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河湖治理難題 南京“建鄴經驗”入選全國社會治理創新案例
人民網南京9月15日電 (馬曉波)日前,中國社會(hui) 治理研究會(hui) 、浙江大學社會(hui) 治理研究院公布“全國社會(hui) 治理創新案例(2022)”入圍名單。《南京市建鄴區構建“六化”體(ti) 係破解中心城區河湖治理難題》項目上榜,這也是江蘇全省水務係統、城區河湖治理領域唯一入圍案例。
所謂“六化”體(ti) 係,即建鄴區以“河長製”工作為(wei) 引領,突出因地製宜的“特色化”治理路徑,打造科技驅動的“智慧化”水務平台,夯實健康持續的“生態化”自然基底,創新各方參與(yu) 的“多元化”防汛模式,營造愛水護水“社會(hui) 化”治理氛圍,探索直達末端的“精細化”管理方法。
南京市建鄴區緊鄰長江,區內(nei) 水網密布、河道縱橫。“建鄴地處全市汙水處理係統末端,在過去經常發生汙水翻堰漫溢,汙染水質的問題。”建鄴區水務局局長張明浩介紹,為(wei) 此,該區推動了“智慧水務”平台從(cong) “收集處理”信息,向直接參與(yu) “預警處置”的更高智能形態轉變。在前期建設的“智慧管網”“智慧防汛”“智慧河湖”等子係統基礎上,建設窨井“智慧液位”預警係統。2021年首批選定110個(ge) 窨井和截流設施,安裝高精度智能液位傳(chuan) 感器,構建“智慧液位”監管預警平台,實時監測窨井水位高度,並依托GIS係統形成地理分布圖,實現精準調度處置。試運行以來,已發現處置1100餘(yu) 起事件,平均響應時間從(cong) 4小時縮短至5分鍾,響應方式從(cong) “事後補救”向“事前預防”轉變,汙水翻堰漫溢從(cong) 而導致水質汙染的症結得到有效解決(jue) 。
不僅(jin) 如此,建鄴區還開創了“特色化”治理路徑。2020年初,建鄴區各級河湖長在巡查中發現,工地基坑水排入河道後,排水口附近水體(ti) 發黃且混濁。建鄴區河長辦隨即委托專(zhuan) 業(ye) 水質檢測單位開展排查監測,結果發現,不僅(jin) 鐵離子含量高,氨氮值也嚴(yan) 重超標。經分析,建鄴區原農(nong) 業(ye) 用地多,化肥農(nong) 藥殘留及汙水管網滲漏等原因造成了地下水超標。由於(yu) 國內(nei) 尚無明確規定禁止直排基坑水,處理技術也無標準可循,更缺少市場規範和監管,解決(jue) 難度極大。
建鄴區以“先解決(jue) 問題再說”的態度,一方麵約談工地項目方,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教育;一方麵加強監管,每月對排水工地進行至少3次抽樣監測,將未達標單位列入負麵名單,限期整改;同時向新型研發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ye) 廣發“英雄帖”,篩選13家水處理企業(ye) ,通過市場化運作參與(yu) 基坑水治理;牽頭製定了國內(nei) 首個(ge) 《基坑水排水處理技術規範》團體(ti) 標準……多方合力之下,截至目前,建鄴區已撬動社會(hui) 資本5000餘(yu) 萬(wan) 元,推動43個(ge) 工地參與(yu) ,日均處理量最高達3萬(wan) 噸,真正實現了從(cong) “帶汙進河”到“清潔補水”的轉變,全區水質大幅度改善。該項工作由此獲江蘇省政府真抓實幹激勵表揚,省河長辦全省推廣。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演進,人口密集、工業(ye) 化程度高的大中型城市麵臨(lin) 巨量生活汙水和工業(ye) 廢水的處理困難,極端天氣頻發態勢與(yu) 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普遍不高的矛盾,城市快速發展與(yu) 基礎水利水務設施配套不夠等難題,城市治水已成為(wei) 亟需解決(jue) 的現實問題。”張明浩說,建鄴區作為(wei) 省會(hui) 城市的中心城區,具有相當程度的代表性,其“六化”體(ti) 係的提出和實踐,著力破解了中心城區河湖治理難題,有效解決(jue) 了自淨能力不足和外源汙染複雜等頑疾。目前,相關(guan) 做法已經在南京市、江蘇省乃至全國推廣複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