壓變形、雨水滲透、空氣滲透、平麵變形四項試驗,以便驗證設計的可靠性及施工單位的施工質量。
“當時我們(men) 團隊每個(ge) 人都很緊張,一旦試驗不成功,後續建設將無從(cong) 談起。”2021年7月,作為(wei) 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工程管理部副部長的田丁,麵對首批吊裝完成的4塊超大玻璃,心中犯了難。
起初,施工單位、設計單位、實驗室以及建設單位多方意見不一:實驗室測試方案成熟,但與(yu) 實際應用存在偏差;現場測試效果最佳,但缺乏經驗,仍需探索。
經過多次開會(hui) 討論、分析利弊,組織編製專(zhuan) 項方案及專(zhuan) 家論證,最終各方達成一致。項目創新性地采用了現場試驗,試驗周期持續了15天,結果符合規範和設計的要求。
“試驗成功了,我們(men) 都鬆了口氣,一塊塊超大玻璃凝結了大家的心血。‘副中心質量’不是吹出來的,是一個(ge) 個(ge) 試驗、一磚一瓦做出來的。”田丁說。
解決(jue) 了技術難題,新的困難又接踵而至。“2021年底實現外立麵亮相”是圖書(shu) 館建設的目標之一。2021年10月下旬,超大玻璃安裝開始提速,從(cong) 一天裝四五塊,到一天七八塊,玻璃供給一下子變得捉襟見肘。
“我們(men) 對玻璃質量的要求特別高,決(jue) 不能打折扣,工期緊、任務重,每個(ge) 人都很著急。”田丁介紹,“那時候我們(men) 經常去工廠,找生產(chan) 方了解問題,催進度,一起想解決(jue) 辦法。”可偏偏這時,生產(chan) 方還遇到了產(chan) 能不足的困境。田丁就帶著團隊深入生產(chan) 一線幫著找問題,給生產(chan) 方出主意。比如機器可以交叉使用、縮減步驟提高加工效率,合理統籌,分解、合並工序等等。一套組合拳下來,生產(chan) 供應逐漸恢複,“危機”成功化解。超大玻璃這才順利吊裝,實現了圖書(shu) 館外立麵如期亮相。
圖書(shu) 館北側(ce) ,城市副中心劇院也已實現外立麵亮相,目前正在進行室內(nei) 裝修。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借助BIM平台,實現了場地布置方案優(you) 化、進度模擬、現場綜合管理和疫情管理等多重功能。
“BIM是通過3D建模,讓工人和管理人員更直觀地了解項目的基本流程和施工難度。”田丁介紹,三大建築項目應用的BIM技術,共發現並解決(jue) 設計問題1703條,減少設計變更及工程洽商248條,節約工程建設成本979萬(wan) 元,節省工期50天。
劇院南側(ce) 的博物館緊臨(lin) 地鐵,為(wei) 了保證館藏文物安全,該項目采取了先進的減隔震技術,可有效減小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的影響,從(cong) 而更好保護文物安全。
“建設工期緊、設計要求高、施工難度大、統籌協調困難等種種挑戰考驗著每一名工作人員。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保證‘副中心速度’、‘副中心質量’,為(wei) 副中心建設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讓這座文化新地標早日和市民見麵。”田丁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