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發布時間:2022-10-22 11:33:00來源: 人民日報

  科技興(xing) 則民族興(xing) ,人才強則國家強。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議報告、談體(ti) 會(hui) 、話使命,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們(men) 備受鼓舞、信心滿懷、幹勁十足。

  “嫦娥”攬月、“蛟龍”入海、“墨子”傳(chuan) 信、“祝融”探火……新時代這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製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代表們(men) 紛紛表示,新時代十年的偉(wei) 大成就,離不開科技、人才、創新支撐。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意義(yi) 提升到新的高度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代表們(men) 紛紛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思想深邃、內(nei) 涵豐(feng) 富,提出科技、人才、創新“三個(ge) 第一”的重要論述,為(wei) 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間內(nei) 科技、人才、創新事業(ye) 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創新是一個(ge) 決(jue) 定性因素。”河南省科技廳廳長陳向平代表說,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蓬勃興(xing) 起,科技創新成為(wei) 關(guan) 鍵變量。把發展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培養(yang) 人才第一資源、增強創新第一動力更好結合起來,才能催生更多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非凡十年,我國創新主體(ti) 不斷壯大,研發人員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位,高新技術企業(ye) 數量超過33萬(wan) 家。科技投入力度空前,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從(cong) 一萬(wan) 億(yi) 元增加到二萬(wan) 八千億(yi) 元,居世界第二位。我國科技創新實力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十一位。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為(wei) 獨立章節進行謀劃部署,提出‘三個(ge) 第一’的重要論述,把科技、人才、創新的戰略意義(yi) 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資源與(yu) 農(nong) 業(ye) 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周衛代表認為(wei) ,科技、人才、創新是一個(ge) 有機的整體(ti) ,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沒有科技這個(ge) 第一生產(chan) 力的變革,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就難以真正發揮,人才則是激發生產(chan) 力變革和高質量發展的源泉。”

  “科技、人才、創新三者協調統一、互為(wei) 補充,將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浙江省杭州市貝達藥業(ye) 股份有限公司質量工程師高婭琴代表說。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關(guan) 於(yu) 科技、人才、創新的重要論述,既是對發展經驗的科學總結,也是對未來的深遠謀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係統總設計師楊宏代表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是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體(ti) 現科技自立自強、強調人才培養(yang) 的典型領域。十年來,我國從(cong) 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邁進,載人航天不斷刷新紀錄,中國空間站從(cong) 規劃一步步變為(wei) 現實。

  代表們(men) 認為(wei) ,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重大機遇,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攻堅克難,矢誌創新,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澎湃動力。

  全麵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代表們(men) 表示,邁上新征程,要深刻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鍛造“第一生產(chan) 力”,激活“第一資源”,澎湃“第一動力”,將報告擘畫的宏偉(wei) 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ye) 發展。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教育、科技、人才必須融為(wei) 一體(ti) ,作為(wei) 國家戰略統籌部署實施。”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蘇東(dong) 林代表認為(wei) ,教育是根本,科技促發展,人才是保障。高校作為(wei) 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今後應當發揮更大作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wei) 我們(men) 做好教育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引和奮鬥方向。”天津市和平區嶽陽道小學黨(dang) 總支副書(shu) 記、校長褚新紅代表表示,新征程上教育事業(ye) 要有新作為(wei) ,要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

  ——完善科技創新體(ti) 係,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代表們(men) 紛紛表示,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要進一步健全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you) 化配置創新資源,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雪龍2”號船長趙炎平代表介紹,“雪龍2”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極大提升了我國保障極地科考的能力,有效推動了我國船舶製造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今後我們(men) 要繼續攻克關(guan) 鍵核心技術,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企業(ye) 隻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關(guan) 鍵核心技術,才能具備核心競爭(zheng) 力。”江蘇榮威有限公司高頻車間線長吳紅梅代表說,下一步企業(ye) 將繼續加大技術攻關(guan) 力度,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夯實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麵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回望過去十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推動產(chan) 業(ye) 向中高端攀升,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高性能裝備、智能機器人、激光製造等技術突破,有力推動製造業(ye) 升級發展,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產(chan) 業(ye) 規模居世界第一。新興(xing) 前沿技術不斷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超級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加快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我國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創新活力不斷釋放,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持續注入新動能。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shu) 記虞愛華代表說,合肥十年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球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全國首套國產(chan) 質子治療係統等,都在合肥研發應用。“合肥今後將聚焦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聚集地、創新人才匯集地,努力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創名城,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

  中國工程院院士、浪潮集團首席科學家王恩東(dong) 代表說,“當前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作為(wei) 一名服務器領域的科技工作者,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接下來將以國家需求為(wei) 導向,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科技的主動贏得國家發展的主動。”

  強化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人才支撐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堅持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堅持黨(dang) 對人才工作的全麵領導。

  代表們(men) 表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guan) 鍵在黨(dang) ,關(guan) 鍵在人,關(guan) 鍵在人才。十年來,黨(dang) 對人才事業(ye) 的領導全麵加強,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推動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的人才發展環境。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xing) 靠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東(dong) 北大學校長馮(feng) 夏庭代表認為(wei) ,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要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東(dong) 北大學將依托優(you) 勢學科資源,積極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深度融入區域創新體(ti) 係,以一流科技創新平台會(hui) 聚一流人才,創造一流成果。”

  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

  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占據優(you) 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舒歌群代表認為(wei) ,當今世界的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教育競爭(zheng) 。“培養(yang) 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

  代表們(men) 表示,要大力培養(yang) 使用戰略科學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讓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當主角,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抓住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和需求,培養(yang) 更多更高質量的卓越工程師。

  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完善科技創新人才體(ti) 製機製,為(wei) 創新人才營造良好生態,人才作為(wei) 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作用更加充分。

  “我們(men) 充分尊重學術規律,持續為(wei) 人才減負鬆綁,實施長周期柔性考核機製。”舒歌群代表介紹,寬鬆的創新氛圍,讓科研人員能夠潛心鑽研,中國科大年輕的數學家團隊相繼攻克了“哈密爾頓—田”和“偏零階估計”等多個(ge) 世界級數學難題。

  “體(ti) 製機製改革,賦予科研人員更多自主權。”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dang) 委委員陳玲玲代表說,近年來她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探索未知領域,帶領實驗室團隊創建了長非編碼和環形RNA研究技術體(ti) 係,取得一係列原創研究成果,開拓了研究領域的新方向。

  “我是一名普通的采油工人,我的經曆充分說明,人才不隻是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員,工人也能成才,也能成為(wei) 創新達人。”大慶油田采油二廠第六作業(ye) 區采油48隊采油工班長劉麗(li) 代表說,在單位黨(dang) 組織支持下,自己牽頭成立了劉麗(li) 工作室,圍繞生產(chan) 難題進行技術創新,已實現研發應用創新項目1048項,解決(jue) 生產(chan) 操作性難題500多個(ge) ,技術革新創效超1.2億(yi) 元。“產(chan) 業(ye) 工人也要與(yu) 時俱進,有技術、能創新、會(hui) 發明的工人更有力量。希望今後能夠更好地培養(yang) 、重視產(chan) 業(ye) 工人,更好發揮工人階級的作用。”

  麵向未來,代表們(men) 一致表示,要進一步健全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服務、支持、激勵等機製,不斷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續為(wei) 人才減負鬆綁,把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集聚到黨(dang) 和人民事業(ye) 中來,共同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力量。

  (人民日報記者孫振、宦翔、王瑨、張垚、張帥禎、黃超、盛玉雷參與(yu) 采寫(xie) )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