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進”“退”之間 江陰奏響長江大保護生態蝶變曲

發布時間:2022-09-29 09:34:00來源: 人民網-江蘇頻道

  秋日午後,江陰市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保護小區的江灘上,不時有鳥兒(er) 在蘆葦叢(cong) 裏嬉戲,視線的盡頭是浩浩湯湯的長江。

  水之南,謂之陰。江陰因地處長江之南而得名,擁有35公裏的長江深水岸線、13條入江河道。高峰時期,江陰曾開發了超過2/3的長江岸線,有4條入江河道水質不能穩定達標。隨著“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成為(wei) 共識,江陰主動調整港口功能,對碼頭、工廠、輪渡等沿江生產(chan) 岸線退讓搬遷。2020年10月,自然資源部推出第二批共10個(ge) 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典型案例,“江蘇省江陰市‘三進三退’護長江促生態產(chan) 品價(jia) 值實現案例”榜上有名。

  “退”出舊模式,“進”入新未來,江陰兼顧長江保護與(yu) 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退”為(wei) “進”,推進長江岸線整治

  在江陰港6號碼頭,一艘滿載著巴西進口金屬礦石的貨船正在停靠,卸船機抓取物料,通過皮帶機係統傳(chuan) 送到堆場。自動化的運輸方式替代了傳(chuan) 統的汽車接駁運輸,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杜絕了揚塵問題。

  “以前在老產(chan) 區的港口,像這樣的鞋子根本沒法穿。”江蘇江陰港港口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dang) 委副書(shu) 記劉華指著腳上的白鞋感慨,雖然搬遷後岸線變短了,但港口在設計、工藝上都比原來更先進,硬件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十年前,江陰港將碼頭從(cong) 中心城區整體(ti) 搬遷到遠城區。退城搬遷十年來,江陰港口集團年貨物吞吐量增長3.65倍,外貿貨物吞吐量增長9.8倍,連續兩(liang) 年金屬礦石吞吐量超億(yi) 噸,居全國港口第七位、長江港口第一位。

  據了解,2016年至2021年,江陰關(guan) 停取締了“散亂(luan) 汙”企業(ye) 4214家、關(guan) 閉化工生產(chan) 企業(ye) 181家,2021年單位地區生產(chan) 總值能耗較2016年末下降20%;清退碼頭、工廠、輪渡站,將江蘇省政府批複的23.4公裏港口岸線主動壓縮到16.85公裏。

  生產(chan) 退、汙染退、低端退,江陰正在實施最嚴(yan) 格的環境準入製度。近年來,每年因環保不達標被否決(jue) 的項目投資額在百億(yi) 元左右,但“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舉(ju) 措吸引了眾(zhong) 多優(you) 質項目紛至遝來。

  從(cong) 港口向南,發展的好勢頭一路延續,以遠景能源為(wei) 龍頭的千億(yi) 級新能源產(chan) 業(ye) 集群,以中達、安姆科、中基為(wei) 龍頭的百億(yi) 級包裝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書(shu) 寫(xie) 著江陰綠色發展的新路徑。

  2021年,江陰淨增高新技術企業(ye) 61家、新增國家級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6家,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占規上工業(ye) 產(chan) 值的比重達到38.8%,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較2016年末增長123.9%。

  “進”“退”有度,加快生態保護修複

  除了硬件條件的改善,江陰港6號碼頭顛覆性的改變還在於(yu) 處處可見的節能減排項目。

  一台台風力發電機組,迎著江風,發電機葉片緩緩轉動,為(wei) 整個(ge) 港口提供了60%的生產(chan) 用電量;沿路的揚塵監控裝置實時監測著空氣質量、風向指標,一旦數值超標就會(hui) 自動啟動場站內(nei) 的噴淋係統;碼頭引橋上,125套風光互補路燈分布兩(liang) 側(ce) ,不用布線,不用火電,大大節省了能源的消耗……

  據劉華介紹,2011年以來,江陰港口集團在綠港建設方麵共投資3.85億(yi) 元,在環保方麵的運營費用大約為(wei) 5000多萬(wan) 元。

  位於(yu) 利港街道的窯港口,曾是江陰鄉(xiang) 鎮企業(ye) 最活躍的地區之一,有利的地理位置帶來了繁榮,同時也因高強度開發導致了環境生態失衡問題。

  “2018年起至今,我們(men) 累計清退窯港口及周邊區域散布的小型畜禽養(yang) 殖場、化工作坊、小型修船廠和違法建築共200多處。”利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淩建華介紹,與(yu) 此同時,複綠工程也同步開展。

  窯港口分布著1400多畝(mu) 蘆蕩和濕地灌叢(cong) ,是一片難得的天然灘塗。淩建華說,據科研人員現場觀測發現,窯港口濕地有鳥類約90種,其中包含東(dong) 方白鸛等5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0種江蘇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2020年6月,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保護小區鳥類棲息地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通過塑造光灘、淺灘、深潭、沼澤等多種地形地貌,恢複鳥類棲息地和覓食地,打造“鳥島”濕地公園的計劃應運而生。

  窯港口長江生態濕地近10公裏的蘆葦岸線,宛如一條綢帶鑲嵌在江邊,這裏生活著白鷺、鸕鶿、野鴨、黃鼬等多種野生動物,形成了獨特的長江濕地景觀。此外,利港街道還將在“鳥島”濕地公園東(dong) 北側(ce) 建設一片占地麵積約5000平方米的窯港口文創園,將其打造為(wei) 濕地保護的展示窗口、科普宣傳(chuan) 與(yu) 教育一體(ti) 化的體(ti) 驗基地和長江濕地生態係統研究的交流平台。

  行走在江邊,綿延的蘆葦叢(cong) 中偶有一節“斷帶區”,是已經搬遷了的小作坊舊址;眺望鰣魚港公園,一片鬱鬱蔥蔥中,廢棄吊機成了新景觀;登上長山,一邊是浩浩江水,一邊是滿目翠綠,早已不見當年山體(ti) 淩亂(luan) 不堪的場景……

  能“退”能“進”,打造治理新模式

  長江禁漁是共抓大保護的標誌性工程,也是扭轉長江生態惡化的關(guan) 鍵之舉(ju) 。

  家住利港街道黃丹村的何建中在江邊長大,見證了村民自給自足的時代,也曾經曆過度捕撈帶來魚的種類和數量驟減、水域汙染愈發嚴(yan) 重的日子。

  “小時候靠江吃江,不少村民想吃魚了就會(hui) 去江邊捕一點,多的就拿到集市上賣。”何建中說,禁漁後,生活方式改變了,漁民們(men) 的意識也發生了轉變,有一部分人主動加入了護漁隊,曾經的捕魚人變成了護漁人。

  生態進、高端進的同時,治理模式也在與(yu) 時俱進。

  為(wei) 強化沿江岸線禁捕監管,江陰於(yu) 2021年啟用“江盾平台”,把公安、海事、水利、漁政、交通、碼頭企業(ye) 的600餘(yu) 套感知設備集結到一張“網”上,成為(wei) 長江大保護工作的重要橋頭堡、信息站。

  走進江陰市公安局水警大隊綜合指揮室,一幅巨大的電子熒幕上,江麵各區域的實時動態不斷切換,通過“江盾”平台輸出端口,實時觀測到的畫麵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各護漁點注意,1號港池附近感知到偷捕行為(wei) ,請立即開展核查。”急促的報警聲在指揮室響起,隨即,一條巡查防控指令通過平台向沿江派出所和各護漁點位發出,在水陸聯動處置之下,執法人員當場發現3名偷捕嫌疑人,扣押非法漁獲物10餘(yu) 公斤,偷捕漁具2套。

  “進”“退”之間,江陰的長江生態保護實現華麗(li) 蝶變。2021年,江陰PM2.5年均濃度下降10%,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為(wei) 79.2%,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國省考斷麵水質優(you) Ⅲ比例首次達到100%,大氣、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高於(yu) 江蘇省平均水平。

  船廠變森林、魚塘變濕地、工廠變公園……如今在江陰,曾經因無序發展留下的“傷(shang) 疤”正在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綠色“治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