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護好綠水不辭難
原題:護好綠水不辭難(現場評論·新時代的偉(wei) 大實踐⑤)
秋天的新江海河,碧波蕩漾、水清岸綠,白鷺翩躚飛舞。沿線27公裏的景觀綠廊、亭台花苑、親(qin) 水平台,吸引居民前來納涼散步。這條流經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蘇錫通科技產(chan) 業(ye) 園區、海門區的入江河道,水質從(cong) 以前劣Ⅴ類到如今穩定在Ⅲ類,見證了水治理之效、水生態之變。
美不美,看江河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江蘇考察時強調:“要堅決(jue) 貫徹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優(you) 化發展思路,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hui) 效益相統一,走出一條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為(wei) 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做好沿江地區生態修複保護、構建生態綠色廊道、推進長江下遊岸線環境綜合治理等,是踐行新發展理念、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ju) 措。“身處長江下遊,保護力爭(zheng) 上遊”,惟有在深度和廣度上持續發力,將保護工作落實落細,才能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要保護就要投入。生態環境投入不是無謂投入、無效投入,而是關(guan) 係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投入。以斷麵水質汙染補償(chang) 為(wei) 例,南通市通州區堅持“誰超標、誰補償(chang) ,誰達標、誰受益”原則,強化水環境整治。近年來,南通生態補償(chang) 資金達1.5億(yi) 元。真金白銀的投入,促進了治水資源的優(you) 化配置。立足實際,把生態環保專(zhuan) 項資金用在刀刃上、投到關(guan) 鍵處,有利於(yu) 推動保護工作精細化、製度化,讓長江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生態補償(chang) 是生態環境投入的直接體(ti) 現,製度創新則是推進持久保護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南通探索實施水環境流域補償(chang) 製度,從(cong) 上下遊城市之間延伸到上下遊區縣之間、上下遊鄉(xiang) 鎮之間,實現入江、入海、內(nei) 河重點河道全覆蓋。從(cong) 編製實施市域沿江生態帶發展規劃,到嚴(yan) 格落實長江保護法;從(cong) 構建市縣鎮村四級河長製責任體(ti) 係,到推進“一河一策”治理;從(cong) 法院優(you) 先受理環保類案件,到加強環境資源執法司法聯動……保護長江生態的實踐表明,必須加快製度創新、增加製度供給、完善製度配套、強化製度執行,在真抓嚴(yan) 管中為(wei) 護佑綠水青山築牢根基。
堅持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hui) 效益相統一,關(guan) 鍵要做到知行合一、凝聚合力。去年以來,南通市海門區青龍港綠地上“生長”出一片1.5萬(wan) 平方米的生態公益林,成為(wei) 集普法宣傳(chuan) 、科普教育和環境保護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修複基地,企業(ye) 也來此開展生態環境誌願服務。事實上,江蘇多地因地製宜、積極發力:南京新濟洲退出生產(chan) 生活功能,變身濕地公園;常州長江新北段,49家化工企業(ye) 關(guan) 停,成立相關(guan) 技術的創新中心……人們(men) 以不斷提升的保護意識為(wei) 墨,以人人參與(yu) 、人人貢獻的行動為(wei) 筆,勾勒出美麗(li) 的生態長卷。
《長江之歌》唱道:“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兒(er) 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歌詞動人心弦,也啟發人們(men) 牢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錨定目標,久久為(wei) 功,守住青山不放鬆、護好綠水不辭難,就一定能讓母親(qin) 河永葆生機活力,成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作者為(wei) 本報江蘇分社記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