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紅橋 三河五岸煥異彩

發布時間:2022-09-13 15:46:00來源: 天津日報

 

  十年,奮進中的紅橋時不我待,每天綻放精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紅橋區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堅決(jue) 打贏棚戶區改造、創文創衛、招商引資、安全穩定四場硬仗,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教育興(xing) 區、土地強區發展舉(ju) 措,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建設達到新水平。

  這是紅橋城區麵貌變化最大的十年,是經濟社會(hui) 持續健康發展的十年,也是群眾(zhong) 得到實惠最多的十年。

  從(cong) 有著市區最大的棚戶區到提前超額完成棚改任務,從(cong) 產(chan) 業(ye) 基礎底子薄到厚植創新創業(ye) 發展沃土,從(cong) 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多到生態宜居百姓樂(le) 享品質生活……每一篇章,都在訴說著紅橋砥礪奮進、惠民興(xing) 區的動人故事──

  從(cong) 百年棚戶到夢圓安居

  這是百姓實現“住有所居”期盼的十年

  盛夏傍晚,住在紅橋區丁字沽街道風屏公寓的曲延萍和老伴兒(er) 剛剛吃過晚飯,正在悠閑地喝茶、看電視,此時屋外疾風驟雨,二人心中卻波瀾不驚。曲延萍說:“現在搬家了,再大的風雨也不怕了!”

  今年55歲的曲延萍曾在子牙河畔的“漁村”住了25年,嫁到那兒(er) 的第一天婆婆就告訴她要拆遷了,可直到曲延萍的閨女都要結婚了,三代人還蝸居在平房內(nei) 。

  那時,384米的河道上密密麻麻擠了563戶人家,最窄的胡同僅(jin) 容一人側(ce) 身通過。大堤上不通燃氣、暖氣,處處是私拉亂(luan) 扯的電線,幾家人共用一個(ge) 水龍頭,所有人共用一個(ge) 旱廁,生活極不方便,安全更是沒有保障。

  讓百姓“住有所居”一直都是黨(dang) 和政府的深情牽掛。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紅橋區堅持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天津工作“三個(ge) 著力”重要要求,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城市為(wei) 人民”的理念,認真落實市委“絕不允許高樓大廈背後還有貧民屋”要求和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工作部署,舉(ju) 全區之力完成棚戶區改造工作,努力讓全區人民共享經濟社會(hui) 發展成果。

  2018年6月21日,紅橋區啟動“漁村”搬遷改造工作。2018年7月3日,“漁村”最後一戶居民完成封房搬遷。短短13天,包括曲延萍一家在內(nei) 的563戶居民在當年主汛期來臨(lin) 前全部搬離,開啟了幸福新生活,百年“漁村”也正式謝幕,退出曆史舞台。

  看著眼前溫馨舒適的新家,曲延萍笑著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成了現實,我們(men) 打心眼兒(er) 裏感謝黨(dang) 、感謝政府、感謝這個(ge) 好時代!”

  2019年11月1日,紅橋區提前2個(ge) 月並超額完成棚戶區改造“三年清零”行動計劃任務,實際完成73.77萬(wan) 平方米,安置居民3.33萬(wan) 戶,直接受益群眾(zhong) 15萬(wan) 人,完成總量和受益群眾(zhong) 均占全市一半,幾代棚戶區居民期盼已久的安居夢終得一朝圓。

  “這是政治工程、幸福工程、生態工程、民生工程、發展工程、安全工程!”依托棚改,紅橋區幹部隊伍精神狀態和工作作風得到錘煉,1.16萬(wan) 戶特殊困難家庭得到就業(ye) 、入學、低保等救助幫扶;“漁村”、西沽南等片區汙水和廢棄物直排北運河等問題得到根除,新建、改擴建和規劃11所學校、3所醫院、3個(ge) 菜市場、21個(ge) 社區黨(dang) 群服務中心,3000畝(mu) 土地資源精準規劃利用,原棚戶區布局混亂(luan) 、產(chan) 權不清、人員混雜等問題得到徹底解決(jue) ,應急防汛、安全生產(chan) 、自建房屋整治等工作充分贏得主動……

  從(cong) “軟件作坊”到“科技巨人”

  這是春筍向陽集聚發展動能的十年

  伴隨鼠標“哢噠”一點,後台係統迅速運轉,不一會(hui) 兒(er) ,平麵設計便打破次元躍然而出,轉瞬間由2D圖紙變為(wei) 3D模型,這項名為(wei) “卓朗天工”的數字孿生3D可視化技術是由紅橋區上市企業(ye) ──卓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自主研發成功的。

  從(cong) 隻有兩(liang) 個(ge) 大學生的“軟件作坊”到成長為(wei) 天津第一家在行業(ye) 信息化總體(ti) 集成領域主板上市的“科技巨人”,這家公司隻用了十餘(yu) 年時間。卓朗科技創始人、總經理張坤宇坦言,公司的快速成長離不開對自主創新的堅守和對“智能製造”的深耕,更離不開黨(dang) 和政府的扶持幫助。

  “成立初期,區內(nei) 企業(ye) 孵化器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創業(ye) 場所,還給了大幅度租金減免和一部分研發啟動資金。”張坤宇說,依靠便利條件,他和創業(ye) 夥(huo) 伴按照第一個(ge) 客戶邢台機械軋輥廠實際生產(chan) 需求,自主研發出爐料配比軟件和工藝仿真模擬軟件,降低了噸鋼冶煉成本,成功賺到第一桶金。

  政策紅利精準“滴灌”,給資金、給場地、給榮譽……在紅橋區傾(qing) 心傾(qing) 力幫扶下,卓朗科技乘借創新創業(ye) 東(dong) 風,迅速在這片沃土上發展壯大,一躍成為(wei)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中國軟件500強企業(ye) 、雲(yun) 計算100強企業(ye) 。

  如今,像卓朗科技這樣茁壯成長的“春筍企業(ye) ”正在這裏不斷破土而出。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設計院被認定為(wei) 國家企業(ye) 技術中心,“異鄉(xiang) 好居”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留學生海外租房互聯網服務平台、行業(ye) 領先的全球公寓預訂平台,聖威科技入選天津市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紅橋區國家科技型企業(ye) 已達194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達98家,全區技術合同成交額71.05億(yi) 元,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有效量為(wei) 36.7件,居全市前列。

  為(wei) 進一步激發企業(ye) 發展活力和創新動力,紅橋區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麵推行“五減”“四辦”、承諾製審批、容缺後補等“放管服”改革舉(ju) 措,全區784項政務服務事項全部實行清單化管理,建成“一站式”全流程政務服務中心,減少各類證明材料376項,深化“網上辦、掌上辦、不見麵”等政務服務模式,將企業(ye) 開辦時間壓縮至1天。

  得益於(yu) 良好的營商環境、3000畝(mu) 土地空間和城市配套優(you) 勢,紅橋區全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核心節點”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主要節點,努力建設京津冀同城商務區,更多的優(you) 質“種子”正在紮根或持續孕育中,中國建材集團“綠色數智雙碳創新中心”項目、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創新研究中心”項目、中郵證券天津分公司、利安人壽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新項目落地實施,一浪高過一浪的投資熱潮正不斷湧來。

  從(cong) “有沒有”到“好不好”

  這是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的十年

  “都說變化太大了!遠房親(qin) 戚幾年沒來,還以為(wei) 是找錯地方了!”59歲的魯蓓樂(le) 得合不攏嘴。

  社區環境整潔有序、樓體(ti) 外牆修葺一新、綠化景觀鬱鬱蔥蔥……在紅橋區鈴鐺閣街道康華裏小區住了快20年的魯蓓感慨,這些年,隨著創文創衛、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的推進,小區周邊環境是越來越好,大夥(huo) 兒(er) 住得也越來越舒心。今年4月,喜事再添一件:自己的樓門開始加裝本小區第一部電梯。

  麵對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好生活需求從(cong)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新期盼,近年來,紅橋區持續深化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體(ti) 製機製創新,通過一網多格全域覆蓋、一聲哨響報到督辦、一座平台科技支撐等“十個(ge) 一”工作機製推動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始終堅持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連年組織實施20項民心工程,關(guan) 心關(guan) 愛“一老一小”和特殊困難群體(ti) ,加快推進城市功能更新工程……幼有善育、學有優(you) 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yang) 、住有宜居、勞有厚得、弱有眾(zhong) 扶不斷取得新進展,一幅幅幸福的民生圖景,帶著溫度在三河五岸徐徐展開。

  “我家樓下就是個(ge) 大公園,風景特別好,我每天都得去遛幾圈。”西沽街道水木天成第一社區居民王穎為(wei) 幸福生活由衷點讚。

  王佳家住和苑街道夢和園小區,今年9月,她的女兒(er) 將在附近的新華中學和苑學校就讀初一。她說:“這所學校離家近、環境好,還是與(yu) 新華中學合作辦學,師資力量雄厚,我們(men) 很滿意。”在紅橋區,越來越多的適齡少年兒(er) 童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you) 質均衡的教育。

  從(cong) 衣食住行到業(ye) 教保醫,“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投射在紅橋百姓生活的細節裏。想看書(shu) ,社區有圖書(shu) 館;老人就餐,家門口有老人家食堂;需要就醫,社區醫院有全科門診,滿足多種便民服務需求的“15分鍾生活圈”,讓美好“近在咫尺”。

  十年間,紅橋一步一個(ge) 腳印實現跨越式發展。眺望前行路,紅橋兒(er) 女壯誌在胸、豪情滿懷,將一如既往團結奮鬥、勇毅前行,奮力繪就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壯美新畫卷。

  區委書(shu) 記訪談

  加快建設大都市中心城區

  ──訪紅橋區委書(shu) 記李清

  市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清晰描繪了今後一個(ge) 時期,我市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大都市的宏偉(wei) 藍圖,聚焦大會(hui) 明確的奮鬥目標,紅橋區有哪些發展思路和重點舉(ju) 措?記者采訪了紅橋區委書(shu) 記李清。

  “紅橋區深入學習(xi) 貫徹市第十二次黨(dang) 代會(hui) 精神,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教育興(xing) 區、土地強區發展舉(ju) 措,加快推動黨(dang) 的建設和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以優(you) 異成績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李清說。

  李清表示,要聚精會(hui) 神抓黨(dang) 建,堅持把黨(dang) 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大力開展對黨(dang) 、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忠誠教育,精心組織開展“迎盛會(hui) 、鑄忠誠、強擔當、創業(ye) 績”主題學習(xi) 宣傳(chuan) 教育實踐活動工作,堅定捍衛“兩(liang) 個(ge) 確立”、堅決(jue) 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持續推動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向縱深發展,深入開展作風紀律建設年行動,推動全區黨(dang) 員幹部在崗就要履職、在位就要有責。

  在一心一意謀發展方麵,李清說:“要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天津西站綜合交通樞紐優(you) 勢和3000畝(mu) 土地空間優(you) 勢,加快打造‘軌道上京津冀核心節點’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重要節點,努力建設京津冀同城商務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攻堅年行動,積極推動西站前廣場、同義(yi) 莊、西於(yu) 莊等地塊開發建設,努力吸引更多央企、上市企業(ye) 落戶紅橋。加快實施大胡同地鐵功能征遷,抓好中海油創新研究中心、麗(li) 水苑地塊等重點項目,深化國有企業(ye) 改革,持續壯大全區經濟實力、增強長遠發展後勁。”

  李清表示:“要始終真心實意辦實事,深化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十個(ge) 一’工作機製,完善‘三級平台、四級網格’,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紅橋。穩步實施基礎教育設施布局專(zhuan) 項規劃,引進用好優(you) 質教育資源。加快推進紅橋中醫醫院、區婦幼保健中心新址建設,建成啟用新檔案館,辦好勝災等菜市場。深化城管領域改革,紮實開展燃氣安全整治‘百日行動’,全力抓好防汛應急和安全生產(chan) 各項工作。統籌推進群眾(zhong) 就業(ye) 、救助幫扶等工作,努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惠及44萬(wan) 紅橋百姓。”

  民生新看點

  延伸觸角 多元共治

  “金領花園小區2號樓門前私家車、共享單車亂(luan) 停堵塞消防通道。”近日,快遞小哥李誌偉(wei) 在派件時發現安全隱患,第一時間拍照上傳(chuan) 至網格平台,紅橋區三條石街道金領國際社區收到反饋問題後立即聯係車主和運維企業(ye) ,打通了消防通道。

  如今,紅橋區很多外賣小哥、快遞小哥都像李誌偉(wei) 一樣有了一份“新工作”,以“誌願網格員”的形式參與(yu) 疫情防控、平安建設、文明創建等工作,助力基層治理。

  “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工作性質特殊,自帶城市探頭、街域管家、環保騎士、流動喇叭等‘隱藏技能’,有著成為(wei) 基層治理靈敏觸角的天然優(you) 勢。”金領國際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於(yu) 蕾介紹說,目前,全區正大力推動新就業(ye) 形態群體(ti) 納入基層黨(dang) 建格局,這也是紅橋區黨(dang) 建引領基層治理“十個(ge) 一”工作機製中“一網多格全域覆蓋”的有益探索。

  據了解,上崗2月餘(yu) ,金領國際社區的9名“誌願網格員”已累計發現、上報樓道堆物、路麵損壞等問題數十件,為(wei) 社區環境治理、安全隱患排查帶來“加速度”。

  安居惠民 生態送福

  這兩(liang) 天,紅橋區西於(yu) 莊街道翠山樓社區不少居民驚喜地發現,家門口的子牙河濱河公園又變了模樣,添了“新裝”。

  隻見一艘精致的紅船造型標誌牌上嵌著“紅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公園”字樣,周邊設立著“誌願服務”“小院講堂”等文明實踐活動固定標識,靈動的房屋樣式展板上一段段文字、一張張照片正動情述說著“漁村”從(cong) 百年棚戶到生態綠廊的美麗(li) 嬗變。

  “活著→生活→美好生活”,和老鄰居們(men) 相約公園敘舊的“漁村”居民胡順來在展牌前陷入遐思,過往在棚戶區生活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為(wei) 留住“漁村”鄉(xiang) 愁記憶,打造具有濱河特色的休閑健身場所,“漁村”整體(ti) 搬遷後,紅橋區因地製宜,快速啟動築堤、修路和公園建設。14萬(wan) 平方米的子牙河濱河公園分兩(liang) 期投用,濕地景觀、親(qin) 水平台、健身步道、智能體(ti) 育設施等一應俱全,兼備生態、休閑、遊憩功能。

  “建成後我來過好幾次了,每次都有新變化、新感受。”胡順來說,徜徉綠樹藍天碧水間,有對過往的回憶,也有對幸福當下的珍惜和對未來的希冀,讓人不禁感歎:“美好生活不外如是!”(記者 張雯婧 插畫/孟憲東(dong)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