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強軍路上)

發布時間:2022-09-05 16:19:00來源: 人民日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近日在遼寧考察時指出,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關(guan) 心老戰士老同誌和革命烈士親(qin) 屬,讓老戰士老同誌享有幸福晚年,讓烈士親(qin) 屬體(ti) 會(hui) 到黨(dang) 的關(guan) 懷和溫暖。紅色江山來之不易,守好江山責任重大。要講好黨(dang) 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紅色基因傳(chuan) 承下去,確保紅色江山後繼有人、代代相傳(chuan) 。

  人民軍(jun) 隊櫛風沐雨九十五載,從(cong) 星星之火到燎原勝勢,從(cong) 篳路藍縷到強軍(jun) 興(xing) 軍(jun) ,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理想崇高、信念堅定的革命軍(jun) 人。戰爭(zheng) 年代,他們(men) 在槍林彈雨中不懼犧牲、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們(men) 持續奮鬥、甘於(yu) 奉獻。讓我們(men) 走近從(cong) 烽火歲月裏走來的4位老兵,從(cong) 他們(men) 的故事中感受精神力量、傳(chuan) 承紅色基因。

  ——編者

  101歲紅軍(jun) 戰士周誌先——

  “誌做革命的先鋒”

  人民日報記者 李卓爾

  “爺爺,這兩(liang) 天休息得還好嗎?”老紅軍(jun) 周誌先(圖①,受訪者供圖)的孫子周華像往常一樣來到海軍(jun) 第九七一醫院陪爺爺嘮家常。

  周華說,家裏擺放著許多爺爺獲得過的獎章——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等。“爺爺最念念不忘的物件還是那頂紅軍(jun) 帽,每年過生日的時候一定要戴上。”

  1921年,周誌先出生在山西省石樓縣,1936年,15歲的他成為(wei) 紅軍(jun) 的一員。參加革命後,他把名字從(cong) “懷忠”改為(wei) 了“誌先”,意為(wei) “誌做革命的先鋒”。

  1936年秋,周誌先所在的紅一方麵軍(jun) 獨立第5團奉命隨隊與(yu) 紅二、四方麵軍(jun) 會(hui) 合。周誌先被調到團部當打旗兵——平時負責保管紅旗,行軍(jun) 打仗時高舉(ju) 紅旗,打了勝仗就把紅旗插在陣地上。

  光榮的任務往往伴隨著危險:紅旗舉(ju) 到哪裏,敵人的炮火就集中打向哪裏。一天拂曉時分,敵人從(cong) 後山撲上來。團部下達戰鬥命令後,周誌先迅速扛起紅旗,跟著團長向山頭衝(chong) 。周誌先迎著炮火把紅旗插上山頭製高點,官兵士氣大增。

  周誌先始終難忘當打旗兵的那段經曆,他經常說:“軍(jun) 人不能怕死,要勇於(yu) 扛紅旗、打頭陣、當先鋒!”

  新中國成立後,周誌先奉命前往浙江,參與(yu) 組建海軍(jun) 航空兵某師。經過數月苦戰,機場搶修工程順利完成。1958年,周誌先又接到命令前往海南組建南海艦隊航空兵並擔任政治委員。當時島上生活條件極為(wei) 簡陋,營房是用木板搭建的簡易高腳屋,住在裏麵,濕熱難耐。“我是黨(dang) 的幹部,黨(dang) 指向哪裏,我就去哪裏!”上級首長找周誌先談話時,他毫不猶豫扛下這副擔子。

  從(cong) 西北高原到東(dong) 南沿海,周誌先始終堅守初心使命,祖國哪裏需要就去哪裏。他先後擔任海軍(jun) 航空兵第二師政委、南海艦隊航空兵政治委員、南海艦隊副政治委員、東(dong) 海艦隊副政治委員、北海艦隊副政治委員。

  在周華的記憶中,爺爺一生艱苦樸素。“爺爺奶奶的衣服鞋襪幾乎都有補丁,往往穿十幾年都不會(hui) 扔掉,但國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men) 卻盡自己的能力捐款捐物,對黨(dang) 和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周華感慨。

  翻開周誌先的回憶錄,有這樣一段話:“我從(cong) 戰爭(zheng) 中一路走來,雖然很殘酷,但看到現在的美好生活感覺一切都很值得。”

  96歲八路軍(jun) 戰士陳學文——

  “老兵永遠跟黨(dang) 走”

  人民日報記者 劉博通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軍(jun) 人,我宣誓:服從(co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今年“八一”前夕,江西省軍(jun) 區贛州離職幹部休養(yang) 所組織老幹部和官兵代表莊嚴(yan) 宣誓,陳學文(圖②,鍾昀雯攝)聲音鏗鏘、目光堅定。

  “我是窮苦人家出身,我的成長全靠黨(dang) 的培養(yang) 、軍(jun) 隊的教育,黨(dang) 的恩情大於(yu) 天。”陳學文是河北省饒陽縣人,1926年出生。1937年,11歲的陳學文跟著父親(qin) 參加了饒陽縣的抗日義(yi) 勇軍(jun) 。1938年,他正式成為(wei) 一名八路軍(jun) 戰士。起初,他被培養(yang) 為(wei) 司號員,由於(yu) 總是衝(chong) 鋒在前吹響衝(chong) 鋒號,陳學文多次負傷(shang) 。在炮火洗禮下,陳學文逐漸成長為(wei) 一名不怕犧牲、意誌堅定的戰士。

  “從(cong) 軍(jun) 多年,地道戰的經曆讓我始終難忘。”陳學文回憶,太平洋戰爭(zheng) 全麵爆發後,日本侵略者在冀中平原進行大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陳學文所在的部隊便利用地道開展抗日鬥爭(zheng) 。“當時敵人雖然據點多、武器更精良,但是我們(men) 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戰法,不斷與(yu) 敵人鬥爭(zheng) ,取得了很好的戰果。”陳學文說。

  在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期間,陳學文參加過五一反掃蕩、大同戰役、平漢戰役、平津戰役等,多次負重傷(shang) ,身體(ti) 裏至今留有多少彈片,陳學文自己都不清楚。他戰鬥英勇,榮獲了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等。

  後來,陳學文跟隨部隊南下前往江西,先後在江西省軍(jun) 區稅警團、吉安軍(jun) 分區、江西省軍(jun) 區機關(guan) 、九江軍(jun) 分區等單位工作,奮戰在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一線。1983年離休後,陳學文致力於(yu) 研究井岡(gang) 山革命史、宣傳(chuan) 井岡(gang) 山精神。這些年,陳學文免費開辦相關(guan) 講座300多次,聽眾(zhong) 超過2萬(wan) 人次。

  “陳老經常說,活到老,要學到老,至今仍堅持每天讀書(shu) 看報,學習(xi) 黨(dang) 的創新理論。”幹休所政委徐世勇介紹,在“七一”“八一”等重要節日,陳學文還為(wei) 幹休所的官兵、文職人員上“微黨(dang) 課”,激勵大家堅定不移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

  雖然年過九旬,陳學文依然精神矍鑠、聲音洪亮。“老兵永遠跟黨(dang) 走,一定要努力做到退役不褪色、離崗不忘責,努力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繼續貢獻力量。”陳學文說。

  96歲解放軍(jun) 戰士胡兆富——

  “做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

  人民日報記者 徐雋

  清晨,浙江省常山縣一棟住宅樓內(nei) ,一抹陽光灑了進來。胡兆富(圖③,受訪者供圖)打開電視機,認真收看新聞節目。

  胡兆富,1926年出生在山東(dong) 省濟寧市泗水縣,1943年參加泰寧抗日遊擊隊,後被編入八路軍(jun) 魯南軍(jun) 區警備旅。經過培訓學習(xi) 後,他成為(wei) 一名衛生員,曾參加過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各類戰役戰鬥46次,26次立功受獎,其中2次特等功、7次一等功,曾榮獲“華東(dong) 三級人民英雄”稱號。

  戰功赫赫卻深藏功名,就連胡兆富的子女們(men) ,在很長時間裏也隻知道父親(qin) 當過兵。直到2019年7月,浙江省常山縣退役軍(jun) 人事務局進行退役軍(jun) 人信息核對工作時,才揭開了胡兆富的英雄經曆。

  1948年,在開封戰役中,胡兆富跟隨突擊部隊衝(chong) 進城裏,突遇敵機轟炸,他頭部和胸部都被流彈擊傷(shang) ,但他仍舊忙著包紮傷(shang) 員,直到失血過多昏倒在戰場上,被戰友們(men) 救回做了手術後,留下了至今還讓他不時頭痛發作的傷(shang) 疤。

  “我比不得那些犧牲的戰友,他們(men) 才是真正的英雄。”胡兆富說,不管情況如何危急,他都沒丟(diu) 掉過一名負傷(shang) 的戰友。最艱難的一個(ge) 晚上,大部隊整夜行進作戰,胡兆富先後救護了200多名傷(shang) 員。

  1958年,胡兆富轉業(ye) 到浙江一家醫院工作。後來,胡兆富主動申請到當時浙江血吸蟲病疫情最為(wei) 嚴(yan) 重的地區之一常山縣,支援血吸蟲病防疫和治療工作。之後胡兆富被調入縣人民醫院,成為(wei) 一名內(nei) 科醫生。

  從(cong) 1963年到1985年,胡兆富一直在臨(lin) 床一線工作。1985年離休後,胡兆富被縣人民醫院返聘,在此期間,他隻象征性地領取1元錢工資。身子骨硬朗的時候,他還經常義(yi) 務給附近的居民量血壓、測血糖。“是黨(dang) 和人民培養(yang) 了我,作為(wei) 共產(chan) 黨(dang) 員,我就應該多為(wei) 人民做點貢獻。”胡兆富說。

  在胡兆富女兒(er) 胡玲的童年記憶裏,因為(wei) 父親(qin) 經常在醫院值班,一家人幾乎從(cong) 來沒有吃過一頓完整的年夜飯。“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是父親(qin) 對我們(men) 的教誨。”胡玲後來成了一名醫務工作者,一直在一線護理崗位工作。

  近年來,雖然年事已高,胡兆富仍然積極參加各種宣講活動,作為(wei) 親(qin) 曆者,講述革命故事、弘揚革命傳(chuan) 統。“要永遠聽黨(dang) 話、跟黨(dang) 走,做永不生鏽的螺絲(si) 釘。”胡兆富說。

  91歲誌願軍(jun) 戰士周述烈——

  “入黨(dang) 是我近70年的心願”

  人民日報記者 李龍伊

  6月30日,一場特殊的入黨(dang) 儀(yi) 式在湖南省邵陽市洞口縣石江鎮大塘村村委會(hui) 舉(ju) 行。隻見一位滿頭銀發的老人,穿著一身舊式軍(jun) 裝,胸前別著數枚軍(jun) 功章,在旁人攙扶下步履蹣跚地走到人群中間。雖然年事已高,但他還是堅持著站得筆直。

  這位老人就是這場入黨(dang) 儀(yi) 式的主角——91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周述烈(圖④,劉金漢攝)。

  “入黨(dang) ,是我近70年的心願。”周述烈說。2020年8月,洞口縣委組織部在全縣範圍內(nei) 走訪抗美援朝老兵。工作人員在走訪完周述烈後準備離開時,周述烈突然從(cong) 家裏快步走出,說出了自己的入黨(dang) 心願和一段塵封數十載的往事。

  抗美援朝戰爭(zheng) 中,周述烈的子彈從(cong) 敵人坦克觀察孔射進去,把敵方坦克打到趴窩。沒有了坦克的掩護,敵人最終被全殲。因為(wei) 作戰英勇,多次申請入黨(dang) 的周述烈被連隊確立為(wei) 火線入黨(dang) 對象。

  然而,在入黨(dang) 宣誓儀(yi) 式前的一次戰鬥中,周述烈被敵方炮彈炸傷(shang) 昏迷,並被緊急送往戰時醫療點救治,後因傷(shang) 勢嚴(yan) 重又轉回國內(nei) 醫治。那次受傷(shang) ,彈片擦著周述烈的心髒而過,在左胸前留下一個(ge) 長約20厘米的傷(shang) 疤。

  等到身體(ti) 完全康複,戰爭(zheng) 已經結束。當年與(yu) 周述烈一同被確定為(wei) 火線入黨(dang) 對象的4名戰友,全部犧牲在戰場上。周述烈人回到了祖國,心卻留在了朝鮮戰場,留在了戰友身邊。那場沒來得及舉(ju) 行的入黨(dang) 儀(yi) 式,周述烈一直都沒再提起。

  “周述烈老人告訴我,這些年一直不想給組織添麻煩。隻是那次碰巧遇到我們(men) 走訪,怕留有遺憾,才和我們(men) 說出了心聲。”洞口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唐建新說,“我們(men) 研究再三,既盡量簡化程序,又不搞特殊化,確保把好事辦好。”

  經過培訓、考察等一係列入黨(dang) 程序,在黨(dang) 的生日前一天,周述烈終於(yu) 迎來了自己的入黨(dang) 儀(yi) 式。工作人員考慮到他的身體(ti) 狀況,詢問是否要坐著宣誓時,他目光堅毅地說:“我站得住、站得住。這一天,我等了快70年。”

  周述烈麵朝黨(dang) 旗,舉(ju) 起右手,一字一句地莊嚴(yan) 宣誓:“我誌願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擁護黨(dang) 的綱領,遵守黨(dang) 的章程……”宣誓完畢時,他早已淚流滿麵。對周述烈來說,加入黨(dang) 組織,讓自己曾一度留在戰場的心靈,終於(yu) 找到了家的方向。

  (鍾昀雯、郭冬明、劉金漢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