紮根荊楚大地建設高水平綠色工業大學
創建於(yu) 1952年的湖北工業(ye) 大學,是湖北省屬重點建設高校,具有工業(ye) 背景深、工學體(ti) 係全、服務產(chan) 業(ye) 領域廣等特點。新時代如何更好支撐引領區域工業(ye) 發展、辦出特色和水平是學校建設發展過程中需要麵對的重要課題。
“作為(wei) 湖北唯一以‘工業(ye) ’命名的高校,我們(men) 必須立足湖北工業(ye) 需求,全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構建與(yu) 區域工業(ye) 轉型升級發展相適應的發展格局,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及校園環境等方麵彰顯綠色發展特色,聚焦特色發展高水平綠色工業(ye) 大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劉德富如是說。
聚焦綠色學科專(zhuan) 業(ye) 建設 全麵對接綠色工業(ye) 發展
為(wei) 更好地服務湖北綠色工業(ye) 發展和傳(chuan) 統工業(ye) 綠色化改造的需求,學校近十年在學科、專(zhuan) 業(ye) 方麵進行了一係列調整、優(you) 化及“綠色化”改造。
實施“135+”學科發展戰略,構建綠色工業(ye) 學科體(ti) 係。聚焦綠色工業(ye) 發展和傳(chuan) 統工業(ye) 綠色化改造的需求,學校於(yu) 2012年開始實施“135+”學科發展戰略:明確做優(you) 綠色工業(ye) 、做強製造業(ye) 相關(guan) 學科這一學科建設總目標;重點發展生物與(yu) 化學製造、智能製造技術與(yu) 裝備、新能源與(yu) 智能電網三大優(you) 勢學科群;強化綠色建築與(yu) 城市生態環境、文化創意與(yu) 產(chan) 品設計、區域產(chan) 業(ye) 生態發展、新材料與(yu) 綠色加工、集成電路與(yu) 微納製造5個(ge) 特色學科群建設;積極發展基於(yu) “互聯網+”的工業(ye) 大數據與(yu) 人工智能新興(xing) 交叉學科。學校按照“學科—人才團隊—平台”三位一體(ti) 的建設思路,形成九大學科建設特區重點支持。經過建設,實現了博士授權單位及輕工技術與(yu) 工程、機械工程博士點的突破,多個(ge) 學科進入國內(nei) 一流學科和ESI前1%學科行列,基本形成特色鮮明的綠色工業(ye) 學科體(ti) 係。
優(you) 化調整專(zhuan) 業(ye) ,全麵對接區域綠色工業(ye) 體(ti) 係。根據“135+”確定的學科領域及湖北綠色工業(ye) 發展需求,近十年學校先後開設大數據、集成電路、生物製藥、智能建造、智能製造等新工科、新文科專(zhuan) 業(ye) 9個(ge) ,關(guan) 停並轉與(yu) 綠色工業(ye) 發展相關(guan) 性低、辦學水平不高的專(zhuan) 業(ye) 17個(ge) ,學校總的本科專(zhuan) 業(ye) 數從(cong) 76個(ge) 減少到56個(ge) ,與(yu) 湖北省“51020”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完全對接,為(wei) 區域綠色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推動專(zhuan) 業(ye) 全麵改造升級,適應區域綠色工業(ye) 發展需求。根據科技發展前沿及工業(ye) “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最新發展趨勢,學校全麵推動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的改造升級,努力實現各專(zhuan) 業(ye) 的課程體(ti) 係、教學內(nei) 容及實踐環節等全方位的“綠色”轉型發展;大力開展國家—學校—學院三級專(zhuan) 業(ye) 認證與(yu) 評估工作;開設數字化轉型、人工智能、新能源材料與(yu) 器件等13個(ge) 輔修微專(zhuan) 業(ye) ,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培養(yang) 具有跨學科知識和能力的人才。通過專(zhuan) 業(ye) 建設,新老專(zhuan) 業(ye) 不僅(jin) 較好地適應了區域綠色工業(ye) 發展的需求,且16個(ge) 專(zhuan) 業(ye) 通過中國工程教育專(zhuan) 業(ye) 認證或評估;獲國家一流專(zhuan) 業(ye) 31個(ge) 、省級一流專(zhuan) 業(ye) 8個(ge) ,一流專(zhuan) 業(ye) 數占比達70%。
聚焦綠色人才培養(yang) 有力支撐綠色工業(ye) 發展
“如何緊跟時代,培養(yang) 出有力支撐區域綠色工業(ye) 發展的人才,既是建設高水平綠色工業(ye) 大學的根本任務,也是檢驗是否建成高水平綠色工業(ye) 大學的標準。”副校長龔發雲(yun) 表示。
打牢綠色發展的理論基礎。學校開設有生態文明、清潔生產(chan) 、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與(yu) 循環經濟等40餘(yu) 門綠色工業(ye) 選修課,實施一專(zhuan) 業(ye) 一綠色工業(ye) 必修課程;要求各專(zhuan) 業(ye) 對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課程進行全麵的“綠色”轉型升級;對學有餘(yu) 力的學生鼓勵輔修綠色工業(ye) 相關(guan) 的微專(zhuan) 業(ye) 。將綠色發展理念、知識及能力的培養(yang) 教育貫穿於(yu) 教育教學全過程,為(wei) 推動綠色工業(ye) 發展打下堅實理論基礎。
強化綠色發展的實踐能力。學校全麵改造升級“實驗教學—實習(xi) 實訓—畢業(ye) 設計(論文)—創新創業(ye) 教育—課外科技活動—社會(hui) 實踐”六元結合的實踐教學體(ti) 係,實驗教學項目實施“綠色化”改造,實現各實踐環節的教學內(nei) 容、方法及評價(jia) 方法向培養(yang) “綠色發展能力”轉型;實行寒暑假短學期製,確保學生參與(yu) 至少一年的“綠色發展”實踐;打通從(cong) 認知實習(xi) 、課內(nei) 實驗、專(zhuan) 業(ye) 綜合實踐到畢業(ye) 實習(xi) 、畢業(ye) 設計的綠色人才實踐能力全鏈條培養(yang) 路徑,有力提升學生綠色發展的實踐能力。
提升創新創業(ye) 能力。學校大力推進產(chan) 教融合、科教融合、學科融合及國際國內(nei) 融合“四個(ge) 融合”;在教學方法上大力推進項目研學、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鼓勵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一次學科競賽,並通過競賽、發表論文、獲得專(zhuan) 利、創業(ye) 等獲得至少5個(ge) 課外創新創業(ye) 實踐學分,著力提升學生推動綠色工業(ye) 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
多年來,學校本科生就業(ye) 率一直在96%以上,深造比例超過30%,創業(ye) 比例超過2%,湖北本地就業(ye) 率從(cong) 十年前的不足40%增長到了60%以上,2021年大學生學科競賽排名位居全國高校第61位,近3年有6家校友企業(ye) 成功上市,為(wei) 區域綠色工業(ye) 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聚焦綠色科技創新 更好引領綠色工業(ye) 發展
“研發推動綠色工業(ye) 發展的新方法、新技術、新產(chan) 品,成為(wei) 引領區域綠色工業(ye) 創新發展的主力軍(jun) ,既是高水平綠色工業(ye) 大學的使命之所在,也是支撐高水平綠色人才培養(yang) 所必須。”校長彭育園說。學校以“135+”確定的方向為(wei) 研究領域,聚焦綠色工業(ye) 發展中的“節能、減排、降耗、提質、增效”五大主題,大力實施了“綠色工業(ye) 科技引領計劃”。
科研方向聚焦。學校明確要求師生在申報上級科研項目時,科研選題必須瞄準科技前沿,主動對接區域綠色工業(ye) 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符合“135+”的方向;定期發布綠色工業(ye) 科研項目申報指南,每年自籌數百萬(wan) 元經費支持師生開展綠色工業(ye) 項目的研究;明確規定隻支持與(yu) 綠色工業(ye) 發展密切相關(guan) 的各類科研平台的建設;同時在各類人才項目遴選推薦中明確要求符合“135+”方向,且進入了相應的學術團隊。通過科研方向聚焦,實施有組織的科研,有力提升了服務綠色工業(ye) 發展的能力。
資源共建共享。學校與(yu) 地方政府、企業(ye) 共建共享各類綠色工業(ye) 科研平台,同時對社會(hui) 開放學校各類科研資源;明確要求教師職稱晉升必須有企業(ye) 經曆,因此常年有近300名教師在企業(ye) 掛職,並帶動大批學生利用短學期到企業(ye) 開展實習(xi) 或科研;常年聘請近400名企業(ye) 高級技術人員作為(wei) 學校兼職教師或研究所指導教師;針對芯片等一些新興(xing) 學科專(zhuan) 業(ye) ,大力探索行業(ye) 、企業(ye) 、政府及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廣泛參與(yu) ,集人才培養(yang) 、科研及成果轉化為(wei) 一體(ti) 的現代產(chan) 業(ye) 學院的建設。資源共建共享不僅(jin) 有效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有力破解了地方院校資源不足的難題,同時有效提升了科研的針對性及有效性。
政策釋放活力。拘於(yu) 高校科技人員職務科技成果的屬性,“不願轉、不會(hui) 轉、不能轉”是科研人員麵臨(lin) 的難題。作為(wei) 全國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單位,學校出台政策,一次性賦予所有研發人員成果所有權及長期使用權,“轉給誰、何種方式轉、作價(jia) 多少”都由研發人員自己做決(jue) 策,所得收益90%以上歸團隊或個(ge) 人所有。通過科技資源配置與(yu) 使用、縱橫向項目管理、科研評價(jia) 及績效獎勵、年度考核及職稱晉升等一係列政策的改革,科研管理有效性及成果轉化率明顯提升,有力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綠色工業(ye) 科技引領計劃”實施以來,學校合作企業(ye) 已達3272家,長期服務的企業(ye) 超過500家;與(yu) 企業(ye) 、地方政府共建研發平台83個(ge) ;現有國家工程中心等各級平台166個(ge) 。與(yu) 企業(ye) 科研合作經費及科技成果轉化經費進入全國高校“百強”行列;200餘(yu) 項綠色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科學獎勵。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成果:國內(nei) 首創的環保絕緣氣體(ti) 金屬封閉開關(guan) 櫃、工業(ye) 固廢濕磨製備低碳建材技術、先進聚合物發泡關(guan) 鍵技術、天然纖維基可降解過濾材料、超快激光清洗技術、陣列渦流無損檢測技術等,成為(wei) 綠色工業(ye) 先進前沿技術的重要策源地。
聚焦綠色校園建設 更好服務綠色人才成長
“建高水平綠色工業(ye) 大學,必須有高質量的育人生態環境做支撐。”劉德富說。經過長期建設,學校建成了具有濃厚綠色校園文化環境氛圍的生態園林式校園,成為(wei) 學子成長成才的樂(le) 園。
生態校園。學校著力打造沿河生態景觀帶;沿校園主幹道打造四季分明的巡道景觀;圍繞各建築之間的空地,著力構建具有生物多樣性的景觀斑塊。建設形成了四季有花、一步一景的“生態園林式校園”,為(wei) 學生學習(xi) 生活提供了優(you) 美環境。
綠色文化。學校建有“工業(ye) 文化長廊”、生態房、光伏發電等室外綠色設施;建有對全校學生開放的校院二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平台;每月開展各種創新創業(ye) 競賽活動,連續8年承辦湖北省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ye) 大賽,為(wei) 培養(yang) 學生綠色發展理念提供文化環境。
綠色行動。學校在武漢高校中率先實現雨汙分流,實施的合同節水項目獲評“2022年度省級節水示範項目”,常年開展節水節電、光盤行動、低碳出行、護校淨園等主題活動,綠色理念不僅(jin) 入腦人心,更落實到了日常的生活之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