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寫在青山綠水間
金秋九月,山川錦繡。近日,中央宣傳(chuan) 部、自然資源部向全社會(hui) 公開發布2021“最美自然守護者”先進事跡,馬銀國、任秀波、李大鵬、沈樂(le) 毅、鈕棟梁、薑文凱、殷躍平、董鴻儒、張輝等9人和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被授予“最美自然守護者”稱號。
他們(men) 之中既有貢獻突出的科學家,也有奮戰在耕地保護一線的執法工作者;既有兩(liang) 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的測繪人,也有堅守小島從(cong) 事海洋預報觀測工作的監測員、默默守護在林場和自然保護區的林草人……作為(wei)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生態文明的建設者,他們(men) 是廣大自然資源工作者的生動縮影,他們(men) 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對祖國和人民的莊嚴(yan) 承諾,向全社會(hui) 傳(chuan) 遞著平凡又偉(wei) 大的力量。
■ 紮根一線履職盡責,真情守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飯碗田”
浙江省杭州市餘(yu) 杭區永安村,稻花飄香,田間地頭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水寶說,“實施田長製6年來,村民保護耕地的意識增強了,全村5500多畝(mu) 基本農(nong) 田得到了統一有效管理。”
和永安村一樣,如今在杭州,每一塊田地都有了“田長”守護。這背後離不開浙江省杭州市國土整治中心主任沈樂(le) 毅的推動和努力,“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種田的積極性更高,良田沃野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來越好。”
從(cong) 劃定永久基本農(nong) 田到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再到“百千萬(wan) ”畝(mu) 永久基本農(nong) 田集中連片整治……長期工作在耕地保護崗位上,沈樂(le) 毅細心總結餘(yu) 杭經驗,在全市試點推廣田長製,創新了永久基本農(nong) 田網格化管理機製,將保護責任從(cong) 村委會(hui) 延伸到村民小組、從(cong) 村民小組延伸到種糧大戶,共同守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飯碗田”。他還創新推出無人機航拍、微信“隨手拍”等信息化手段,助推耕地保護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
在中原糧倉(cang) 河南,也有這樣一位耕地“守護者”。漯河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nong) 村亂(luan) 占耕地建房整治辦公室主任張輝,參加工作24年來,始終奮戰在耕地保護第一線。
為(wei) 了製止違法采沙行為(wei) ,張輝曾縱身跳進水深10多米的沙坑;為(wei) 了打擊破壞耕地偷挖盜采,他吃住在村裏緊盯死守,被同事稱為(wei) “拚命三郎”。用心用情守護腳下這方沃土良田,張輝說,“土地是農(nong) 民的命根子,看到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真誠笑臉,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一大早,馬銀國穿上迷彩服,足蹬黃膠鞋就出發了,他和往常一樣,又到山溝裏去觀察山坡和河床,加強地災預警。
紮根在自然資源工作一線41年,馬銀國作為(wei) 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高川鄉(xiang) 自然資源所原負責人,踏遍全鄉(xiang) 173平方公裏山山水水、溝溝坎坎,累計行程12萬(wan) 餘(yu) 公裏,把管好村民的“飯碗田”、保護好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財產(chan) 安全作為(wei) 自己的使命。
高川鄉(xiang) 風景如畫,有著豐(feng) 富的礦產(chan) 資源,土地也“特別金貴”,人均耕地不足0.1畝(mu) 。馬銀國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在礦業(ye) 秩序整頓中,非法采礦人把裝滿厚厚一遝現金的信封塞給他,他斷然拒絕……守土盡責,馬銀國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基層自然資源人的堅守。
■ 敬業(ye) 愛崗詮釋使命,無私奉獻嗬護青山綠水
內(nei) 蒙古自治區烏(wu) 蘭(lan) 察布市興(xing) 和縣,蘇木山森林公園花香鳥鳴,風景如畫。很難想象,眼前這片華北地區最大的人工林場,幾十年前曾是寸草不生的荒山。滄桑巨變的背後,有這樣一位“塞上愚公”——蘇木山林場原場長董鴻儒。
60多年前,為(wei) 了找到合適樹種,董鴻儒每天帶著幹糧,在當地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尋覓。他和工人們(men) 一起背著七八十斤重的樹苗或水箱,最遠要爬到15裏外的地方去種樹……
功夫不負苦心人。從(cong) 一棵樹到一片林,目前蘇木山森林麵積達18.6萬(wan) 畝(mu) ,以華北落葉鬆為(wei) 主的1000多萬(wan) 株樹木,連綿鋪開在幾十個(ge) 山頭。如今,83歲的董鴻儒像青山上的“不老鬆”,堅持作義(yi) 務宣講,講述蘇木山的故事,在他的感召下,成千上萬(wan) 的誌願者加入植樹造林的隊伍中……
在我國黃海中部,有一座叫千裏岩的小島,島上駐紮著自然資源部北海局千裏岩海洋環境監測站。“從(cong) 東(dong) 到西240步,從(cong) 南到北820步,這就是我的‘家’。”作為(wei) “守島人”,監測站站長薑文凱如是說。島上沒有淡水,沒有常住居民,所需食品、飲用水等都靠定期補給。每一次補給,上千斤的物資隻能靠上島人員肩扛手提。“70多米高、300多個(ge) 台階,一點一點搬到站上。”薑文凱說。
千裏岩是海洋防災減災的前沿哨所,北上影響黃渤海的台風,千裏岩會(hui) 提前觀測到第一手資料。“觀測數據關(guan) 係到億(yi) 萬(wan) 群眾(zhong) 的生命和財產(chan) 安全。”薑文凱說,作為(wei) “放哨人”,要準時將監測到的潮汐、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海洋與(yu) 氣象相關(guan) 的數據資料傳(chuan) 回陸地。工作生活不易,但他樂(le) 在其中。
每年入冬以後,上海市崇明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裏就會(hui) 熱鬧起來,大批遠道而來的越冬候鳥在這裏享受遷徙假期。“濕地上的草木魚鳥,都是我的‘孩子’,要細心嗬護它們(men) 健康成長。”東(dong) 灘自然保護區管理事務中心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主任鈕棟梁言語中充滿堅定。
“守護東(dong) 灘一方淨土,還鳥兒(er) 美麗(li) 家園”,不管是夜間灘塗執法,還是淩晨道口守候,鈕棟梁始終衝(chong) 在最前麵。冬季“夜鷹”行動,他在蘆葦叢(cong) 中一蹲就是幾小時;春季“春隼”行動,他嚴(yan) 格執法……在他的帶領下,區域內(nei)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鳥類種群數量顯著增加,“萬(wan) 鳥雲(yun) 集、魚翔淺底”的美麗(li) 畫卷徐徐鋪展。
2021年3月11日,江蘇省儀(yi) 征市市民陳雲(yun) 鳳冒雨來到省自然資源廳,將一麵寫(xie) 有“顯初心情係百姓 記使命公證登記”的錦旗,送到了“蘇小登”陶鎔麵前。錦旗的背後是對江蘇省自然資源確權登記服務的認可和鼓勵。
江蘇省自然資源廳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局的7名工作人員,爭(zheng) 當改革創新的“排頭兵”,“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zhong) 的幸福指數”,與(yu) 全省5600餘(yu) 名“蘇小登”一起戰鬥在保護自然資源、服務企業(ye) 群眾(zhong) 等崗位。“線上蘇小登”迄今已累計頒發電子證照2237萬(wan) 份。
■ 攻堅克難見證擔當,用心鑽研書(shu) 寫(xie) 精彩篇章
2020年5月27日上午11時整,我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測量登山隊員們(men) 在峰頂連續工作兩(liang) 個(ge) 半小時,對講機的另一頭,珠峰大本營指揮部裏,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與(yu) 隊員保持通話兩(liang) 個(ge) 多小時。任務順利完成,任秀波才發覺自己一直雙膝跪地,雙腿早已麻木。
這是任秀波第二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了。上一次2005年時,在海拔7500米突遇特大暴風雪,任秀波冒著雙手被截肢的危險,摘下羽絨手套進行20多分鍾的測繪作業(ye) 。勇於(yu) 攻堅克難,工作22年來,任秀波長期在野外一線從(cong) 事自然資源測繪工作,高原工作時長累計達4年多,先後參與(yu) 西部無人區測圖、海島礁測繪等30多項國家重大工程。
殷躍平也是一個(ge) “野外迷”。作為(wei)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首席科學家,殷躍平從(cong) 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40餘(yu) 年。憑借專(zhuan) 業(ye) 特長,每當重大地質災害發生時,救援現場總能看到他的身影。
我國地質災害點多麵廣,防範難度大,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必須走科技支撐之路。2018年以來,殷躍平開展滑坡“技防”研發與(yu) 試點,努力提高預警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前大家都說‘每個(ge) 滑坡都不一樣’,我偏要在千差萬(wan) 別中尋找共性。”目前,殷躍平帶隊研發的滑坡普適型監測技術和風險預警模型已在全國範圍內(nei) 試點推廣,推動了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從(cong) “人防”到“技防”的提升。
山東(dong) 省地質科學研究院紅色小樓裏,科技創新中心主任李大鵬辦公室的燈,夜裏總是亮著。“望著深夜的璀璨星空,仿佛凝視著3000米地下的金光閃閃。”李大鵬感慨。
“攻克深部勘查難題是自然資源人的職責。”2017年開始,李大鵬所在的創新團隊在膠東(dong) 地區開展3.5萬(wan) 米深部探測工作。他們(men) 成功實施“中國岩金第一見礦深鑽”,攻克了我國長期麵臨(lin) 的深部資源勘查技術難題。2020年,李大鵬和夥(huo) 伴們(men) 創新找礦方法,在棲霞市西城鎮的地下1000米又打到了“金娃娃”。
在李大鵬的辦公桌上,擺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取自馬裏亞(ya) 納海溝的3塊樣品。目前他和所在團隊正在參與(yu) 深海洋中脊岩漿熱液活動及成礦相關(guan) 研究。“用力鑽研深地、深空、深海,為(wei) 保障我國礦產(chan) 資源安全砥礪前行。”李大鵬說。
“腳下有泥土,肩上有擔當,心中有群眾(zhong) ”,建設美麗(li) 中國,“最美自然守護者”的身影成為(wei) 綠水青山間的亮麗(li) 風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