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旅遊季,惠民活動多
金秋時節,中國大地呈現一派豐(feng) 收美景,全國多地舉(ju) 辦形式多樣的旅遊文化節,推介當地文化旅遊資源,例如,北京順義(yi) 旅遊登山文化節、上海旅遊節、河南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等。這些節慶活動主題各異,但都以“推出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旅精品項目和惠民活動”為(wei) 主要目的。旅遊既是經濟產(chan) 業(ye) ,也是社會(hui) 事業(ye) ,其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麵發揮著積極作用,許多地方已將改善民生作為(wei) 衡量旅遊業(ye) 發展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
風景能賣錢
又到銀杏葉轉黃的季節,有著“邳州銀杏甲天下”美譽的江蘇省邳州市迎來大批賞銀杏的遊客。鐵富鎮姚莊村有著連片的銀杏樹,2016年,當地啟動改造銀杏“時光隧道”,遊客不斷增加。過去,當地村民靠賣銀杏樹、葉、果過日子;如今,靠著“賣風景”,村民的收入較過去大幅增加。邳州已逐步形成銀杏主題精品旅遊路線,年接待遊客由原來的100萬(wan) 人次攀升至300萬(wan) 人次,並帶動農(nong) 副產(chan) 品銷售、餐飲住宿等收入,相關(guan) 從(cong) 業(ye) 人員由1.2萬(wan) 人增加至2萬(wan) 人,銀杏葉真正成為(wei) “黃金葉”。
除了體(ti) 現好生態的自然風光能帶來“好錢景”,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活場景也成為(wei) 重要的旅遊消費場景。
9月23日,天津市舉(ju) 辦“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慶祝活動,開幕式上展示寧河七裏海河蟹、薊州區紅香酥梨、津南區小站稻米等天津農(nong) 業(ye) 精品,推介豐(feng) 收節專(zhuan) 題旅遊線路等,還有來自津南區的稻農(nong) 們(men) 表演小站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撓秧號子》,展現小站稻農(nong) 耕文化。天津10個(ge) 涉農(nong) 區將通過線上線下方式舉(ju) 辦一係列精彩紛呈的慶豐(feng) 收活動,總場次預計達130多場。據了解,為(wei) 了更好地開發當地的農(nong) 耕文化,小站鎮建成小站練兵園、稻作展覽館、米立方等旅遊景區,引進水果俠(xia) ·稻夢空間主題樂(le) 園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配套項目,其他區縣也分別舉(ju) 辦采摘核桃、板栗、盤山磨盤柿等活動,吸引市民遊客前往參加鄉(xiang) 村旅遊。原本隻屬於(yu) 農(nong) 民的節日成為(wei) 旅遊節慶活動,過去與(yu) 農(nong) 民生活緊密相關(guan) 的豐(feng) 收場景成為(wei) 受遊客歡迎的風景。
“住”在公園裏
早起出門,步行3分鍾即可抵達社區內(nei) 的一處小公園,用健身器材鍛煉一會(hui) 兒(er) ,或是坐在長椅上看看花草,然後買(mai) 菜回家——北京市東(dong) 城區居民黃大媽的每一天都“在美景中開啟”。細心的她還發現,這幾年,北京各類小型綠地、小公園、街心花園、社區小型運動場所等日漸增多。這些“口袋公園”占地雖小,但能滿足居民社交、健身、休閑、娛樂(le) 等需求,讓“開窗見綠”“出門進園”成為(wei) 現實,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口袋公園”建設已成為(wei) 各地環境整治、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舉(ju) 措。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統計數據顯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目標要求,各地統籌利用城市中的邊角地、廢棄地、閑置地、綠地等,因地製宜規劃建設或改造“口袋公園”近3萬(wan) 個(ge) 。近日,住建部辦公廳發出《關(guan) 於(yu) 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的通知》,2022年全國建設不少於(yu) 1000個(ge) 城市“口袋公園”。
城市居民“出門進園”,隨著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的推進,鄉(xiang) 村大地也日漸“公園化”。浙江安吉擁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並在全國範圍內(nei) 率先開展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2012年,因“空氣質量最好,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少”等,安吉獲“聯合國人居獎”。安吉縣天荒坪鎮餘(yu) 村關(guan) 停礦山、不再依靠“礦山經濟”,通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由“賣石頭”轉為(wei) “賣風景”,走上了綠色發展新路。2021年,餘(yu) 村入選首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如今的餘(yu) 村,群山蒼翠、竹海連綿、草木蔥鬱、溪水潺潺,是國家4A級景區。“家在景區裏”的村民自豪地將“幸福餘(yu) 村人”五個(ge) 大字寫(xie) 在了村文化禮堂的牆上。
吃上“旅遊飯”
浙江德清縣舞陽街道山民村依托山水資源,開發戶外露營、鄉(xiang) 村民宿、水上運動等鄉(xiang) 村旅遊項目,走農(nong) 旅融合、體(ti) 旅融合、文旅融合發展之路,不斷豐(feng) 富當地旅遊業(ye) 態,讓更多人共享旅遊發展紅利。靠著銀杏“時光隧道”這一特色景點,江蘇邳州鐵富鎮姚莊村及周邊600多戶村民致富,村集體(ti) 經濟增收30多萬(wan) 元。越來越多的村民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即可吃上“旅遊飯”。安徽省蕪湖市鏡湖區方村街道生態資源豐(feng) 富,因地製宜發展芡實、蓮藕種植等特色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產(chan) 品在長三角和福建、廣東(dong) 等地頗受歡迎。為(wei) 了進一步推動農(nong) 民增收,當地積極探索農(nong) 旅融合發展,遊客可到此賞景、采摘,農(nong) 戶在家門口即可實現銷售。
要讓村民吃好“旅遊飯”,必須不斷提升旅遊業(ye) 品質。吸引更多旅遊業(ye) 、農(nong) 業(ye) 等領域的人才走進鄉(xiang) 村,正在許多地方成為(wei) 現實。
中國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前一天,杭州湖源鄉(xiang) “村播學院”的直播間裏,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正在進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推介。近年來,隨著當地旅遊業(ye) 的發展,吃上旅遊飯的村民越來越多,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青年、鄉(xiang) 賢也不斷增加,不僅(jin) 帶動了當地鄉(xiang) 村旅遊提檔升級和農(nong) 特產(chan) 品銷售,也讓過去“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ong) 民不斷改變觀念,學習(xi) 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提升綜合素質,逐步向現代農(nong) 民轉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