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候鳥監測員陳嚴雪:行走的鳥類百科全書

發布時間:2022-09-28 15:01:00來源: 浙江日報

  戴窄簷帽,身穿迷彩服,一手望遠鏡,一手長焦相機。采訪當天,記者見到陳嚴(yan) 雪時,他正蹲伏在草叢(cong) 中,聚精會(hui) 神地觀察著不遠處剛剛遷徙而來的黑臉琵鷺。

  “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對生態環境要求很高,全國各地都很少見,不過它們(men) 卻是漩門灣濕地公園的‘常客’。”陳嚴(yan) 雪壓低聲音興(xing) 奮地說。伴隨著相機的快門聲,黑臉琵鷺在水間嬉戲的畫麵被記錄在鏡頭裏。

  85後陳嚴(yan) 雪是台州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科普宣教科工作人員,也是這片濕地唯一的候鳥監測員。每天他都要扛著10多斤重的設備,在公園裏巡查,觀察候鳥動向,濕地深處的每一個(ge) 灘塗、每一片蘆葦蕩都留下了他的腳印。

  辛苦單調的工作,陳嚴(yan) 雪卻樂(le) 此不疲。8年時間,陳嚴(yan) 雪已經與(yu) 上百種鳥類“麵對麵”,為(wei) 濕地科普積累了上萬(wan) 張照片。

  每次在濕地發現一種鳥類新記錄,都是他工作中的高光時刻

  從(cong) 黃嘴白鷺繁殖點往回走的路上,經過一處河塘濕地,這裏聚集著數十隻鳥兒(er) ,它們(men) 有的停駐在岸邊嬉戲,有的飛翔在湖麵上覓食,嘰嘰喳喳吵個(ge) 不停。陳嚴(yan) 雪停下腳步,讓我們(men) 稍等片刻。

  “這是黑翅長腳鷸,有著細長鳥喙,腿是紅色的,頸背具有黑色斑塊……”陳嚴(yan) 雪舉(ju) 著望遠鏡,來回調整角度,不一會(hui) 就分辨出了鳥兒(er) 的種類。別看他現在對鳥兒(er) 如數家珍,2014年剛入職時,他卻是個(ge) 門外漢。

  “當時,濕地裏關(guan) 於(yu) 鳥類的介紹隻有文字沒有配圖,我對鳥類知識也一竅不通。”本著對一份職業(ye) 的尊重,陳嚴(yan) 雪他自掏腰包,花了4萬(wan) 多元買(mai) 了相機和鳥類圖譜,每天下班以後就對著圖譜比照拍到的照片和視頻。

  “現在應該能認出300多種鳥類,玉環轄區內(nei) 拍到過的鳥類我基本都能辨認出來。”日積月累中,陳嚴(yan) 雪儼(yan) 然成了“行走的鳥類百科全書(shu) ”。

  最開始,陳嚴(yan) 雪給候鳥拍照隻是為(wei) 了學習(xi) ,以便更快掌握鳥類知識,卻在無意間把攝影發展成了愛好。“到現在還記得拍到黑臉琵鷺時內(nei) 心的激動,那是我第一次拍到這麽(me) 珍貴的鳥類,從(cong) 那以後我就愛上了觀鳥拍鳥。”陳嚴(yan) 雪回憶道。

  黑臉琵鷺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球僅(jin) 有6000多隻,被稱為(wei) 鳥中的“大熊貓”。2012年,漩門灣濕地首次發現黑臉琵鷺,但沒有高清照片存檔。陳嚴(yan) 雪意外拍到黑臉琵鷺的照片後,通過仔細比對圖譜,才確認了它的“身份”。

  “每次在濕地發現一種鳥類新記錄,都是我工作中的高光時刻。”陳嚴(yan) 雪說,當春秋候鳥遷徙之際,他都會(hui) 打起十二分精神,細細辨認湖麵上的每一隻鳥,生怕錯過任何一位“驚喜來客”。

  有些鳥類的區別非常細微,不仔細看根本無法辨認。陳嚴(yan) 雪為(wei) 了拍到高清照片,常常搭著帳篷,整天守在濕地裏。“拍一張照片蹲點兩(liang) 三個(ge) 小時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候為(wei) 了拍到滿意的照片連著在一個(ge) 地方蹲守了十幾天。”陳嚴(yan) 雪說。

  早上7時他都會(hui) 扛著“長槍短炮”,水陸兼程巡查一圈

  回到漩門灣濕地公園科普館已是上午10時,陳嚴(yan) 雪的衣服都被汗水濕透,而他的日常巡護工作還沒有結束。

  “一般我會(hui) 從(cong) 分水山經過漩門二期塘壩到小青島,再從(cong) 濕地內(nei) 部道路繞回到科普館的碼頭,最後開船出去在玉環湖上巡查一番。”這是陳嚴(yan) 雪為(wei) 自己精心設計的監測線路,不僅(jin) 能最大程度觀測到濕地裏的候鳥,還可以保持不遠不近的距離,不打擾它們(men) 的生活。

  漩門灣濕地公園規劃總麵積31.48平方公裏,其中淺海灘塗7.06平方公裏、水域麵積16.7平方公裏。這也意味著,陳嚴(yan) 雪必須水陸兼程。早上7時,他都會(hui) 準時扛著“長槍短炮”,沿著這條路線巡查一圈,一趟至少要兩(liang) 個(ge) 小時,風雨無阻。作為(wei) 鳥類監測員,陳嚴(yan) 雪的另一項工作是對棲息在濕地的鳥類進行疫源疫病監測。“一方麵要記錄鳥的品種和數量,另一方麵要觀察它們(men) 的健康狀況。”陳嚴(yan) 雪介紹,鳥類疫源疫病監測是一項全國性的工作,其數據將直接錄入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網係統,為(wei) 全國候鳥的疫源疫病防控工作提供數據參考。

  10月底候鳥開始大規模遷徙,陳嚴(yan) 雪便會(hui) 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

  漩門灣是候鳥遷徙的驛站,每年10月底至次年4月都有數萬(wan) 隻候鳥飛抵,更有許多珍貴的國家重點保護鳥類在濕地裏歇腳。每到這個(ge) 時間點,陳嚴(yan) 雪在戶外的工作時長也隨之增加,他整天蹲守在濕地裏,試圖在成千上萬(wan) 的鳥兒(er) 中找到最獨特的那些。

  2021年4月,陳嚴(yan) 雪在監測時發現一群紅頸濱鷸中混進了一隻勺嘴鷸,它是極度瀕危物種,全球不到500隻。陳嚴(yan) 雪翻看著相機裏的照片,難掩內(nei) 心的激動,他立刻聯係濕地管理人員,著手為(wei) 勺嘴鷸營造一個(ge) 安全的停歇覓食補充地,並與(yu) 相關(guan) 的勺嘴鷸遷徙研究機構聯係,上報它的行蹤。

  當發現這隻鳥兒(er) 腳上戴著編碼為(wei) 淺綠34的環誌時,陳嚴(yan) 雪被告知它還有一位環誌編碼為(wei) 淺綠29的雄性伴侶(lv) 。為(wei) 把另一隻鳥兒(er) 找出來,他帶著設備和帳篷,在濕地蹲守了整整一個(ge) 星期。“雖然最後沒有找到淺綠29號勺嘴鷸,但拍到了另一隻沒有環誌的勺嘴鷸,辛苦沒有白費!”

  每日忙碌,隻為(wei) 鳥兒(er) 生活得更舒適

  在同事眼裏,陳嚴(yan) 雪像鳥兒(er) 的保姆。這個(ge) 個(ge) 子不高、平時話很少的人,一提到鳥兒(er) 便滔滔不絕。他每天都會(hui) 整理上報監測到的鳥類情況,也會(hui) 提出建議,比如及時清理淤泥、維護生活環境、保證食物鏈等,讓鳥兒(er) 在漩門灣濕地生活得更舒適。

  “這群斑嘴鴨去年10月在這裏越冬後,就沒有飛離,而是留下來生活繁殖,這非常難得。”因為(wei) 無法靠近湖中心的綠島保育區,陳嚴(yan) 雪帶我們(men) 來到了監控室,從(cong) 屏幕中認識濕地裏的新住戶。

  自從(cong) 斑嘴鴨“落戶”漩門灣濕地後,陳嚴(yan) 雪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到了它們(men) 身上,一有時間就盯著監控視頻看。“我們(men) 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它們(men) 在這裏住得舒心,如果周邊‘鄰居’太多,還要適當投料喂食,不能把它們(men) 餓跑了。”陳嚴(yan) 雪說。

  隨著漩門灣濕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這裏的“訪客”也越來越多。“2012年的時候監測到的隻有125種,現在已經增加到256種,像東(dong) 方白鸛、黑臉琵鷺、卷羽鵜鶘等‘稀客’越來越多,有的停留時間達6個(ge) 月。”

  與(yu) 之同時,陳嚴(yan) 雪感覺自己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本來,他隻是單純做觀鳥記錄的“觀鳥人”,如今,他還要做鳥類研究、遷徙候鳥保護、候鳥棲息地管護並參與(yu) 鳥類環誌、全球鳥類同步調查,為(wei) 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出謀劃策,他撰寫(xie) 的《科學保護玉環漩門灣國家濕地公園》等文章,更是為(wei) 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決(jue) 策參考。

  在空閑的時候,陳嚴(yan) 雪還會(hui) 在濕地科普館當講解員。他說:“想盡自己的力量提高公眾(zhong) 的護鳥愛鳥意識,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護鳥人’的行列,讓漩門灣濕地真正成為(wei) 候鳥的樂(le) 園。”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