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灤平:綠色“金牌”引領鄉村振興
人民網石家莊9月17日電 全麵治理和改善生態環境,讓河兩(liang) 岸山清水綠風景如畫,助推綠色循環農(nong) 業(ye) 發展;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和土地資源優(you) 勢,著力培育中藥材種植綠色產(chan) 業(ye) ,為(wei) 百姓開出致富良方;使出“繡花”功夫,創建國家綠色礦山示範區,產(chan) 出了美麗(li) ,也帶來了財富……近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上取得了積極成效,2021年該縣還成為(wei) 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灤平縣‘首都水源涵養(yang) 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多年建設和實踐的結果。”灤平縣委書(shu) 記高浚力說,特別是“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這塊國字“金牌”,讓灤平縣生態經濟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信心更強,動力更足。
涵養(yang) 水源 好水“育”出惠民的“果”
在狹長、線狀的灤平板塊上,有兩(liang) 條河流凸顯:一條自縣城向西流經11個(ge) 鄉(xiang) 鎮,流長64.1公裏,流域麵積1418平方公裏,是北京重要飲用水源潮河,流域內(nei) 多為(wei) 農(nong) 業(ye) 區域;一條由縣城向東(dong) 流經轄8個(ge) 鄉(xiang) 鎮,流長64公裏,流域麵積1587平方公裏,是天津重要飲用水源灤河。
“以前,很多村民在潮河河道裏種上莊稼,打完的農(nong) 藥瓶子也直接扔到河裏,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灤平縣虎什哈鎮西營房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李樹民說,現在可不一樣了,村裏收回河道內(nei) 的33戶小片開荒,退田還河,生態環境逐漸恢複的同時,野生灰鶴的數量也從(cong) 過去的幾隻到現在的100多隻,還有白鷺、天鵝也時常出現,吸引了許多外地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
“每當有村民和我說‘赤麻鴨又來了,蒼鷺也來了,得好好看著點’時,我這心裏特別感動,特別開心。”李樹民深知保護好這條河流的責任和使命——水源涵養(yang) ,供給優(you) 質水。
據了解,自2005年起,經過不懈努力,灤平先後在潮河流域11個(ge) 鄉(xiang) 鎮建設了定點垃圾填埋場7座,村級簡易垃圾填埋場23座,基本消納了11個(ge) 鄉(xiang) 鎮年產(chan) 生的生活垃圾,在潮河保護的曆史中,對改善潮河水環境質量起到了至關(guan) 重要的作用,河流水質基本穩定在三類標準。為(wei) 了從(cong) 三類水質提升到二類,2018年,每年又增加投入資金1372萬(wan) 元,實現了農(nong) 村環衛一體(ti) 化管理。
同時,由於(yu) 這幾年灤平的養(yang) 殖業(ye) 迅速發展,形成大量散養(yang) 戶和1300家的規模養(yang) 殖場,為(wei) 實現綠色循環農(nong) 業(ye) 發展,該縣從(cong) 2014年起在潮河流域實施了畜禽養(yang) 殖業(ye) 汙染減排工程,先後建成初具規模生物肥業(ye) 有限公司7個(ge) ,年可處理糞汙50萬(wan) 噸,為(wei) 有機農(nong) 業(ye)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7年10月15日,灤平獲批為(wei) “國家有機產(chan) 品認證示範創建縣”。
統計顯示,截至2020年年初,337個(ge) 農(nong) 副產(chan) 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綠色有機認證,有機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突破6億(yi) 元,占當年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的10%以上。這些“棚中菜”“林中果”成為(wei) 京津市民的“盤中餐”,也讓灤平的“冬閑”成為(wei) “豐(feng) 收季”。
2022年4月28日,國家第二批生態環境導向開發(EOD)試點項目——潮河流域(灤平段)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項目位列全國58個(ge) 項目之首。現在的灤平,在做大做強“環境保護-涵養(yang) 水源-產(chan) 業(ye) 融合-放大水效益”綠色融合產(chan) 業(ye) 鏈的道路上不斷前進,讓優(you) 質的水“長”出更多的惠民果實來。
綠水青山 好藥材拓寬興(xing) 縣富民路
灤平縣地處燕山腹地,是華北地區多種動植物資源的天然寶庫,境內(nei) 有野生中藥資源420餘(yu) 種,是“熱河黃芩”“北蒼術”“北柴胡”的道地產(chan) 區,其中“熱河黃芩”是全國久負盛名的道地品種。
9月的灤平,秋高氣爽。在灤平縣金溝屯鎮下營子村的中藥材種植基地,村民權少維正忙著為(wei) “雞冠花”除草。
“2015年,家裏土地流轉後,我就來中藥材種植基地工作了,現在的收入增加得真不少!”權少維算起去年的收入說,他在基地工作一年能掙2萬(wan) 元,年底分紅940元,每年還可以獲得流轉土地租金5200元,算下來一年能收入2.6萬(wan) 多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近年來,在灤平縣依靠中草藥產(chan) 業(ye) 發展致富增收的群眾(zhong) 越來越多。這樣的變化,是該縣積極探索“中藥材全產(chan) 業(ye) 鏈富民模式”的結果。2014年以來,灤平縣以中醫農(nong) 業(ye) 、中藥產(chan) 業(ye) 、健康營養(yang) 套餐、功能食品為(wei) 重點,帶動發展了中鴻記、久財農(nong) 牧、奇灤中藥飲片等市級以上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65家;圍繞中藥材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打造了熱河花海小鎮特色中草藥產(chan) 業(ye) 模式,幾年來通過采取“企業(ye) +合作社+農(nong) 戶”的經營方式,培育中藥材生產(chan) 加工企業(ye) 6家,中藥材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46家,年加工營銷中藥材能力達到20萬(wan) 噸。
截至目前,灤平縣中藥材總麵積突破14萬(wan) 畝(mu) ,被河北省政府確定為(wei) “燕山中藥材經濟核心示範區”,中藥材產(chan) 量達5.68萬(wan) 噸、產(chan) 值19.8億(yi) 元,建成省級中藥材種植示範園7個(ge) 、千畝(mu) 以上特色溝域經濟17條。全縣中藥材種植及加工企業(ye) 6家,從(cong) 業(ye) 人員12950人,帶動群眾(zhong) 9750戶,16789人,實現主營業(ye) 務收入16.4億(yi) 元。
“河北共舉(ju) 辦了三屆藥發大會(hui) ,其中兩(liang) 屆都在我們(men) 灤平舉(ju) 行。可以說,中藥材產(chan) 業(ye) 已成為(wei) 我縣生態產(chan) 業(ye) 助農(nong) 的特色項目,也是一張以藥富民的新名片。”灤平縣副縣長孫占義(yi) 說,接下來,灤平將構建起產(chan) 、加、研、銷一體(ti) 化的中醫藥產(chan) 業(ye) 體(ti) 係,並開始輻射帶動休閑旅遊、健康養(yang) 生等產(chan) 業(ye) 的全麵發展,積極打造“藥醫養(yang) 遊融合”的中醫藥全產(chan) 業(ye) 鏈。
綠色礦業(ye) 助推生態發展更可持續
走進灤平縣小營鎮二道溝門村,寬闊的柏油馬路、整齊統一的房屋、幹淨的街道,還有內(nei) 容豐(feng) 富的文化牆……這樣的村容村貌,讓生活其中的村民心情愉快、舒暢。村民王大姐說:“以前可不是這樣,附近有礦山,平時都不敢開窗戶,礦區路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環境好了,走路沒揚塵了,窗戶也打開了,廣場舞也跳上了,大家過得可開心了!”
這得益於(yu) 灤平縣這些年深入推進礦山環境整治,全力打造綠色礦山的各項舉(ju) 措。據了解,2003年,灤平縣靠礦業(ye) 崛起,經濟增速居承德市第一。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礦山環境汙染。
“必須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wei) 立縣之本”,多年來,灤平縣委、縣政府積極治理,對原來128個(ge) 礦山礦業(ye) 不斷整合和提升,特別是以河北首個(ge) “國家綠色礦業(ye) 發展示範區”建設為(wei) 契機,全力推進礦山生態修複,實施了81個(ge) 鐵選企業(ye) 技改升級項目,累計投資76億(yi) 元,製定了河北首個(ge) 綠色礦山建設地方工作標準,三年時間完成礦山防塵、抑塵工程515萬(wan) 平方米、覆土回填311萬(wan) 平方米、綠化476萬(wan) 平方米,累計修複礦山生態環境60平方公裏。截至目前,全縣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32個(ge) ,8家礦業(ye) 企業(ye) 入選國家級綠色礦山名錄庫,榮獲了全國綠色礦山突出貢獻單位,綠色礦業(ye) 經濟已成為(wei) 灤平縣名副其實的綠色經濟支柱產(chan) 業(ye) 。
實際上,灤平縣獲得“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這塊綠色“金牌”的過程也是全縣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全過程。
2020年,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中國品牌論壇上,灤平縣“中藥材全產(chan) 業(ye) 鏈富民模式”榮獲“全國精準扶貧優(you) 秀案例”;2021年2月,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hui) 上,灤平縣委被授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ti) ”榮譽稱號;2021年,灤平縣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107元,同比增長13%……
今天,站在新起點上,灤平縣廣大幹部群眾(zhong) 正自覺扛起“首都水源涵養(yang) 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政治責任,以實實在在的行動當好首都生態“護城河”,以生態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楊文娟、邵帥、李本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