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古樸山鄉 歲月悠長(走進傳統村落)

發布時間:2022-09-07 15:3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位於(yu) 河北邯鄲涉縣南部的固新村曾名“故縣村”,是藏在太行山深處的一個(ge) 古樸山鄉(xiang) 。千年“故縣”,在曆史上不僅(jin) 是一個(ge) 商貿重鎮,還是加工、製造業(ye) 基地,環山繞水,百姓富庶,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稱。2012年12月,固新村入選第一批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名錄。

  西有埡豁山、火焰山環繞,東(dong) 以馬鞍山為(wei) 屏,外有清漳河相抱,站在固新村村口放眼望去,青山遠黛,近水含煙。巍巍八百裏太行,固新村如一顆明珠鑲嵌在太行山脈深深的皺褶裏,沐浴著陽光,浸潤著風雨。

  古槐村中立,漳水繞村流。俯瞰固新村,一座座黃土與(yu) 青磚混建的古樓參差相依,灰色的瓦片鱗次櫛比。步入村莊,千年古槐、青石古券、民俗古居……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崢嶸和歲月的悠長。

  泉眼惜細流 四券衛千年

  走進村莊,山水韻味撲麵而來,隻見潺潺清水穿街過巷,注入村內(nei) 的新惠渠。水從(cong) 何來?溯其源頭,在村內(nei) 的大廟胡同,竟見到大大小小四五個(ge) 泉眼,如“噴珠屑玉各瀾翻”,煞是可愛。在固新村,這樣的泉眼足足有20多個(ge) 。

  村誌記載,固新村曆史悠久,北齊時村名為(wei) “鬆穀”,取“塵清石路,風韻鬆門”之意,村子曾為(wei) 臨(lin) 水縣的治所。北齊天保年間,縣城遷走,改名為(wei) “故縣村”。到19世紀30年代,又改為(wei) “固新”,沿用至今。

  漫步村莊,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分列四周、拱衛一村的4座古券。高高隆起的券拱,灰暗厚重的青石,斑駁風化的牆體(ti) ……古券巍然而立上千年,默默守護著山村的安寧。

  4座古券,猶如4座城門,互相對應、彼此輝映,但卻各有造型、各有分工。

  四券中,西券麵積雖小卻獨具特色——它是西部各山各溝之水匯入漳河流往天津的必經地,拱門石上還刻有“萬(wan) 壑通津”。西券券身北側(ce) 原有18層石階,西邊有5間瓦房、5個(ge) 台階,東(dong) 北麵還有一附屬場地,每年農(nong) 曆三月初三,村民都會(hui) 聚在這裏唱3天小戲。

  就建築形式和規模而言,南券為(wei) 四券之首。古券分上下兩(liang) 層,上層殿宇,筒脊琉璃瓦,屋脊上有葫蘆寶瓶、五脊六獸(shou) 、飛簷鬥拱;下層券洞,可供行人、車馬通行。

  古券的精巧還不止於(yu) 此。固新村文化誌願者高建民介紹,古券屬於(yu) 古代的防禦係統,精巧與(yu) 安全並重。

  不隻古券,千百年來,固新村許多細節都蘊含“防禦”之用。在村內(nei) 每個(ge) 胡同口,都有一座牌樓,一層高約一丈,有門可以開闔,門柱多為(wei) 石製或磚砌。當門關(guan) 閉時,可以從(cong) 內(nei) 側(ce) 插上門閂。胡同十分窄小,不利於(yu) 敵人展開陣形,因此牌樓雖小卻難以攻克。

  青磚與(yu) 黃土混建、牆體(ti) 內(nei) 襯木柱……曆經百年風雨,固新古宅依然屹立不倒。“現在村裏共留存60多座老房子,蘊含科技、美術和風土民情等諸多要素,是研究清末冀南人文曆史的‘活化石’。”高建民說。

  陽光透過淡淡的雲(yun) 霧,落在青灰的房簷上,古券券洞內(nei) 車進人出、熙熙攘攘。人流如織,煙火不斷,石券、石屋、石板路都染上一層明媚的金黃……在這古老的村莊裏,一代又一代固新人幸福地生活。

  古槐昂然立 綠葉發華滋

  “傲岸千年櫛風沐雨,崢嶸百代濟世佑民。”村北古槐公園的青石牌坊上,鐫刻著這樣一副對聯。穿過青石牌坊,拾級而上,越過一道屏風,千年古槐映入眼簾。

  枝幹橫空,冠接白雲(yun) 。抬眼望去,古槐高大的樹冠遮住了一片雲(yun) 天。再轉到西北方向一看,古槐隻有枯根朽枝的殘貌,樹洞如室,令人稱奇。

  古樹有多老?過去一直是個(ge) 謎,直到10多年前才有了答案:中科院古植物保護專(zhuan) 家鑒定,固新古槐的樹齡在2500年以上。

  樹幹有多粗?古槐公園管理人員崔海魚介紹,過去有一盲人路過此地,在樹下休息了一會(hui) 兒(er) ,摸到古槐,便想量量它有多粗。他用拐杖靠在樹下做起點,環繞樹幹摟抱了9次還未摸到拐杖,感覺太累了,就倚樹席地而坐,結果這回恰好摸到了拐杖。

  當地人對古槐的敬意寫(xie) 滿枝頭,夏禹種樹、槐翁傳(chuan) 藝解憂難等故事流傳(chuan) 至今。其中最廣為(wei) 人知的當數“槐豆賑民”。相傳(chuan) ,明朝末年,太行山一帶鬧災荒,村民隻能在樹下撿槐豆充饑。槐樹通常一年隻結一次槐豆,可固新的古槐卻十分神奇,頭一天村民拾完槐豆後,第二天又撒落一層……就這樣,朝落夜長,一連數月,緩解了村民的饑餓之苦。

  “古槐見證著村落的變遷,也守護著一方百姓。”崔海魚說。如今,古槐雖有部分已成枯根朽枝,卻依然昂頭向上,生生不息。

  位於(yu) 村內(nei) 小崗的千年黃連樹,生長在西胡同的600歲“二槐”,落根於(yu) 祠堂前的150歲“三槐”……尋訪固新村,古樹之多令人讚歎。“我們(men) 已經形成了與(yu) 自然共依共存的傳(chuan) 統。在村裏,人們(men) 像保護眼睛一樣去保護樹木、愛護生態。”固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海芳說。

  千年古槐長期生長在一處,土壤肥力有限,再加上人為(wei) 踩實,通氣、排水較差,對根係生長極為(wei) 不利。為(wei) 了保護古槐、留住鄉(xiang) 愁,缺少田地的固新人十分慷慨。2005年,居住在古槐周圍的67戶農(nong) 家搬遷,為(wei) 古槐騰出生長空間。縣、鎮、村協力籌措資金,建起了古槐公園。“公園籌建時,村民不僅(jin) 踴躍捐款,還主動到施工現場幫忙,累計出工兩(liang) 萬(wan) 多人次。”劉海芳說,村民還自發成立了義(yi) 務護樹隊,目前,全村義(yi) 務護樹員已超50人。

  匾額似豐(feng) 碑 無言塑村風

  如果說古券、古槐彰顯了固新曆史的厚重,那麽(me) ,一塊塊老匾額則給這個(ge) 山村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

  行走在村內(nei) 的明清古道,門額上或舊或新的金字匾額比比皆是,其中最多的是“功德匾”。匾如豐(feng) 碑,訴說著動人的故事,傳(chuan) 揚著淳樸的村風。

  村裏現存最早的匾額,是70多年前村民送給何雙牛的。何雙牛於(yu) 1938年入黨(dang) ,是固新村第一名共產(chan) 黨(dang) 員、首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1945年何雙牛帶頭參軍(jun) ,全村村民贈匾“參軍(jun) 先驅”。如今,這塊老匾額一直懸掛在何家的門楣上。“爺爺舍身為(wei) 革命,我也向他學習(xi) ,盡己之力多奉獻。”何雙牛的孫子何江保是一名村醫,在爺爺的影響下,他經常向家庭困難的群眾(zhong) 免費施醫送藥。

  “環保衛士”“山水情懷”……已逝世的退休老教師高明賦是村裏獲贈匾額最多的人,被村民們(men) 尊敬地稱為(wei) “高公”。1993年秋天,高明賦退休回家。有天他來到村裏南山寺背後的山坡上,看到山林破壞嚴(yan) 重,大片剛成材的鬆樹被砍去,他越看越心疼。第二天,高明賦便背起鋪蓋上了山,住在一個(ge) 四麵透風的山窩棚裏,開始每天義(yi) 務巡山護林。一身破衣、一雙布鞋、一把鐮刀……風餐露宿10餘(yu) 年,高明賦一共修剪樹木18萬(wan) 餘(yu) 株。

  掛匾不忘製匾人。眉發皆白的高保平是村裏的熱心製匾人。退休後的他在一錘一鑿中堅守匠心、傳(chuan) 承善意。“我想把對好人的敬意融進刻刀、製成牌匾。”據介紹,一塊匾額的製作需經粘合、釘邊、磨平等10多道工序,花費約一周時間。退休10餘(yu) 年,高保平已義(yi) 務製作了近百塊匾額。

  “固新有濃鬱的‘匾文化’,近年來,村兩(liang) 委積極發揮匾額無言的教化和引領作用,通過贈匾的形式宣揚好人好事,營造和傳(chuan) 承良好村風。”劉海芳說,為(wei) 了保護古村落、傳(chuan) 承民俗文化,2017年6月,固新村還成立了文化誌願者團隊,如今成員已達213人。

  古老的村莊滋養(yang) 著年輕的力量,年輕的力量守護著古老的村莊。“古村落文化是我們(men) 的根與(yu) 魂,我們(men) 必須要保護好、傳(chuan) 承好、發揚好。”高建民說。

  ■遊覽貼士

  怎麽(me) 去

  駕車從(cong) 河北邯鄲市區出發,沿青蘭(lan) 高速—太行山高速行駛90餘(yu) 公裏,抵達太行山高速西達收費站後,沿234國道行駛約17公裏後即可抵達固新村。

  吃什麽(me)

  大鍋菜、小米燜飯、餄餎麵、抿節、饋壘、漳河魚、菜鍋小卷等。

  住哪裏

  固新村附近現有古槐農(nong) 家樂(le) 可提供住宿。


  《 人民日報 》( 2022年08月27日 05 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